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2009-11-08 15:53:15)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的
《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2009-09-23
执教年级:一年级   执教课时:1教时
(师生相互问好)
师:采荷一小的小朋友们可真有礼貌。今天下午很荣幸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我看你们回答问题声也大,精神面貌也好;相信我们这一节课一定会学得很愉快的。每一次我和新来得小朋友上课,我总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朋友式谁?(大屏幕出现“鲍老师自己一寸照片”)认识吗?
生:是鲍老师
师:好眼力,就是我。每次我跟新同学一起上课,我总要带来一张自己的照片,我想啊把它送给课上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朋友。只是今天来的有点匆忙,其实我原本给这个小照片配个特漂亮的小相框;你想啊,如果把它送给了你,把它摆在书桌上,或者放在书柜里那多方便啊。那你们帮我看看,我应该配一个多大的相框合适呢?(师走到一男生)
生:8厘米
师:你觉得这么大的一个相框就能把我相片装进去了?(师走到另一男生)
生:4米。
师,哦,你觉得要配一个4米的大相框。(师走到一女生)
生:8毫米。
师:好,没关系,谢谢你们帮我出了这么多主意。当我临来杭州的时候,我们班小朋友也替我想了好半天。他们是这样说的,让我们一起听听行吗?(大屏幕出现鲍老师一寸照片)(声音内容:我们只要知道相片长短,就知道能配多大相框;我用积木比了比,相片比积木长了点。我用水彩笔和相片长边比了比,有水彩笔一半多了点。相片有两块橡皮那么长。不对,不对,相片比一块积木长了些。不对,相片只有半根水彩笔那么长。你们说得都不对,相片有两块橡皮那么长。)这么听着听着好像他们要吵起来?和你们一样,它们也建议我去量一量。可为什么感觉要吵起来呢?他们到底说得对不对呢?这样吧!我不是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工具桶吗?里面就有刚才这些同学提到过的工具。那就让我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看看这个照片,到底是多长的?行吗?
生:(齐声)行。
师:我给每位同学也准备了,一张和鲍老师相片同样大小的小照片片。咱们都来用工具量一量?看那长长地边到底多长?动手之前一个小要求,每人取一样工具量,咱们不争也不抢,量好了把工具放回工具桶里。行吗?
生:(齐声)行。
师:哪一组坐正了,哪一组就给我们留下号印象了。开始吧!(师在巡视)量好了吗?我请同学说说,跟他们一样吗?(师走到一男生)
生:我量得有水彩笔笔盖那么长。
师:量得真仔细,其它同学呢?(师走到隔壁一女生)
生:我量得跟橡皮差不多。
师:量得挺好。那你们说,我们量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结果,那我们的小相框还能不能买到啊?我们当场试试行不?我请一同学当会售货员。(师走到第一排一男生)请他来给我们当一回小售货员。售货员你好啊!我想给我的小照片配一个特漂亮的小相框。打算把它送给我们采荷一小的小朋友,刚才同学们也帮我量好了,我就是想问下你这里到底有没有?谁赶紧把刚才量好的尺寸告诉他,是多长的呢?(师走到一男生)
生:像橡皮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像这支小铅笔一样的。
师:哦,像小铅笔一样长。还有吗?
生:像水彩笔一样的。
师:和水彩笔一样的。我的同学也说了,像两个绿橡皮那么长的?请问售货员,你能听出我的照片是多大吗?(当售货员的学生在思考)小售货员怎么为难了?咱们那儿没有说清楚啊?它怎么不能卖给我们呢?(师走到后排)
生:比这个水彩笔的笔杆长一点点。
师:听听他又给你说一个新的长度。(师走到一女生)
生:跟橡皮差不多一样长,但不过要多一点点。
师:她建议我们买这样长的,我们哪儿没有说清楚呢?(师走到一男生)
生:跟这个笔套这样长。
师:看来我们意见不统一,让我们的小售货员听得都糊涂了。是不是?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卖给我们?哎呀,他很为难。(师轻轻地拍拍了学生肩)请回座位。明白你们的意思了。其实啊,在古时候,人们在交流和相互测量的时候,也遇到我们这样的问题。大家交流起来不太方便,怎么办?于是人们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师取出一厘米小棒)他们用这么长的小棒去量。想一想?如果用小棒去量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能知道这物体的长度了呢?你们知道这根小棒有多长?谁知道?
生:1厘米。
师:好!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师在黑板写下“厘米”)我想请问大家,厘米你们都听说过吗?谁听说过举手我看看。(十多位学生举手)好,手放下。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世界上统一的一个长度单位。那我们跟厘米打个招呼吧!就像刚才上课前和周围老师打招呼一样热情行不行?
生:(齐声)行。
师:那就打招呼吧!怎么不好意思呀?这有什么,大声和厘米问好,可以朝他招招手。
生:(齐声)厘米好。
师:多好,真热情有礼貌。我想你们不仅和厘米打招呼,特想像鲍老师把厘米握在手里,和它握握手是不是?到底想不想?
生:(齐声)想。
师:那好吧!我就知道你们有这个想法。我给你们每个人也准备了1厘米小棒,让我们都比划一下,它到底有多长?好吗?这回有请小组长,从你坐着位置抽屉里取出一个工具盒,里面就是装着这小棒。来,每个同学取一根把它放在桌面上。拿好这根小棒,请你轻轻地握在手里,来比比1厘米多长啊?(师走到一女生)跟大家说多长?
生:1米棒吧。
师:谁能告诉她是多长?(师走到一男生)
生:1厘米。
师:真好!举起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可以告诉她这是多长。(师走到另一男生)
生:1厘米。
师:好极了,再有请这个女生,举起来给大家看,有多长?
生:1厘米
师:看老师啊,这回一定要瞪大眼睛看,起立面向大家,高高举起这一厘米的小棒;轻轻地你不要太紧张,看老师把这一厘米小棒,轻轻地抽出来。手指头不动,这么长就是1厘米。
 
生:(齐声)1厘米。
师:你看没有小棒,你也能把一厘米表示出来。还有谁来试试?(师走到一男生)你自己抽出来行吗?告诉大家1厘米有多长?
生:(生抽出1厘米的小棒)1厘米。
师:你同样了不起,都想来试试是吧?好!咱们一起举好,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手指不动才会准。最近两位同学手指比比看,是不是一样长的。(几个学生相互一起比对着)这么长久是1厘米。我想问问?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见过像1厘米这么长的小物品呢?想以想有吗?(师走到一男生)你见过你说。
生:一颗白米。
师:一个大白米粒这么长,观察生活真仔细。还有吗?(师走到另一男生)
生:一颗玉米粒。
师:哦,一个玉米粒长度差不多。还有吗?
生:一小根面条那么多。
师:一小截面条,还有其他同学也说说看。
生:轮胎上的刺那么多。
生:一粒稻谷那么长。
生:像蚂蚁那么长。
师:对呀!草丛里大黑蚂蚁还真有这么长。好了,那我要告诉你们,其实不光我们中国的小朋友知道1厘米是这么长,美国的小朋友、英国的小朋友、世界各国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么长是1厘米。只不过他们不用这两个汉字来表示,你知道他们用什么字母表示吗?                                                                                                                                              
生:它们用英文字母表示。
师:那么他们用哪两个字母表示?(师在黑板厘米旁边写下“cm”)老师告诉你们是cm,好了,我们现在把1厘米再一次比划出来好不好?举起手来看,(师举起手大拇指和食指做出1厘米间距)多长是1厘米?我们现在再把1厘米的小棒轻轻地放进去。这个就是1厘米,你们的呢?
生:(齐声)是。
师:比得可真准,那你们现在知道了,1厘米是这么长了,也知道这小棒怎么用了。我请问小朋友2厘米多长?(众生举手踊跃)3厘米多长?4厘米多长?都知道?那我们快速地用小棒把它摆出一个来,谁摆的快呢?我们就有请他上来到投影仪这边来,展示给大家看。(走到一女生)这个小姑娘,拿着你的小棒来。来,告诉大家你摆得是多长好吗?
生:(大屏幕出现学生摆得两根小棒)2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你摆得小棒长就是2厘米啊?
生:因为一根小棒是一厘米,所以两根小棒就是两厘米。
师:你看她说得多清楚啊!摆得又快说得又好,表扬,对了,拿回去。还有摆得跟她不一样的吗?也想说的,(走到一女生)你摆得是多长呢?
生:和她一样的。
师:和刚才那女生一样的,那不一样的有没有啊?(走到一举手男生)
生:三厘米。
师:你坐在座位上,你看老师摆得和你是不是一样?(大屏幕出现是鲍老师摆得三根小棒)和你摆得一样吗?(生点了点表示赞同)你怎么知道这也是三厘米?
生:因为一根小棒是一厘米,那三根就是三厘米。
师:你认为三个一厘米它就是——
生:三厘米。
师:真好!谢谢你,还想说吗?要不一样的。(走到另一男生)
生:四厘米。
师:那你看是不是这样长的?瞪大眼睛看,(大屏幕出现是鲍老师摆得四根小棒)是四厘米吗?那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看出是四厘米的啊?
生:因为一根小棒是一厘米,那四根就是四厘米。
师:你也认为有四个一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四厘米。真好,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工具,都会用了吧?我们也知道它有多长了,还想用不想用?
生:(齐声)想。
师:别忘了,我们刚才量小照片的问题?能不能解决了?
生:(齐声)能
师:那咱们就动手,用这么好用的小棒,可以量照片长长地边到底有几厘米行吗?自己起小棒开始量。(生在认真测量,师在巡视)这个照片看一看,哪个边是长长的边?都量好了吗?(走到一男生)告诉大家你量得这个小照片有几厘米?
生:六厘米。
师:还有其它的吗?(走到另一男生)你说说。
生:比6厘米少一点点。
师:少一点点式吗?你量得还比较准确,可能小棒之间有点误差。(走到一女生)
生:比6厘米多一点点。
师:看来啊!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长度,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接近六厘米,或多或少小棒有些出头。是吗?不错啊!小照片的这个问题终于让我们解决了。看来我们有小棒来帮忙管不管用?
生:(齐声)管用。
师:管用,交流起来可顺畅多了。不过我还有个发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动手在摆那小棒的时候,可真是不容易啊,你们觉得怎么个不容易?(走到一男生) 你说。 
生:第二根小棒摆上去,第一根小棒就会乱的。
师:不小心就乱了,怪不得要摆得这么半天呢?
生:很容易就摆斜的。
师:太不容易摆直了。
生:下面小棒摆上去,上面就跑掉了。
师:怎么这么淘气,还敢自己乱跑。
生:小棒它很容易会跑到照片上去的。
师:就是摆不平是吧?你们看,我们刚说这个小棒挺好用的,就发现新的问题了?那我想采荷一小的小朋友可聪明了,让这个小棒不乱跑不乱动怎么办。有没有?(走到一男生)
生:只要第二根小棒摆上去,不要碰到第一根小棒就可以了。
师:不让它们见面,不让它们碰到,还有吗?(走到另一男生)
生:只要用一根直直的东西把它夹住。
师:用直的东西把它夹住卡住是不是?好!还有没有其它的?(走到另一男生)
生:用手指头摁牢。
师:手指摁住一个一个粘起来,好!(走到一女生)
生:用双面胶把它粘起来。
师:你这个方法够好,一粘住,看它还怎么跑?那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无外乎是想把小棒一个一个排好,粘起来。粘住它,让它别乱动,你们认为这样子去做,我们用起来是不是方便多了?
生:(齐声)是。
师:真的是这个意思,谢谢你们!主意出的挺好。其实在你们头脑中,你们在想象是不是这样一个东西?(大屏幕出现一排粘好的小棒)把小棒一节一节粘起来,粘成直直的一串。再用它们去量,你们感觉一下,它是不是用起来就方便了?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那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这样老师给你准备一张彩条纸,我们就试试看它现在是不是好用了。我们就用这个彩条纸量一量照片的短短边,行吗?
生:(齐声)行。
师:请小组长听好要求,从工具桶里取出彩条纸,分给小组每一位同学每人一张。好,开始量。(师在巡视)这回我们可要找准照片短短的边在哪?量好了吗?真快。我请一个同学说说有多长?(走到一男生)
生:四厘米多一点
师:接近四厘米,那好了。现在我问问大家,如果我们再去跟这个售货员买这个相框,你们知道怎么跟售货员说了吗?我们得买一个什么样的相框啊?(师举着照片,比划着两条边)谁愿意代表咱们班去跟售货员买一趟去?谁愿意?(走到一男生)来,你去。
生:(买相框的学生)买最长边接近六厘米,最下边接近四厘米的。
师:是吗?这样的一个相框,问下售货员能不能卖给他?
生:(买相框的学生)可不可以的?
生:(售货员)可以。
师:咦?这回售货员终于卖给咱们了,小照片的事情我们解决了,感谢这个班的小朋友。(师举着彩条直尺)这个工具还是满好使的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不想用它我们再量点什么?
生:(齐声)想。
师:看看桌面上还有什么可以量的,你们推荐一下,桌面上量什么?
生:量橡皮。
生:铅笔。
师:行,咱们找一个量得长一点不就得了吗?一下量个痛快行不行?咱们看到你们带的数学书了吗?能不能用我们这个工具,量一下数学书长长的边行吗?
生:(齐声)行。
师:自己取自己的书,开始量吧。(走到一男生)再请你拿着你的书和彩条纸上来量给大家看一看。
生:(生在投影仪演示)二十一厘米。
师:到底多长?他现在说二十一厘米长了,都量出来是吗?好,刚才你在底下说的时候是多少厘米?
生:二十四厘米。
师:那怎么这么一会儿就变了呢?
生:没有量准。
师:哦,刚才没有量准。这回量准了是吗?(生点了点头)他量出这个书的长度了,那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你们都量出是二十一厘米吗?有不一样的吗?(师环视一下众生)还真有啊?刚才咱们大家不是说这个彩条纸已经很好了吗?都觉得它好用了。怎么现在我们又有分歧了?连这个小朋友在底下座位量和到台上来量,结果都不一样?看来这个彩条纸还是有它不完美的地方,能不能再开动你们脑筋,想一想,怎么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这本书是二十一厘米呢?有什么办法?拿好你的彩条纸,四个小脑袋碰在一起好好商量一下,行吗?小组里说一说。有什么办法一眼看出,(师在巡视和生悄悄地交流)有小组想出来的吗?这一组还真想出一方法来,拿上你的书和彩条纸到上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听好,不管想出来还是没想出来,都在动脑筋,这个小组想的比较快,听听他们组的高见。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想到什么办法?(一男生在演示)
生:(演示的学生)标上数字然后再去量。
师:你觉得一眼就能看出二十一厘米长吗?
生:(演示的学生)能。
师:来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请把彩条纸对准你的书,能看清楚二十一吗?好,你们能一眼看出二十一厘米吗?
生:(齐声)能。
师:你们要求还挺高,小朋友做的真好!你们有没有发现标上数字的彩条纸,和我们小朋友每天见面的什么挺像?发现了吗?(大屏幕出现直尺)
生:(齐声)尺子。
师:发现了没有?其实啊!生活当中,人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创造发明了尺子。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便捷呀,我觉得应该给这个小组奖励一把小尺子。他们可真了不起,能有这么重要的发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啊!你们也都有这样的发现了,同样都了不起,那我们也应该奖励每个小朋友一把尺子吧。是不是啊!
生:(齐声)是。
师:那我们回去就可以用尺子,去测量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物品。再去感受一下这个物品有多长,那你们看,(师在黑板写下《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厘米的认识,相信你们的表现给在座的老师留下深刻地印象。我想请问通过这节课学习,哪些内容又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呢?(走到一男生)
生:我学到这节课,我可以知道一厘米有多少长。
师:他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你们都比划下,一厘米有多长呢?(众生举起手做出一厘米的动作)不仅仅你知道了,大家都知道了,还有什么有印象?(走到另一男生)
生:量照片。
师:会量照片了,还有吗?(走到另一男生)
生:会量数学书。
师:会量更长的东西了,还有吗?
生:学到了一个小棒就是一厘米。
师:好了,相信以后我们的学习会学得更出色,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点】
还没有走进会场,在走廊的过道里就听到话筒里传出一个美丽动听的声音在跟学生们交流,我立刻跟走在身边的老师说:“听听这个老师的语言,仅凭这如此字正腔圆的发音、如此温柔动人的语气就足以深深地打动听课的学生。”急步走进会场,果然看到一位美丽的女老师正在与一年级的学生娓娓互动。这是哪里的老师上课有如此的风范、如此的动听。打开资料一看,啊!原来来自祖国北京,来自千万老师们无比羡慕的吴老师工作站。
第一次欣赏鲍老师的课,除了她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以外,还有几处精彩的设计让我感动。
一、自然的引入
课开始, 鲍老师说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在同学们正在期待之时,鲍老师出示了自己的一张小照片,让同学们不仅惊喜又多了几分亲切,更重要的是照片的出示自然引出了装相框的问题,而装相框自然会出现量长度的问题,量长度必有长度单位,从而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充分的感知
本节课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的具体的表象,听过很多人上过此课,个人觉得今天鲍老师的处理非常到位。每人准备了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捏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再轻轻地抽去,留下的空间长度就是1厘米。经过这样的感知,学生还会忘吗?
三、深切的体验
本节课的突出亮点之一是让学生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充分感知了1厘米,还不知不觉中感悟出了直尺产生的必要性。引出了直尺,如果老师就去讲直尺,那就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高明的鲍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始终围绕“小彩条”做文章,让学生不仅去量照片、橡皮,还去量数学书的长和短。量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记住那几组数据吗?当然不是,关键是在对几厘米的感知之中,反过来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
                     (刘松 评点)
 
【短信评点】
138****3997鲍海影老师用照片、课本这些天天可见的平凡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好吃又不贵,让我们神圣的数学课堂走下神坛。
152****1512一张照片一节课,鲍老师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共同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过程。
138****3997鲍海影老师用照片、课本这些天天可见的平凡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好吃又不贵,让我们神圣的数学课堂走下神坛。
138****5169鲍老师语言亲切,富有童趣.
130****7676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师是长大了的儿童 鲍老师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 从原点出发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原来一年级的课也能上出如此浓浓的数学味
136****5760在测量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必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鲍老师的课真好!
150****6355由身边的事引入,创设情境,设置冲突,步步深入,设计巧妙,好
135****9192让孩子们在解决“困难”中学习新知,在逐步操作中培养数感,鲍老师亲切的语态让一年级小朋友轻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我喜欢
138****5169鲍老师语言亲切,富有童趣,一步一步让孩子感知厘米,不断地出现矛盾,在矛盾解决后柳暗花明.
137****9869鲍老师关于厘米的教学真是别具一格,设计层层递进,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经历了尺子的发明形成过程,印象非常深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32****6262活动中不断探索 对话中催生智慧 感谢鲍老师带来的精彩课堂
139****6552鲍老师的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厘米的认识真是太精彩了!
152****1512一张照片一节课,鲍老师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共同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过程。
137****3893这节课学生不但认识了厘米,也认识了尺子是怎么产生的
150****0188尺子是学生一直在使用的工具有必要这样教学吗到最后孩子还不会用尺子如何测量
130****7676和厘米打个招呼 与1厘米握握手 让小棒不乱跑 不乱动 鲍老师富有童趣的语言让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觉得数学很亲切 很有趣 爱上数学
135****7179鲍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鲍老师的课无拘无束,有生命力。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亲人”!
153****2090鲍老师精彩的课堂真正的验证了润物细无声!鲍老师是在教孩子们怎样学数学!
156****7680鲍老师的课内容看似简单,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掌握并不容易,鲍老师由浅入深的设计,学生生动活泼得回答构成一顿美味大餐.
138****4520鲍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课堂,在和谐的国度里孩子的思想得到了自由飞翔,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189****9211鲍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出色,学生年龄虽然小,但老师能紧抓孩子的注意力,适当利用小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137****7805听了鲍老师《厘米的认识》才发现原来这节课可以上得如此丰富如此精彩!
135****7179鲍海影老师平凡不平庸,激情更用情
 
【名师简介】
鲍海影,女,37岁,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首席教师。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法,多次承担国家级、市级评优课、观摩课,形成了亲切、流畅、自然的独特教学风格。曾获北京市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