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短篇《丈夫》:一篇具有杜子美笔意的小说
(2014-05-15 11:42:44)
标签:
孙犁杜甫丈夫望月文化 |
分类: 追慕孙犁 |
孙犁短篇《丈夫》:一篇具有杜子美笔意的小说
孙犁的短篇小说《丈夫》写于1942年,这时孙犁参加抗战,离开妻子,离开亲人,已有5年时间。中秋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但国难未已,归期无计。皓月当空,孙犁怀着对妻子、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写下了小说《丈夫》。
对月思乡,自古皆然,但高手自有高手的妙处。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本来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直抒自己的思念,而是尽情想象着妻子思念远征的自己,以此表现自己的情怀。
远在1200年前,诗人杜甫有一首《望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是八月的月圆之夜,战乱途中,夫妻不得团聚,诗人思念妻子,在诗里却想象着妻子独坐闺中,思念自己。
无论是借鉴还是暗合,都可以说,孙犁的这篇《丈夫》,有诗圣杜甫《望月》的笔意。孙犁的小说自然天成,毫无生硬滞碍之感,是一篇精品无疑。
杜甫在诗里,想象是的夫妻团聚,相对唏嘘,表现的是离乱之苦。孙犁想象的妻子接到了丈夫的来信,快活的都忘记了看天上的圆月,表现的是民族大义。
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丈夫好念书,正月里住丈人家,还是整天翻书,也没有年轻人来热闹,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书一箱一箱的,整天看书,翻翻这本,又翻翻那本,破了就包个书皮,也不嫌麻烦。这些情节,是多么熟悉呀,不正是孙犁的写照吗?
小说里,妻子最初对丈夫好读书、不顾家、参加抗日等活动不甚理解,但在丈夫的帮助下,在形势的教育下,她终于理解了丈夫,理解了丈夫所从事的事业,她为有这样一个丈夫,
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有时比战争本身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