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这是给《天平之甍》卖安利的软文
(2014-06-24 11:28:03)
标签:
佛学天平之甍井上靖 |
扬州大明寺是常去的。父上年轻时候在扬州念书,那大概是他回忆里的好时光,于是踏青郊游,每每就变成了扬州一日游。
我也是爱去大明寺。经堂前的桃花并不如何特别,却总是要念叨起那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大明寺于我是欧阳修的平山堂,和十年光阴隔开的苏轼和欧阳老师。我爹总是要说起鉴真的六次东渡。我当时并不怎么知道父上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个故事,我知他是不信佛的,过佛门而不拜,我的愤世嫉俗多半是父上剩下的。
上一次去的时候,沿着铺着白沙的空山水慢慢走向跟唐招提寺金堂一样的纪念馆,忽然就有眼泪涌上来。那时候我慢慢开始真正感受到,一个人发愿做一件事情,屡战屡败,在世事磋磨里又屡败屡战是需要多少定力和心力的事情。
一直说《天平之甍》的主角普照选得真好——面貌普通,并不如何像是承担大事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去大唐做留学僧,身材魁伟满腔热情要干出一番事业请回戒师的是荣睿,而普照,小眼睛里射出冷漠的光,犹犹豫豫究竟去唐土做点什么。但他有一种“同理心”,不论身边的人做出怎样的决定,他总是那个去成全的人。他执着请鉴真东渡,那是荣睿至死未尽的梦想;戒融放弃一切去行脚,去送他的也只有普照,甚至玄朗堕落民间,娶妻生子之后又想重返故土,他也愿意去为他奔走;老僧业行孤僻无名,终身做着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抄经卷。普照并没有如何明白业行的执着,他们甚至没有什么话好说,但是他护着业行的经卷渡海,向他发誓自己会用性命去保护这些业行的心血,并且在一部分经卷捐出之后,提出替他重新抄写一份的时候,普照的“同理心”生出的慈悲和勇气简直像一道佛光。
高僧大德并非生下来就脚踏莲花,步涌甘泉,同样的人事蹉跎,比起我们来,他们多的大概是从全副虔诚里生出来的面对磨难的耐性。所以我很喜欢《玄奘大师》里演玄奘的那个人,样貌普通,身材寻常,只是面容沉静,在风暴里佝偻着身子前行也保有一副虔敬的面容。因为这样难以消磨的耐性,人身上那些有攻击性的光芒都化成一种连绵不断的似乎柔弱的韧劲,可以在一次次的死亡挫败里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旅程比起我们现在,大概都更需要耐性作为支撑。他们渡海去日本,需侯“信风”,或有或无,都是没准的事。这样的耐性,也可以从宗教以外的地方得到。但人自身能够生发的勇气总是有限,由外物而来,又总是患得患失,真正可以连绵不断而不计较得失,不在挫败里成为戾气的,很少。
发于宗教的虔敬,总会带上一点梦幻般的色彩。像是普照在船老大将要抛弃业行经卷时候听到的那声“不准动”;像是鉴真失明前露宿山野的普照听见他的那声低呼,而这样的梦幻与踽踽行于其中的世事搀和在一起,像是重病里撑着病体参加鉴真在开元寺授戒的荣睿,有一种让人落泪的庄重。
因为时移势迁,他们最后千辛万苦的到达已经失去了大半原先的意义,但是普照的旅程本身,却是一片瓦成为一段甍的故事。
当甍还没到达撑起屋梁的位置的时候,它也只是一片瓦而已。 普照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收到了一段“甍”,不知所从来,不知其所指。有人说鉴真是“天平之甍”,寓意撑起天平时代屋梁的人。但有着超人决心和毅力的鉴真在这个故事里,是彼岸的佛,他已有宝相庄严。哪怕受苦遭难,依然是面容沉毅。而数个旁观过的故事,身边如黑夜浪涛一样涌起又消逝的生命,最后一己撑起的东渡之行,都是莽莽尘世里渡普照的船。
开头的这句诗,是他们的故事发生之后一百多年的僧人贯休写的,写给一个将要回国的日本留学僧,前路缥杳,结局未知。当我为这个故事第一次落泪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诗,应该属于这个故事。
我也是爱去大明寺。经堂前的桃花并不如何特别,却总是要念叨起那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大明寺于我是欧阳修的平山堂,和十年光阴隔开的苏轼和欧阳老师。我爹总是要说起鉴真的六次东渡。我当时并不怎么知道父上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个故事,我知他是不信佛的,过佛门而不拜,我的愤世嫉俗多半是父上剩下的。
上一次去的时候,沿着铺着白沙的空山水慢慢走向跟唐招提寺金堂一样的纪念馆,忽然就有眼泪涌上来。那时候我慢慢开始真正感受到,一个人发愿做一件事情,屡战屡败,在世事磋磨里又屡败屡战是需要多少定力和心力的事情。
一直说《天平之甍》的主角普照选得真好——面貌普通,并不如何像是承担大事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去大唐做留学僧,身材魁伟满腔热情要干出一番事业请回戒师的是荣睿,而普照,小眼睛里射出冷漠的光,犹犹豫豫究竟去唐土做点什么。但他有一种“同理心”,不论身边的人做出怎样的决定,他总是那个去成全的人。他执着请鉴真东渡,那是荣睿至死未尽的梦想;戒融放弃一切去行脚,去送他的也只有普照,甚至玄朗堕落民间,娶妻生子之后又想重返故土,他也愿意去为他奔走;老僧业行孤僻无名,终身做着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抄经卷。普照并没有如何明白业行的执着,他们甚至没有什么话好说,但是他护着业行的经卷渡海,向他发誓自己会用性命去保护这些业行的心血,并且在一部分经卷捐出之后,提出替他重新抄写一份的时候,普照的“同理心”生出的慈悲和勇气简直像一道佛光。
高僧大德并非生下来就脚踏莲花,步涌甘泉,同样的人事蹉跎,比起我们来,他们多的大概是从全副虔诚里生出来的面对磨难的耐性。所以我很喜欢《玄奘大师》里演玄奘的那个人,样貌普通,身材寻常,只是面容沉静,在风暴里佝偻着身子前行也保有一副虔敬的面容。因为这样难以消磨的耐性,人身上那些有攻击性的光芒都化成一种连绵不断的似乎柔弱的韧劲,可以在一次次的死亡挫败里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旅程比起我们现在,大概都更需要耐性作为支撑。他们渡海去日本,需侯“信风”,或有或无,都是没准的事。这样的耐性,也可以从宗教以外的地方得到。但人自身能够生发的勇气总是有限,由外物而来,又总是患得患失,真正可以连绵不断而不计较得失,不在挫败里成为戾气的,很少。
发于宗教的虔敬,总会带上一点梦幻般的色彩。像是普照在船老大将要抛弃业行经卷时候听到的那声“不准动”;像是鉴真失明前露宿山野的普照听见他的那声低呼,而这样的梦幻与踽踽行于其中的世事搀和在一起,像是重病里撑着病体参加鉴真在开元寺授戒的荣睿,有一种让人落泪的庄重。
因为时移势迁,他们最后千辛万苦的到达已经失去了大半原先的意义,但是普照的旅程本身,却是一片瓦成为一段甍的故事。
当甍还没到达撑起屋梁的位置的时候,它也只是一片瓦而已。 普照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收到了一段“甍”,不知所从来,不知其所指。有人说鉴真是“天平之甍”,寓意撑起天平时代屋梁的人。但有着超人决心和毅力的鉴真在这个故事里,是彼岸的佛,他已有宝相庄严。哪怕受苦遭难,依然是面容沉毅。而数个旁观过的故事,身边如黑夜浪涛一样涌起又消逝的生命,最后一己撑起的东渡之行,都是莽莽尘世里渡普照的船。
开头的这句诗,是他们的故事发生之后一百多年的僧人贯休写的,写给一个将要回国的日本留学僧,前路缥杳,结局未知。当我为这个故事第一次落泪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诗,应该属于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