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朐:东镇庙碑林

标签:
杂谈 |
分类: 摄影、书画 |
中国之山,有五岳之分,又有五镇之别。泰山为东岳,沂山为东镇。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位于临朐县南部的沂山,既有海拔1031.7米的高度,又跨越南北50多公里,东西20多公里,覆压数百平方公里。环绕在主峰玉皇顶的周围,屹立着29座不同姿态的奇峰,便为鲁中一地之镇了。古人曾称它是“嵬嶷磅礴,与岱埒尊,表镇东方而萃秀,实齐东之巨镇也”。故素有“泰山为五岳之首,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左思《齐都赋》云:“神岳造天,唯此山可以当之。”由于沂山独居鲁中,巍然耸立,山峦重叠,群峰竞秀,松林茂密,风景秀丽,历代在此设关、建庙、立祠、树碑之事甚多。名人墨客来此游览,倾慕其雄伟奇秀,留下了不少诗句题咏,文化遗迹比比皆是。明吏部尚书乔宇赋诗赞曰:平生溪山颇登陟,如此名山初见之。徘徊尽日不忍去,似觉岩壑生春姿。
宋太祖赵匡胤最先钦封沂山,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御碑为据。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幸有沂山之神相助,赵匡胤才得战胜韩通。缘于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天下建立大宋之后,便钦封沂山为东镇。并在沂山东麓之九龙口处建东镇庙以为纪念,还曾携文武百官亲临祭告。由于历代朝廷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慕名而至,观光览胜。自此,元、明、清各朝沿袭祭之,东镇沂山名闻天下。
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始建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宋初建隆三年(962年)迁于现址,历经纷乱战争、朝代更替,是一部记录沧桑历史的长廊画卷。东镇庙现有三山门、将军殿、大殿、寝殿、钟楼、鼓楼等庙宇20余间。庙内碑林规模宏大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 余幢,其中御制碑文40余幢,御驾亲祭或御制祭文题刻16幢。
沂山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九龙口、东镇庙村东侧。背倚凤凰岭,面临汶水,避风向阳,山清水秀,风景清幽雅致。东处名山要津,极适宜寺观之检。庙之模式格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四面围墙成院,其间再以甬路、花墙相隔,分为东、中、西三院落。主体建筑于中院,前为拱形牌坊式山门,正门高出,门上石匾额,上镌“东镇庙”三大字。左右偏门略低,三门封顶俱为绿琉璃。进为拱券山门一间,顶亦系碧瓦。山门东西,各有将军殿两间,又名“神君殿”。殿后,东侧钟楼,西侧鼓楼,二楼均为亭阁式。在进为“御香亭”。亭前后台阶、左右各立名人碑刻。“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称大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廊台四面,石栏整齐玲珑,封顶碧瓦,檐桷凌空飞出,砌筑鳞次严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整个大殿造型、风格、彩,,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殿前祭台,锁钉栏板结构,料以青石,设计匠心独具。台之左,有建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虽然近日天气比较冷
间或有风但是因为阳光普照万里无云我还是专程在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管委会傅主任的陪同下
时间是上午十点 除了观里的三位道士 并无别的参观者或者信徒 倒也清静
一进道观大门
看扮相 一个是花脸 一个是武生了
到了庭院 满眼望去就是碑林了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康熙御笔“灵气所钟” 照片上看不清楚 就是面对着 也得仔细看 毕竟磨损得厉害
而且地面是雪 阳光直射 看着泛白
康熙御笔边上是乾隆御笔的复制品
这是乾隆御笔的原版碑刻
不过“乾隆御笔之宝”六个字还是很清晰
道观里 古树林立
残存的明代碑刻及其部分底座
明正统九年的碑刻 字迹漫漶
唐中宗时期 吏部尚书尹忠贞所植槐树
石柱是古人用来扶持树干 防止其歪长倒塌的
明弘治进士陈凤梧赞咏沂山的行草诗刻
明成化年间户部尚书杨鼎的代祀碑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诏奉“沂山之神”御碑
宋柏已然树干中空
明成化八年户部尚书翁世资撰文的重修东镇寝庙碑
寝殿
寝殿旁的围墙下 散落着残存着当年的青砖和碑刻基座
主殿背面
主殿石柱的基座 都是元代的
主殿的南侧是元二世铁木尔大德二年诏奉沂山为东安王的蒙汉两种文字的御碑
上半部的蒙文还是八思巴创制的古蒙文 现在几乎无人能识了
八思巴的地位相当于创制藏文的图弥三菩扎 很了不起
“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之诏”
元柏就在上面的元碑东侧
主殿
我到主殿跟前 刚好有喜鹊飞上枝头 道长说 是个好兆头呢
我烧的高香
三位道士
从主殿反观道观入口 竟发现整修的通道歪了
银杏的故事很神秘 据介绍 当年砍伐雄树的人后来都未得善终
看到中间长出的雄树了吗
明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观沂山瀑布草书诗刻
回望一下主殿
远处是沂山主峰玉皇顶
狮子跟前 有位大嫂向我兜售人工栽培的灵芝 我笑笑 上车 往沂山深处去了
题外话:在北京的地坛和先农坛 我们都可以看到东镇沂山之神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