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菜娘子”饽饽

(2023-03-18 21:00:06)

“菜娘子”饽饽

 “菜娘子饽饽”,本是早年老家的穷人饭。就是把焯过的干菜、或鲜菜叶子剁碎,掺上少量的玉米面或杂合面,揣在一起,团成拳头大小的菜饼子,蒸熟或是烙熟。

小时候家里没少吃这个。那时候粮食产量不高,地少的村每天人均七、八两毛粮,土地较多的也就一斤左右。这点儿粮食除了人吃,养猪、喂鸡、做副食还要消耗一部分,不精打细算是难以为继的。

那会儿,节约粮食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备战备荒为人民”都出自那个年代。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叫“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吃半干半稀”。以菜补粮,粮菜结合,就成了家家户户必念之“经”。   

条件好一些的,把各种瓜菜用荞面、白薯面包成薄皮大馅的“菜篓子”,差不多能省三四成粮食。日子紧吧一些的,就干脆烙“菜娘子”饽饽。

揣菜娘子通常用粗棒子面——细面透气性差,烙起来容易夹生。通常还加一把黄豆面或是杂豆面,再加少许盐,增加咸香和豆香以调剂口味儿。为了防止饽饽干硬涩口,还要加小苏打把面发活软。

烙时一般不单独占锅占火,而是采用“一锅鲜”的方式。就是锅底熬豆角,尔后压着菜汤沿锅边贴一圈揣好的饽饽。豆角熟透了,饽饽也烙得了——底面一层薄薄的焦糊嘎渣,下面也恰好能咕嘟上些熬菜味儿。

这样一顿饭下来,半锅豆角子,再来上几个菜娘子,差不多能省一半粮食,而且也比较耐饿。

老家是丘陵地带,各种可食用的野菜及嫩芽为揣“菜娘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用食材。

“春风杨柳万千条”,春季最早被端上餐桌的是杨柳芽子和榆钱。尔后便是山野里的苦菜、荠菜、苣荬菜、蓟蓟芽、灰灰菜、猪毛菜、马齿苋、麻山菜等。经过焯水、浸泡去除苦涩及土腥等异味后,尽可揣之。只是味道、口感上,特点各异。 杨芽子口感干涩,清苦味儿略重;榆钱微甜,口感滑腻,稍有土腥;苦菜、苣荬菜等味道偏苦,但回味微香;灰灰菜、马齿苋等则普遍口感酸沙。采摘野菜,除去节省粮食外,也迎合了人们“春来先啃一口鲜”的习俗。

院子里的菜下来了,鲜嫩的都被择优先摘或卖或食,一些长柴了的小白菜、起顺子的菠菜、吃剩的水萝卜缨子以及大田里的嫩白薯秧尖儿等上不了台盘儿的,都会被随手拿来揣。霜降之后出了秋菜,就到了晒干黄菜的时候了。老家那块儿种的是本地特产长苗子大白菜,冬储之前专有一道工序叫摘白菜,就是要打去外面的老帮子,包住的菜叶也要往里打上一两层,以利呼吸通透,防止窖藏霉烂。

对打下来的菜叶还要进行分拣,凌乱的留着堆肥或喂猪,干净齐整的下大锅煮透断生,清水反复投净后,攥成拳头大小的菜团子,放房顶上或墙头上风干,就成了干黄菜。那时候哪家都有大筐、大篓子的存储,想吃“菜娘子”或是搽小豆腐随取随用,足够吃冬春两季。

到后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面积饥荒,粮食已节无可节 ,于是又提出了“瓜菜代”。揣饽饽搁的棒子面一点点儿缩减,菜的含量不断增加。最困难的时候,菜娘子变成了菜窝窝,基本上见不到多少粮食。老百姓普遍营养不良,许多人吃坏了肠胃。这也让菜娘子成了人们心头的一道拉痕,多年之后很多人提起来还止不住倒胃口。

     如今,人们日子好过了。几十年来,吃的越来越精、越细,大鱼大肉也不再稀罕。好多人被富贵病所困扰,活得并不自在,饥饿也摇身变成了一些人推崇的减肥抗病、保持身材的制胜秘籍。

于是人们又想起了“菜娘子”之类的穷人饭,据说能助人刮油水,降“三高”。一些高档饭店也跟着推波助澜,以绿色环保的礼念包装之,但内容早已“鸟枪换炮”,棒子面都是用去皮的棒子米精加工的,调剂口味的不仅有豆面,花生、栗子、核桃仁、葡萄干什么好吃的都往里面加,揣的菜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什么山菜、雪菜、梅干菜啦,不仅味美适口,而且营养丰富。“菜娘子”这个昔日的苦穷饭,也早已华丽转身为特色美食,和饥饿贫穷没有了任何关联。

可是,我还是不会忘记那段时不时要靠“菜娘子”充饥的经历。“菜娘子”见证了那段特殊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也铭记了普罗众生们在逆境中顽强求生的智慧和坚忍。“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垫底,我们还有什么爬不过的坡,迈不过的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