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七十年代末曾借来京开会之机,去过一次颐和园。之所以说是去过而不是游过 ,是因为那是在年末时节,
数九寒天,沙尘弥漫, 兼之园区景物萧索,而且来去匆匆,只转了两个多小时,也实在没留下多少深刻印象。近期,在京得闲,遂又动再游之念。当下,正直烟花三月、草长莺飞、春和景明之时,正是出游佳季,奈何疫情顾忌尚紧,老伴因体质未打疫苗,
不宜冒险出游,便只能只身 前往。临行前,换了一副防护功能较好的口罩,戴上墨镜, 居然油然 而
生出一股单刀赴会般的豪壮感。这次,正遇上好心情、好天气、景物也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谓赏心悦目。遂整整漫游了一天的时间
,基本上把想看的都看了,把手机直拍到电池耗尽。如此愉悦的经历,不敢私美。回来之后,又做了一些发微索引的功课,准备就个人的所见所思,
以博文的形式给有缘的朋友做一些分享, 聊尽热忱。此为开篇话。
游颐和园散记之一 ——源远流长、恢弘富丽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一座历史悠久、恢弘富丽、也是现存保存最完整的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园区北部,万寿山巍峨耸立,山脚向南,昆明湖碧波万顷——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颐和园的基本构架。该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名木古树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这里不仅是帝王之家休憩享乐之处所,在晚清时期还是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整个园区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所在地域,在历史上便以山水壮丽气势非凡 而为人瞩目。远自辽金时期便有人在此营园造景。今佛香阁所在的山体在金代称金山,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代称此山为瓮山,因相传有人曾在此挖出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的水面名瓮山泊。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
开辟上游水源,引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 。到明代,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作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泊改名为西湖。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筹备其母崇德皇太后的60大寿,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扩展水面,并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用挖湖土方堆筑加高瓮山,并将其改名为万寿山,整个园区被命名为清漪园。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
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皇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又遭八国联军抢掠破坏。光绪二十八年再次(1902年)修复,尽管大体上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解放后,这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名园迎来新生。1961年颐和园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
颐和园第一道风景东宫门外大牌楼
距颐和园东门约三百米处,矗立着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牌楼。据《颐和园志》及《颐和园史话》记载: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这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yan)
秀”,西侧为“涵虚”。“涵虚”二字可以理解为水映天空、水天一色,重点影射水景;“罨秀”则为秀色掩映的意思,重点影射山景。综合起来就是山雄水秀、空濛旷远的境界。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涵虚牌楼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顶部有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贵气质。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慈禧太后把牌楼两面题字互换了位置,所以现在看到东面的题字为“涵虚”,西面的题字为“罨秀”,据说是为了显示新园与乾隆修建的清漪园有所不同,也蕴含了风水轮流转之意。“涵虚”、罨秀”四字传说由乾隆皇帝赐名、汪由敦所书,匾额没有题款。据说是词虽由皇帝所出,但字却系臣下所书,所以乾隆也不好意思钤乾隆皇帝御笔之宝印,皇帝没钤印,汪由敦有几个脑袋敢题自己的名字呢?所以只好不钤罢了。好在这字还是写的相当有气势。
颐和园东宫门及匾额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园匾额按照清朝皇帝题字钤印的规矩,应该在匾额正上方钤“光绪皇帝御笔之宝”的龙印,可是这方匾额的正上方钤的却是“慈禧皇太后御览”的印,而光绪皇帝的御笔之宝印则被挤到了左侧中间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一个细节足以透漏出慈禧的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光绪皇帝看在眼里的霸气,也可见光绪皇帝在当时朝廷中的地位之尴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