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小村——东二道河
(2021-07-26 10:26:13)
标签:
文学/原创 |
早就想为这个掩藏在燕山皱褶里的小山村写点什么。
这是母亲生长之地,也是我少小时无数次住过且留下美好记忆的欢乐田园。我的两个舅舅至今仍然耕作、生活于此。
巍巍燕山逶迤东去,沙河从群山深处历经千折百回,抵达京东长城著名的冷口关,从此挣脱大山的束缚,开启其逐青(青龙河)滦(滦河)、奔渤海的浩荡之旅。
从冷口关溯流而上,沙河的东西两道支流被一道十几里长的山脊隔开,在距关口约二、三里处,两水汇合,经冷口关一路南去。在山脊龙头入河处的两侧,坐落着两个自然村——东、西二道河。姥家所在的便是东二道河村。
小村坐落在南北两山的夹缝中。其北山山体高耸,在“翠峰如簇”间横空出世、直插苍穹,有万仞之势。其顶部形如笔架,因此别称“笔架山”。山体呈青苍色,顶部时有云雾蒸腾、苍鹰高翔。其山后有一条深沟名鲶鱼沟,其崖陡沟险,榛荆丛莽,人迹罕至。至夏季山谷间犹感寒气逼人,是属于鹰、蛇、狼、狐的秘境,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是探秘寻幽者的好去处。
与村子隔河相对的南山,是小村的殊胜所在。其西南一段尤佳,颇具几分峡江石壁之神韵。二百多米高的悬崖,从河底拔地而出,壁立直上,遮空蔽日。崖壁通体魆黑,铮铮然若钢锻铁铸。石缝中遍长各种凉阴灌木和植被,远远望去,宛如绘画大师笔下皴染出的皱皱褶褶。中间几百米陡坡,松林茂密,风起时,阵阵林涛裹挟着松香,钻窗入室,使人足不出户而得清新之爽。南山之四时,堪称荣枯异景,晖阴殊韵,足以令人“相看两不厌”。
如果说南北二山造就了小村的刚健俊朗,那么村南的小河则赋予了小村一种别致的阴柔清丽。小河水清沙白,从村东山口缓缓而来,如飘逸的罗带在村庄脚下、南山根底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荡着清波淙淙西去,像极了一首抒情的诗。春风吹拂的季节,河面水气缭绕宛如“柔曼的轻纱”,轻笼着两岸的花红柳绿,使人若置身仙境;洪水季节,小河也会浊流汹涌,轰滩拍岸,展现出狂放不羁的一面,“枕河听涛”就成了小村动人心魄的诗眼;而到了冬季,山阴积雪,漫河皆冰,松舞琼枝,人嬉冰面,实实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一句唱词——“好一派北国风光”。河水中多有鱼虾浮游,引来成群的野鸭、白鹳等觅食翔集,使小河平添几许生机和灵动。
除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佳景,这里还富有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站在山脚仰望南山顶端,一段明长城自东向西临崖宛转,几处敌楼、烽火台的台基及残存的城墙清晰可辨。村东南的山颠处,矗立着一座敌楼,村里人叫它“尖楼”。此楼内有三个砖砌的开间,四面开瞭望窗口,有高丈余的砖垒阶梯直通敌楼顶部,登高一望,方圆几十里军情战况尽收眼底。多年来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野长城屡遭毁拆的境况下,它能够基本以原貌得存,殊为不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南山根底,还有一条伪满时期日本鬼子修建的一条运兵快道,当地人称“电道”。野心勃勃的日本鬼子出于不断扩大侵略及掠夺中国的需要,策划修建了这条路,它接东北、指津、唐,一旦修成,将对日军的战争行动提供极大的支持。只可惜天道难违,没等修成,日本便走向了战败覆没的可耻结局。小村的东南两面,还保存着日本人为隔绝抗日军民,推行“集家并屯”所砌的高高的石围墙。电道、围墙作为日寇侵华的罪证,如同永远难以愈合的疤痕,留在了这块土地上,也铭刻在当地百姓的心头。
小村不仅山美水美,且民风纯朴热烈。村人虽不多,但乡土文化底蕴却不薄。尤其爱“玩儿热闹”,演评剧、唱皮影、办秧歌,都能攒活得有模有样。名噪青(龙)、迁(安)、滦(州)一带的已故皮影艺人李志怀就是这村人。李志怀一生痴迷皮影艺术,曾受邀赴欧洲表演皮影艺术,国内也有研究学者专程上门与他交流皮影艺术。
二道河无疑是一个好地方,多年来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处偏僻是一个原因, 无人“鼓与呼”则是其更直接的因素。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为这个小村撰文的人,但愿我这篇小文,能够助力揭开小村神秘面纱的一角。令我欣喜的是听说这一带最近已被规划入一个观光游览区,商业推介的力量是巨大的,愿这颗未光之珠,早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