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梁灏,八十二……”之存疑

(2020-09-30 13:15:57)
标签:

《三字经》

梁灏

八二届高考状元

存疑

分类: 我的文章

“若梁灏,八十二……”之存疑

宝鸡  田守文

《三字经》文“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意思是说梁灏都八十二岁了,殿试的时候还对答如流,在众多的士子里面夺魁做了状元。笔者对这句话产生疑问是201010月,因一则谜作“梁灏老来大登科(年代连考生誉称)八二届高考状元”引起。

据史料记载梁灏(9631004年)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禹偁,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2岁。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

为什么《三字经》却说“若梁灏,八十二”?陈正敏(又做范正敏)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编著的《遁斋闲览》也记载“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呢?

20050104日开封日报曾载文《开封府里话梁灏》,提到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有梁灏名字的出现,该文作者经与《中国状元全传》对照,“历代状元中没有第二个同姓名的梁灏。认定权知开封府的梁灏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那个梁灏”。“梁灏22岁一个青年状元,被演变成了82岁考中的老翁状元,把梁灏中状元的时间推迟了60年,错究竟出在哪里?”,“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说,是《遁斋闲览》的作者将梁灏误作为82岁及第的。”开封日报的文章说“梁灏是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状元,而干支纪年,60年一个往复,雍熙二年的60年后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也是一个乙酉年,很可能始作俑者就是凭着梁颢系乙酉科状元这个简单的概念,无意间推后了一个花甲。”对此说法,笔者有不同意见。我们来看看一首诗:

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

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

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这首诗是《遁斋闲览》所提及梁灏中状元事。诗的头两句“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天福三年指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梁灏开始进京赶考。至宋太宗(赵光义)雍熙二年(985年)中了状元,其中经历后汉(947——950年) 、后周(951960年)及宋太祖(赵匡胤)的乾德、开宝、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年间,前后达47年。“雍熙二年始成名”“若梁灏,八十二”,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已经35岁了?他出生时是唐昭宗(李晔)天复三年(903年)?所以,从诗的头一句看出,始作俑者不是将梁灏中状元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个花甲(乙酉年),而是将梁灏出生时间向前推了一个花甲(癸亥年)。到梁灏去世时,他岂不是活了102岁?可是《宋史》卷五十五又说:“景德元年,权知开封。暴病卒,年九十二。”这不是又将梁灏的出生时间定到了后梁乾化2年(912年)?

《三字经》作者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对《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的说法,网络上确实有不少的质疑,认为是错的。其根据就是梁灏的生卒年份与中状元的时间。但也有不同说法,微信《江苏谜委会全国联谊群》里,有人留言说:“《三字经》所记载的梁灏,是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字正伟。”百度百科《梁灏(中国最年长的状元)》条目显示:此梁灏(892~976年)出生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梁灏曾参加后晋时期的科举,在乡试中名列第三,三十五岁时进京参加考试,终于在974年中了状元,此时已82岁。中了状元的梁灏骑马夸街,百姓们争相来看状元郎,当他们看到头发全白的梁灏时,都啧啧称奇。有人就直接问他年龄,梁灏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吟诵了一副对联:“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虽登进士甲第却不就职,直接回家养老去了。仅此,再无更多资料。

那么历史上真有北(山东)南(江苏)两个梁灏吗?《三字经》说的到底是哪个梁灏?山东的梁灏史料较详细,而且有多处记载。江苏的梁灏只有传奇性的故事,除了生卒年份,见不到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笔者不才,学识浅薄。自是不敢妄作断言。但笔者根据史料文字记载,倾向于宋代历史上只有一个梁灏。持此观点,自然《三字经》记载的是山东的梁灏。对《三字经》记载的是江苏梁灏的说法表示存疑。根据是以下几点:

1、本文前面引用:“20050104日开封日报《开封府里话梁颢》一文作者经与《中国状元全传》对照,“历代状元中没有第二个同姓名的梁灏。认定权知开封府的梁灏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那个梁灏。”

2、山东的梁灏生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卒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雍熙二年(985年)中状元时22岁。江苏的梁灏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开宝七年(974)中状元时82岁。南梁灏长北梁灏71岁,特别是82岁中了状元,期间虽屡试不第,但不畏艰难挫折,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可嘉。历史为何不去记载江苏的梁灏,非要选择山东的梁灏?成书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宋史》卷五十五记载的也是:“梁灏,字太素,郓州须城人。”“雍熙二年,复进士……赐甲科。”

3、经检索《宋历科状元录》(朱希召撰)太宗雍熙二年状元梁灏在录。而太祖开宝二、三、四、五、六、八年均有状元姓名在录。开宝一年(968年)、七年(974年)没有科举考试。百度·知道里有江苏历代状元统计,显示自南唐保大元年(966年)状元卢郢(江苏南京人)到宋宝元元年(1038年)状元吕溱(江苏杨州人),中间72年没再出过状元。即便是江苏镇江真有个梁灏,活了84岁。那么宋开宝七年(974年)在没有举行科举考试的情况下,江苏镇江梁灏的状元是怎么来的?说到这里问题已经很明白,宋代科举考试根本没有江苏镇江梁灏中过状元。《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说的就是山东郓州的梁灏无疑。

4、梁灏的名字通过《三字经》从古至今传颂逾700多年,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身为学者的王应麟不可能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不存在的状元作为启蒙教育的楷模。

5、南宋洪迈(11231202年)著名的史料笔记《容斋随笔》对梁灏状元一事写得极为详尽,真实。“《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在《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四中,洪迈写到:陈正敏《遁斋闲览》“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此语既著,士大夫亦以为口实。予以国史考之,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廷试甲科,景德元年,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子固亦进士甲科,至直史馆,卒年三十三。史臣谓:“梁方当委遇,中途夭谢。”又云:“梁之秀颖,中道而摧。”明白如此,循斋之妄不待攻也。洪迈直言不讳指出《遁斋闲览》的荒谬。请注意,洪迈:“予以国史考之”。国史,按现在的话,就是根据国家历史档案考证。因此洪迈的结论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意思的是,《遁斋闲览》作者陈正敏的曾祖陈世卿长梁灏十岁,却与梁灏是同年,雍熙二年登进士第。

6、前面说过,宋代历史没有江苏镇江梁灏这位状元。山东“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有据可查的始作俑者就是《遁斋闲览》了。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四中已经把《遁斋闲览》关于梁灏的说法否定,可是王应麟在《三字经》里为何还坚持说“若梁灏,八十二”呢?愚以为其一、年代久远,可能受到《遁斋闲览》的误导。其二,《三字经》本是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有可能他也知道《遁斋闲览》记载有错,但为了勉励儿童刻苦读书,权宜之下引用了《遁斋闲览》原话。其三、《三字经》的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而或许产生的结果,这是王应麟不能预料的。《三字经》之所以有不同版本,是因为它属于动态编撰。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新中国建国后都有过修订。

7、《遁斋闲览》:梁灏答谢皇帝时说:“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此话江苏镇江的梁灏也说过。一北一南,年龄相差近六轮的两个梁灏,都会在自己82岁时说出一字不差的话来?“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难道梁灏把自己年龄、赴京应举时间都会搞错?郓州、润州发音相近,这些迹象表明江苏的梁灏是杜撰的。

8、《三字经》说的就是山东郓州的梁灏。无论“若梁灏,八十二”在《三字经》里是如何定型的。但是这位“八二届高考状元”是不存在的。至此,笔者剩下最后一个疑问:我们还能继续以《三字经》的成句“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或其他作品的类似成句,或依原成句自撰谜面创作灯谜吗?我们还将历史的讹传继续下去吗?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为人们塑造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告诫年轻人好学上进,立志以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无可非议。然而个人著作与历史文献记载事实不符时,当然要以历史文献为准。尽管“《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但是,我们再传授这段知识或以此育人时,有必要作出纠正和说明,不要再继续传讹。历史毕竟是曾经的真实,我们应该朝着忠于史实的方向出发。

以《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成句做谜面,或据此句意自撰谜面的灯谜作品见过十几则。请看以下谜例:

1、“争奈龙头属老成”(外世非遗)迈达赫

【注】面出宋•范正敏《遯斋闲览》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诗。遯同遁。

2、“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时间用语二)当晚、年中

3、“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儒林外史》人物二)加爵、于老者

4、梁灏八十列朝邦(食品品牌)老才臣

5、梁灏八十中状元(幼学句)暮岁登科

6、梁灏老来大登科(年代连考生誉称)八二届高考状元

123、例皆为原文成句。456、同属自撰谜面。两者说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且后者出言依据前者。说实话,以上谜例若不探究竟,均可称佳构。但是,谜面无论自撰和引用成句,一样的存讹,梁灏22岁中了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怎么会是“迈达赫”、“老才臣”?梁灏到死都没有进入老龄群,何来的老、迈,暮岁和晚年?所以难于让人承认谜作成立。当然,一切要归咎于《遁斋闲览》的误导。仔细审视原句,一个“若”字,在谜面无论是取义好比(像)还是如果(假如),都因梁灏的英年早逝,而使谜作成为无本之木。难道,因为《三字经》是文化遗产,其讹误就可以忽略不计吗?有关历史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入谜,应该以文献史料为依据。《三字经》是一部儿童启蒙教材。传授的是知识。编写时就出现讹误,所以“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句话,有其启蒙教育价值,但缺乏真实性。

以下是山东郓州梁灏和江苏润州梁灏的基本情况,供参考:

山东郓州梁灏,生于963年,卒于1004年,享年42岁。983年初次应举,年龄20岁。98522岁中状元,《宋历科状元录》雍熙二年有载。      

江苏镇江梁灏,生于892年,卒于976年,享年84岁。927年初次应举,年龄35岁。97482岁中状元。974年是宋开宝七年,这一年没有科举考试。所以《宋历科状元录》没有关于此梁灏是状元的记录。

说明:(宋)王应麟著(明)赵星南注《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20083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删去‘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四句,并由章太炎重订本之‘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四句替代。理由:据考证,关于梁灏的史实有误。

(本文据201010月笔者博文《梁灏——无缘“八二届高考状元”》再次易稿)

本文参考:

《三字经》《遁斋闲览》《容斋随笔》四笔、《宋史》《宋历科状元录》(朱希召撰)、网页:(江苏)《宋代状元列表》《宋代东平梁灏家族的个案研究》(朱玉周)

 

原载《西北风》132期(2020年10月1日刊)  

 

 “若梁灏,八十二……”之存疑            “若梁灏,八十二……”之存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