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2年09月19日

(2012-10-05 02:24:52)
标签:

转载

分类: 绘画教程
原文地址:2012年09月19日作者:林冉

色彩的难以把握是因为素描的难以控制,不了解这点会将素描的不自然误读为色彩的不精确。理解素描所占的比重,色彩会迎刃而解。将图片在LAB模式中打开,上面是最终的画面,中间是素描关系,最底下是色相和纯度。素描不是死的,它灵活而具体的描述对比关系,死板的是理解力。印象派去色后发灰不是对素描的反击,而是对它的空前拓展。唯有明度相近,色相和纯度才能产生眩晕的色对比,由此色彩才能歌唱。于是去色后的“灰”,成为了印象派自觉遵照的共性,它也是理解莫奈的一把钥匙。而在确保色彩的眩晕之后,对于稀有的重调子,他们自然是丝毫不敢马虎。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印象派将素描或造型抛在脑后,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更悖论的方案,这是一次心智上的飞跃。很多人仅仅停在色彩的表象,不明白在调子的深层发生了怎样的一场革命,便急于攻击素描,它导致的就是现在对于素描和色彩理解的分离,而对一张画的分层解剖,反倒在呼唤那失去已久的一体。个人习惯的原因,我从来太会先素描再叠色,因素描是对色彩的理解,而非一种步骤,它们既然已在心中整合,绘画时便难分彼此,全然一体。

  [转载]2012年09月19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