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庄园导游词
(2014-10-20 23:20:54)
标签:
文化 |
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原第一大宅马氏庄园参观游览。马氏庄园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我们今天参观的是中区和南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进士第”匾额。皇帝赐马丕瑶进士出身,他的四位朋友为他做了这块匾额,在右边刻写他们的官职和姓名。左边有马丕瑶考试的成绩,他在皇帝主持的殿试考试成绩是第三甲第二十名,朝考(清朝进士取得出身后,仍然须要再经一次朝廷的考试,特派大臣阅卷,故称“朝考”)的成绩是第三等第十七名。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篮”,他的二儿子马吉樟的成绩则是优于父亲。我们继续往前走。第二块匾额是“太史第”,是二儿子马吉樟的。我们来看一下他殿试的成绩是第二甲第三十七名,赐进士出身,左侧是“朝考第二等第七名 整齐严肃 ——阎敬铭 我们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一进院,为了使大家对庄园有更直观的了解,我们在东厢房建有马氏庄园的微缩景观图,我们可以进去了解一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楹联是“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独到秋毫颠”。匾额是“爱国恤民”,是清朝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题写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庄园的微缩景观图。马氏庄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30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比山西乔家大院的建筑面积多1300多平方米。共分为三区六路22个院落,厅、堂、房、廊室等401间。北区为一路建筑,是马家的祖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马丕瑶为四个二子分家以后,分给了老二马吉樟。马吉樟在民国3年进行了修复,他常年在京为官,很少在家居住,所以破坏比较严重,正在修复中。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是中区和南区。中区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筑面积占到庄园的三分之二。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中区这一路的东厢房。这一路建筑是庄园主人马丕瑶的故居。左边是长子马吉森的故居,右边是小儿子马吉枢的故居。位于中区最东侧的是马氏家庙,建造于光绪六年(1880年)。和中区相对的是南区,是三儿子马吉梅建造于民国初期,其规模和格局有所增大,房间更加的宽敞明亮,更适合我们居住,但是依然没有摆脱四进院落九门相照的格局。南区原来设计的是三路建筑群,后因为家族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他两路只建成了临街房。空白处现为安阳县成人中专,1948年至1996年,这里是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而学生宿舍则位于中区,南区是西蒋村小学,因为这里作学校使用,才使得整座庄园这么完整的保留下来。马氏庄园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号称“中原第一大宅”,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看过微缩景观图,我们可以走进每个院落,来了解一下庄园的建筑特点。 对面是马家的帐房,楹联是“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匾额是“声循卓著”,是曾国荃题写的。都说马丕瑶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宅院?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马家的经济收入。在清朝实行的是高薪养廉的政策,马丕瑶身为正二品官员,每年的俸禄只有是120.5两,但养廉银却可以达到一万五千两到两万两,在光绪三年,因为马丕瑶赈灾有功,光绪皇帝一次嘉奖了10万两白银,所以马家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建造自己的宅院;其二,马氏庄园共分六路建筑,其中家庙、老四的院落,还有我们现在所在的院落,是马丕瑶建造的,其余三路是他的三个儿子用自己丰厚的收入建起来的,整个庄园历经两代人才全部竣工;第三,马氏庄园建造沿袭的时间长,从光绪年间,沿袭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后共沿袭了近半个世纪,所以马家盖这么大一座宅院也是合情合理的。 马氏家训 ——高向时 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整齐严肃”,这四个字是清末第一廉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阎敬铭为马家题写的,意思是要求家人居家衣着要整齐,为人处事态度要严肃。可以说是马家家训的一部分内容,那么完整的马氏家训则是刻写在第四扇屏门之上,我们一起看一下。上边的匾额“清洁皎然”,是两江总督左宗棠题写于光绪七年。下面则是完整的家训,我们来了解一下。家训出自易经的第三十七卦家人卦,主要有四层意思。第一,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男主外,女主内,长幼有序,各司其职,这样家庭就和睦了;第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也,是这一卦的主题思想,意思是说,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得管理好自己的小家,我们常说的国家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国才有家,家庭和睦了,社会就会安定团结,社会就会和谐;第三,是对整齐严肃的解释;第四,是最后一句,有孚威如反身之谓也,做人要讲诚信,讲诚信便可以获得大家的尊敬,而做为一家之主,首先得严格要求自己。在马家一般是不打开这扇门的,只有两种情况才会开,第一,有官位比马丕瑶高,第二种情况是马家操办红白喜事。那么一般有人来访是怎么走进二进院呢?按照中国古代旧制文官走东侧门,武将走西侧门,文东武西,大家可以自己选择一下。 和信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