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才是优势 ──羽毛球苏杯赛后所想

标签:
体育杂谈 |
分类: 体育杂记 |

丢了苏迪曼杯,对中国羽毛球队来说是很糟糕的事,但对世界羽毛球运动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事情有好坏之分,看站在哪一边来说。中国队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事,换代会引起一段时期整体实力和大赛经验下降,使世界羽坛各路对手有了争取突破的机会。这一次,机会被韩国队抓去了。当中国队处于低潮期时,如果仍然没有对手能战胜中国队,那真是世界羽毛球运动的不幸。实战中,双方打满5场,中国队在大比分上只以最小差距告负,无非是没能继续增添连冠的届数,亚军就像是不及格,舆论对优势项目只有苛求,缺少善待。
事情还有大小之分,其标准也是此一时彼一时。苏杯失利,网上喧嚣一时,好像发生了天大的事。才过去三天,未见更深刻的剖析,便从铺天盖地的热炒冷却下来,似乎这一页已经彻底翻过去了。以世界大赛成绩论,中国队这些年夺得了那么多的冠军,失去了一次苏杯就说是“独霸世界羽坛时代终结”,有点过分。网上调查,超过半数选择“技不如人”,排在第二位的选择是“打法落后”,但究竟哪些技术落后于韩国,只在极个别跟帖中有关于脚下移动迟钝的议论,多数帖子并不具有说服力。
羽毛球原本是世界体坛小众项目,中国羽毛球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羽坛逐渐打出声誉和地位。但是与乒乓球和跳水相比,优势并不绝对,一两个尖子选手冲击成功,便要撑持多年,远不到“寂寞高手”“孤独求败”的程度。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决赛多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当时,总教练李永波和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坐在看台上,十分放松地观战。看着李雪芮和王仪涵争夺女单金牌,李永波说:“观众最爱看这种高水平的比赛。临出发时,我们才定下名单,谁状态好就是谁打,我们这个办法做对了。”他指的是李雪芮本不在女单初定名单之中,经过备战训练和热身检验,这位第四人选最终取代了王适娴,结果很理想。当时,女单世界排名前几位都是中国选手,比的是谁更有把握。
里约奥运会周期,队伍基本结构和实力没有很大变化。但未等进入东京奥运周期,老队员接连退役,女队尤甚,女单最高国际排名已经降至第六,女双降至第四。其实,这段时间中,对手整体实力也没有明显提高。韩国队的男双这个传统强项也在滑坡,不过,这只是一个点,而中国队滑坡的是女队这一条线。
从基础来说,中国羽毛球过去远不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得普遍。20多年前在那些国家的街头见到孩子们打得很不错,还有人在舞台上训练,一招一式都很地道。2003年非典后,羽毛球成为中国大众健身的热门选项,男女老少皆以打羽毛球为时尚,各地大量新建改建场地,仍供不应求,必须预订。有些城市建有多达几十块场地的羽毛球馆,地市县的场馆内几乎都有羽毛球场地。论羽毛球人口,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羽毛球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