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再印象

标签:
杂谈旅游 |
分类: 社会人生 |
最初,新疆西北部这块大戈壁不仅“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而且没有地名。取名克拉玛依是在发现了石油之后,在维吾尔语中,克拉玛依意为黑色的油。开采石油,标志着这里不仅有了人迹,而且将有一个规模群体在此生存、生活。找水成了克拉玛依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计划。经过40年的勘察,走遍几百公里的荒漠,得出的结论竟是:克拉玛依属极度缺水地区,就地解决水源是不可能的。在此期间,十多万石油工人克服困难,坚持作业,每人每天分配到一瓶水,那是从几十公里之外运来的,包括饮用、洗涤等所有用途。街边的树木干枯了,人们一滴一滴地注水,把树救活,因为没有树的克拉玛依会更干燥。
决策令人吃惊:开掘一条 400公里长的水渠,从北疆引水。克拉玛依全民动手,数万人上阵,用3年的时间复制了当代愚公换新天的奇迹。额尔齐斯河水辗转来到克拉玛依,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引水渠的终端是九龙潭,一座大容量水库将水储存起来,据说,这里的水资源已能够供应1000万人之需,接近于半座北京城。当地立起一座石碑,刻有“引水记”,赞曰:“渠成之日,群情振奋,志在乘风破浪,再创辉煌;水到之处,绿茵尽然,管教川原竞秀,戈壁改观。石油主业,如虎添翼;接替产业,未雨绸缪;谋生存,求发展,百业可待兴旺;握命脉,展宏图,更无后顾之忧。”
克拉玛依将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在市区中心,人工开凿的宽阔水面被定名克拉玛依河,克拉玛依人更称其为母亲河。河上架起一座座大桥,身姿各异。没有河就没有桥,没有桥的城市就说不上美。入夜时分,探照灯亮起,光柱穿越岸边音乐喷泉的水柱,河中传统的拱桥与时尚的斜拉式吊桥相映成辉,勾勒出石油城绝妙的夜色。坐上游船沿河赏景,比广州的夜游珠江和上海的夜游黄浦江一点不差。河灯阑珊,水波粼粼,谁能想到十年前还是一片光秃秃干巴巴的荒滩!
克拉玛依是先有石油,后有城市,所有市民都是石油人。近些年,除了二十多万石油人外,还有十几万非石油工人陆续落脚落户。开出租的“的哥”是四川人,挖渠年代来到克拉玛依,亲眼见证了巨变的过程。他开着自己的“捷达”,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孩子上学读书,无需缴纳另类费用,跟当地后生没有一点不同。显然,克拉玛依比他的家乡好得多。石油公司一位干部说,克拉玛依的石油储量还可以开采100多年。未来的建设目标包括多种产业,原油开采、石油化工是支柱,而工业旅游的概念听上去很新鲜。
最为难得的是克拉玛依人对家乡的景仰和珍爱之心。严格地说,第一代石油工人就是第一代克拉玛依人,第二代石油人生于斯长于斯,就有理由把这座城市视为家乡。上世纪50年代,父辈来自五湖四海,投身石油会战。如今,这里的建设者有着相同的出生地,都是克拉玛依人。告别石油城,那一曲“克拉玛依之歌”仍不绝于耳。歌唱家吕文科已经去世,留给人们高亢嘹亮的歌声。年过八旬的词曲作者吕远被授予克拉玛依荣誉市民,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一株艺术奇葩,还有回看历史、面向未来的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