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乒乓球杂谈 |
分类: 体育杂记 |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中国队再次大获全胜,从包揽冠军发展到包揽决赛权。如果国际乒联对各协会参赛名额不加限制,中国队包揽世乒赛全部单项奖牌指日可待,也就是连半决赛都不放进一个老外。世乒赛总共七八天,打到最后越来越像中国的全国锦标赛。
中国乒乓球走到这一天,花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接下来只是如何巩固,根本不存在谁能撼动的问题。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太多,多得打奥运会都用不过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为这样巨大的优势欢呼了,取而代之的是忧虑,区别仅在于不同位置上的人所忧之处不相同。
乒乓球圈内高层担心的是在与国际乒联掰手腕中,确保中国优势不受或少受影响。而国际乒联一系列改革举措执意削弱一国独大的强势,以拯救世界乒乓球运动不致进一步萎缩和保持在奥运会上设项。双方都有强烈的危机感。如果以“宁愿……也不……”的句式来选择,国际乒联只是得罪一个乒乓强国,而中国乒乓球要做出的却是牺牲。
问题的根本其实在中国国内。上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以足球为突破口,就是看足球成绩最差,改不好也无甚损失,倘以乒乓、跳水等强项试点,一旦改革不成功,失去的将是多年打造出的优势。乒乓球是举国体制的主要受益项目,从基层体校到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城乡文化活动站,大多以乒乓球台作为基本体育设施。早在国家体委时期,拥有乒乓球台就是农村体育先进单位评选中的硬件标准。广泛开展大众乒乓球活动是好事,只要中国愿意打球的人多,完全不必在意老外是不是也喜欢,我们自己玩得开心就是了。但如果将五六岁的孩子中具有乒乓天赋者分离出来,整天泡在球台前,远离小伙伴,远离学校教育,远离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关起门来像修行一样练球,就有畸形发展之嫌。等孩子长大了,甚至退役了,才发现没有文化和生活技能,补课已经无济于事。
老外是先学习,有了常人都有的文化知识,再选择打球还是从事其他工作;中国是先打球,到需要考虑后路的时候再学习。看似次序不同,但从人的成长阶段来说,却有顺逆之别。中国各省市都有“从娃娃抓起”的专业乒乓球队,这在个人项目来说,很容易人才过剩,除了制造海外兵团,就是为出路犯愁。
假如规定15岁以下,也就是9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得组建专业乒乓球队,待完成普教阶段的文化学习后,再选拔有天赋的孩子进入专业队接受训练,也许矛盾能够得到缓解。喜欢这项运动的孩子在小学到初中阶段比别人更多地接触乒乓球,具有一定基础,他们面临的选择有两条路:一是开始接受专业培养,即使打不过从5岁就开始专门练球的对手,也足以跟老外过招,充其量就是难以包揽全部世界冠军、亚军,不包揽难道就不是乒乓强国了吗?另一条路是走上社会其他行业和领域,同时又是乒乓球爱好者和水平不低的业余选手。总之,别把孩子培养成打球的机器,要比“养狼”或教外国人打球更符合社会需要。
优势越大越放不下,冠军越多越纠结,导致利弊失衡。乒乓球是不是国球,不在于能不能包揽世界冠军,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形成乒乓文化。弄得很多国人对大包揽不以为荣,对转播世乒赛不“感冒”,还能算是国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