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泪送范敬宜

(2010-11-22 12:11:56)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社会人生

泪送范敬宜

 正在广州采访亚运会,无论如何要回京为老范送上最后一程。

 

    1121日,八宝山,风刮得特别大。这些年,多次来此与亲友诀别,包括两年之内先后将我的双亲送走。今天,来的人特别多,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小的顶多二十来岁,估计不一定见过老范;老的相信已经八十开外,要人搀扶。两个小时,站在深秋的寒风中,人们交换着自己与老范接触中的二三事,大都极小,极普通,极真实。最终,差不多都是同样的一句:“这样的人再也没有了!”

 

  在老范任下工作是一种幸运,得到的是指导和教诲,而不是不知所措。人都会长大、变老,在年轻人乃至孩子面前,太多人在用自己的威严换取他人的敬畏,而无多少使人受益之处,无论主观上如何,客观效果往往如此。唯老范不然,永远是那张和气的脸,那种并不洪亮的声音。

 

  初识老范,是1981年夏天,我还在读大四,到辽宁日报实习,接到通知,请范敬宜与大家座谈,其实是讲课。关于农村问题的评论写作并未引起同学们多大兴趣和注意,所谓“机会难得”也只是听别人说,自己没有多少感觉。

 

  1994年美国世界杯足球赛,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老范亲自批准,我第一次踏进世界杯的赛场。这也是人民日报第一次派记者从北京远涉重洋采访世界杯赛。第二年,老范亲自审改,我第一次起草人民日报社论。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赶上了,否则可能会推迟很多年,也许永远没做成。

 

老范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坚持与各位副总编辑一起轮值夜班。当时,上夜班是总编辑的“规定动作”,认真做“值班手记”,老范是第一人。送审大样时,我曾问他“敬宜”二字作何解,为什么见过别人也取名“敬宜”。老范笑呵呵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吧,就是两个字,名字就是个符号嘛!”说罢,在大样上签上又漂亮又熟悉的“范敬宜”三个字。

 

记得老范调来人民日报之初,早上,小轿车将他送到编辑部楼前。他下车后慢慢地走上台阶,却被传达室的老师傅截住,要查他的证件。估计老范还没有办理报社的证件,在那里犯难。有人赶紧告诉师傅:“这是新来的总编辑范敬宜。”老师傅顿觉不敬,连忙道歉,他确实不认识。老范朝师傅点点头,送过宽慰的微笑,提着包进了大楼,师傅还站在那里懊悔,简直是列宁进克林姆林宫被卫兵拦住的中国版。如今,师傅也出现在八宝山送行的人流之中,默默无语……

 

  范敬宜,曾经是我们的编辑,永远是我们的总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