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决赛对中国女足来说,既要锻炼队伍,也要争取胜利,为奥运会上打关键场次的比赛作实战演练。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中国队的表现顶多能得个七八十分。并不是说非要战胜朝鲜队夺得冠军才算满分,但是,中国队完全可以把这场决赛打得更好。
用人与布阵
商瑞华一直希望浦玮出任右前卫,其用意不好理解。10年前,浦玮的确是从右前卫位置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以目前浦玮个人的状态和全队攻防需要,把最有经验的老队员放在边路,显然不是上策,实战中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左前卫用张颖也不是一招好棋。直到王丹丹接替张颖之前,中国队左路就没怎么见到过攻势。如果忌惮朝鲜队右路攻击能力很强,那么,中国队主动放弃从左路向对手施压,连麻秆打狼的局面都没有形成,等于向对手示弱。
面对朝鲜队,中国队很难深入腹地,外线攻击必不可少,既可能直接得分,也可以增加威慑。现有队员中远射能力最强的毕妍由于长时间忙于中场组织,在打进一球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和精力施展脚力。直到浦玮回归中路接手策动进攻,腾出手来的毕妍已消耗得心有余力不足了。
体能与意志
中国队在12天之内打了5场比赛,这样的密度与奥运会完全相同,也是赛会制比赛通常的安排。近几年,中国女足不断换帅,训练计划多变,受损失最大的当然是以往的优势,一是体能,二是技术。由于体力难支,每每打到下半时中段,就不再积极向前,出现注意力分散和阵形回缩的现象,要球的少,等球的多。朝鲜队攻进两球并不全是能力所致,主要是意志优势的反映。从换人规律上说,已经跟不上节奏的张颖多对付了10分钟,使王丹丹上去冲击对手的时间少了10分钟。不管教练员是不是在犹豫,这10分钟的差别错过了告诉对手“中国队不想死守这一球”的机会。
中朝两队在亚洲杯赛上两度交锋,差距依然存在,但量级有所缩小,从两球减至一球。只是高兴得别太早,不但奥运会上碰到欧美强敌才是真正的检验,而且中国女足自身也有诸多环节举棋未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