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凤凰卫视做节目,话题是关于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节目刚播完,就收到一位朋友从广州发来的短信,表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我的基本观点是举国体制基本保证了运动员在役期间的待遇,但像艾冬梅在役期间的基本条件并没有充分保证,问题是退役后怎么办,似乎不是这个体制的责任了。这样只管入口不管出口的做法,势必产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邹春兰和艾冬梅。
邹春兰为了彻底去除经常拔胡须的烦恼,作了面部整容手术。艾冬梅为了拯救与自己有类似不幸的退役运动员,积极筹办基金会。但是,不可能每一个“邹春兰”都去做整容,也不可能每一个“艾冬梅”都得到基金来解忧。必须改变“入口”,才是治本之策。
邹春兰说自己不会用电脑录入汉字,只能让人把顾客的名字写成汉语拼音再敲进电脑;艾冬梅说进入专业队后没上过一次文化课,这真让人感到心酸。艾冬梅和邹春兰有速度有力量的时候,中国体育需要她们去拿金牌,但是,当她们速度不再那么快、力量不再那么大的时候,社会却不需要什么技能都没有、难以自食其力的人。
录制节目的时候,正逢厦门马拉松赛刚赛完,把自己青春年华全交给中长跑运动的艾冬梅竟说自己根本不看电视转播和报道,也决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投身竞技体育。显然,她已经彻底寒心了。多年的专业运动员生涯给她带来的是难忘的伤害,手术也许可以治疗和矫正她的伤脚,眼下还远未根治。更大的伤痛在她的精神和心理难以解脱,仅有同情是不够的。虽然有专为帮助运动员排忧解难的基金会,可是天下没有一家基金会能解决所有相关人员的求助。
没有缺陷的体制是不存在的。现有的运动员保障的规定是要解决现行体育体制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要改革制度。如果新的求助者不断出现,再不断加以解决,这依然不是治本之策。让所有的孩子享有读书学习的权利,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其中一些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众,并把同龄孩子用来玩耍的时间用以训练,直至在比赛中取得成就,为国争光。而且,训练所需要的条件是俱乐部,不是体工队。即使因此使得竞技运动整体水平在一段时期内下降,也比继续制造邹春兰和艾冬梅强得多,还能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

节目录制后合影。右一邹春兰, 右三艾冬梅, 右二许戈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