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近日在“两会”上表示对奥运期间的交通非常有信心。他认为届时“不会全体市民都放假”,如采取限行措施,市民能够理解。
笔者曾在以往几届奥运会实地感受过东道主的做法和效果。市民放假不是主办城市突发奇想,一些市民在奥运会期间举家外出度假,将城市公共设施让给远道而来的宾客使用,以缓解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拥堵,笔者那一年就在雅典毗邻奥体中心的市民家里借住了20多天。其实,放不放假并不那么重要,部分市民放假在以往奥运会上也有先例,并非国情特色。
还有消息说,以能看懂简单外语文章、能进行简单交流的人界定为外语人口,今年年底,北京市外语人口将突破500万人。市政府要员提出“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要以需求为目标,加强培训和检查,特别是窗口行业要注重多语种的培训,营造全民学外语、讲外语的良好氛围,将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多一些人会外语,减少交流上的障碍,当然是好事,但能不能用突击的方式使超过1/3的市民达标,恐怕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此事就像整体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一样,迎奥运只是一个借以做起的契机,并非终点,能够在奥运会后不断巩固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才是意义所在。
两则信息表明,作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北京市正在努力改变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可是在思路和作法上,应当有别于硬件建设,一律采用政令怕是未必好使。“人人都是东道主”,本身就不是一道政令,而是一种理念。相比之下,理念是自律,政令是他律,政令往往不如理念起作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过于简单甚至机械地为政行令通叫好,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其实,理念基础扎实,政令可能是一种多余;反之,缺乏理念基础的政令是一种悲哀。问题在于社会处于理念尚不牢稳不厚实的状态,只能政令与理念并用。即便如此,也还是要逐步强化理念,淡化政令的功用,那才是一个举办过奥运盛会的文明国度应有之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