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分类: 邱松林专集 |
回忆饶草荣先生为我作画一事
卢志坚
1983年7月27日,尽管天气炎热,但对我一生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石塘籍知名书画家饶草荣先生在其次子祖人的陪伴下,冒着酷暑从上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省亲。也就在这一天,我和徒弟俩人正好在彭村的一户人家里做木工活。近中午时分,东家的一位亲戚从石塘回来对他的襟兄道:“万芳家里今天来了位八十多岁的老书画家,上午想看他老人家作画,可是一直没有看到他画画”。这时,我听了,突然感到,一定是三公公(饶草荣在家中他排行老三,家庭里的人与亲戚都亲切地尊称他叫三公公)他老人家回故乡来了。午饭后,我向东家说明了心意后,骑上自行车,直奔座落在石塘坑背的饶家老宅院,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这位德高望重、慈眉善目的现当代书画老艺术家。
1961年至1973年期间,我家就住在饶家老宅院上幢姑母家的老房屋里(当年,因我家的老祖屋租给石塘国药店使用),在那里度过了我十余年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因此,有关饶草荣先生的人和事就自然而然地略知一二。饶草荣(又名绍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出生在铅山县石塘镇上的一个中医世家。8岁时就读于石塘公办区立两等小学(两等指初小和高小两个等级)。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即铅山鹅湖师范。因爱好国画、书法,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国画专业学习,师承中国现代国画家、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与张书旗、潘天寿画坛大家同窗。在学习期间,由于刻苦用功,学业长进甚著,深得刘海粟的赞赏,以为其学精同张、潘。1924年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至1975年退休,历时54年。退休后,仍在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为上饶市图书馆整理古籍,为上饶市文化馆、美术协会作画和培养爱好美术的少年儿童。他曾任原(县级)上饶市政协常委、上饶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和上饶地区美术协会理事。
跨过横架在官圳上的青石板桥,踏过房前面用鹅卵石铺砌的禾基坪、下厅堂,来到了饶家宅院的老厅堂上,在厅堂东面的房门口,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前辈端坐在那里—正是三公公(厅堂靠东边正间的前后房间及天井旁边的厢间就是三公公家的房子)。我仔细上下打量三公公——三公公他内着白色汗衣、外面套件灰色衬衫,穿条黛色长裤、脚穿浅口黑色软底胶鞋,头发有点灰白,腰板笔直,精神矍铄,特别是一双眼睛特明亮有神,给人的感觉是可敬可亲;手里拿着一根淡黄色的木拐杖坐在房间门口的竹椅上。宅院里的人见到我来了,都互相打着招呼,自然又亲切。这时我赶紧凑上前去请问饶祖虎老师(即他自小就跟着叔父饶草荣学画,学画少即有成,19岁时就被民国当时的报纸称为“东南青年画家”)。“饶老师,这位就是我们大家景仰已久的三公公老人家吧”,“是呀”。随即我走到三公公面前说:“三公公,您好!您老人家在上饶居住多年,因工作忙,难得回老家探亲,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你,家乡为有你这样的艺术大师而感到骄傲”。三公公则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我抓紧时间报了自己的姓名,随后又忙把早准备好了的我父亲生前的照片,从口袋里拿出来递给三公公,三公公伸手接过照片,仔细一看照片上的人,就关切地道:“认识他,我们饶家人都称他为舅舅呢!那他人呢?”答:“我爸爸去年正月间因病不幸谢世了。他生前曾对我讲,说三公公的画画得好,遇到有机会的时候,请他老人家画张画送给我。”这时三公公站起来同我握手,面带宽厚的笑容,和蔼地望着我,他思索片刻,说: “啊,不是以前画过画给他吧”。我拘谨地回答说:“这些年来,我们家东搬西搬,都搬过好几处了。现在已经找不到您老人家当年画给我父亲的画了。”(后来我回忆起,当年三公公给我父亲画的春、夏、秋、冬四幅山水屏条,是以花草为题材的彩色中国画。其每张画镜芯尺寸:长65cm×宽15cm。画面以写意笔法绘写桃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各式花草,并巧妙地点缀了燕子、鸳鸯、螳螂、秋蝉等神态活泼、栩栩如生的草虫,极为精妙传神。画作造型简练、构思新颖、色彩丰富,融中国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于一体,给人以置身乡村田园的清新感受。当时,我父亲分别将赠画进行了装裱,并在装裱店里还配上了镜框,用以长时间保存。多年来,这四幅山水屏条一直悬挂在房间马鞍桌自鸣钟(亦称八音钟)头上的墙壁上。可惜,这四幅山水屏条未能躲避“文革”时期的那场浩劫。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屏条的玻璃与镜框。)但碍于与三公公初次相见,不便轻易提出求画要求。谈兴正浓的三公公可能是看出了我的心事,亲切地问我:“那你也喜欢我画的画啰!”我连忙点头:“喜欢!喜欢!今天我就是放下了手中的木工活,慕名从彭村赶来登门拜望您老人家的,想求您画张画送给我”。不意三公公一口答应:“那好,下午2点钟给你画”。当听到他老人家满口答应画画送我,那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当时考虑到自己年轻,辈份又小,和三公公年龄相差甚大,于是又请姑母卢桂兰(是饶草荣二哥饶薰庭的长子饶祖瑞之妻)出面帮我解释再向三公公说求画一事。
对于画画这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讲,我是个外行,画画的基本常识一点都不懂,自己只不过喜欢欣赏画而已,三公公问我:“你有画纸吗?”答“那不就马上到商店去买几张纸来画吧”。“不是哪种纸都可以作画的,必须要用宣纸来画国画”。当时一听说要宣纸来作画,到哪里才能买到?“一般要到上饶的文化用品专卖店才能买到”。要知道,当年的交通条件差,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年上饶至石塘的班车是隔日只开一趟。怎么办呢?我在厅堂上皱着眉头踱来踱去,左右徘徊着。突然间,想到了老陈伯,事不宜迟!就立刻蹬上自行车,顶着中午的高温酷暑,向镇北2公里处丁马山村的陈静吾先生家里弄来了五张宣纸。
下午还不到2点钟,我(当年,考虑到耆宿的三公公回趟老家探亲并作画机会十分难得,还带上了10岁的长子安祥与8岁的次子安勇兄弟两人,一同兴致勃勃来到饶家老厅堂上亲眼目注他老人家挥毫泼墨作画)就来到了饶家的老厅堂上。哪里知道,三公公早已坐在了房间门口的竹椅上。这时我连忙抱歉地走到他面前说,真不好意思,打扰您老人家午睡了。他说:“没关系,这些年来,我一直忙在外面教书,是难得回家来看看,今天午睡一时都睡不好,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就起来了。现在准备来跟你画画,就放在厅堂上的这张八仙桌上画吧”。这时在场的饶祖虎老师忙从房间里找来了半支徽墨(直径约有一寸粗),吩咐我先磨半碗墨水。于是我一边磨着墨水,一边和他们叔侄两人聊起了有关墨水知识的事。画画的墨水最好是用磨的,墨磨的越透越好,墨水均匀,画起画来更有柔韧性。三公公微笑着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答:“我是从某杂志书上看到的关于画画用磨的墨水解释”。不一会儿工夫,半碗墨水磨好了。接着,饶祖虎老师又叫我舀半碗清水放在墨水的旁边。片刻,三公公利落地脱掉外面的衬衫,放下拐杖,健步走到桌前和声细气地问我:“你喜欢什么画”。答:“这个我就不懂了,随你三公公自己画”。这时站在一旁的饶祖虎老师平静而有礼貌地插话道:“就画松竹梅兰四扇屏吧!我也好些年没亲眼看到叔叔画画了,今天有机会在家里的老厅堂上再次跟叔叔学习一下画画,真是难得”。“好,今天就画松与竹两幅中堂画给你作纪念”。
只见三公公轻轻地把画纸摊开,然后又把纸掉个方向,横向放在面前,右手悬肘利索地拿起毛笔先往墨水里蘸一下就拿出来了,紧接着,将带墨水的毛笔又往清水里稍微沾了一下水,就唰唰地在白色的宣纸上先用淡墨匀出了松树的主杆。随后把画纸掉回头来,再用浓墨点苔,使松杆显的苍劲而有立体感。松树枝杆的走向和穿插,丰富而不繁杂。松针以浓墨为主,间掺以淡墨烘托,使之前后虚实错落有序。整幅画构图雅致,内容丰富,笔墨不多,却十分精美。接下来,三公公又欣然挥毫泼墨画起了《竹石图》,画竹与画松树一样,也是把纸横向放在面前,先勾画竹杆,随后把纸掉回头来,画上竹叶。竹以浓墨为叶,淡墨为枝,枝叶向背疏密,间隔有致。竹下面山石的勾皴、苔草的点缀、竹石的搭配,在用笔用墨上,都是一丝不苟,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仔细品味可发现,在这《竹石图》中,几根破土而出的竹笋,坡上茂盛的小草,嫩竹新叶,显得格外静谧、安宁。把观者带入清静、舒适、愉悦的境界。此图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讲究以墨为彩、墨分五色,以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来表现丰富色彩的传统。故此画虽全用水墨画出,但仍给人一种色彩分呈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三公公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力。稍后,三公公郑重地来到桌前,拿过镇尺,理好宣纸,提起毛笔,高兴的挥毫疾书:“志坚同志雅属,八三年七月,饶草荣时年八十有六”。接着他搁下笔,拿起随身带来的小型印章,分别在两幅画上钤盖有二个鲜红的“铅山饶氏”、“草荣”方形印款。我深知道,这盖上的不仅是老人家的印章,更是老人家的一片深情啊。
后来我得知,三公公当年在孙儿饶万芳的安排、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走访了古镇的主要大街小巷和著名风景点。当来到石塘镇政府大厅内时,受到镇政府人员的热情接待。我还了解到,三公公这次回老家省亲期间,也给孙儿万芳、万新作了画留念,还为我镇诗人、山水画家邱松林画了《竹石图》给以纪念,他们都分别将赠画进行了装裱,并一直珍藏至今。
2008年,是三公公诞辰110周年,也是为我作画25周年。如今,三公公、饶祖虎老师和陈静吾先生,都已先后作古多年。然而,每每忆及此事,我仍激动不已。
【载2009年第1期(总第2期)《信江》文学杂志散文天下】
【载2012年10月第三期《锦绣上饶》三亲】
卢志坚
1983年7月27日,尽管天气炎热,但对我一生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石塘籍知名书画家饶草荣先生在其次子祖人的陪伴下,冒着酷暑从上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省亲。也就在这一天,我和徒弟俩人正好在彭村的一户人家里做木工活。近中午时分,东家的一位亲戚从石塘回来对他的襟兄道:“万芳家里今天来了位八十多岁的老书画家,上午想看他老人家作画,可是一直没有看到他画画”。这时,我听了,突然感到,一定是三公公(饶草荣在家中他排行老三,家庭里的人与亲戚都亲切地尊称他叫三公公)他老人家回故乡来了。午饭后,我向东家说明了心意后,骑上自行车,直奔座落在石塘坑背的饶家老宅院,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这位德高望重、慈眉善目的现当代书画老艺术家。
1961年至1973年期间,我家就住在饶家老宅院上幢姑母家的老房屋里(当年,因我家的老祖屋租给石塘国药店使用),在那里度过了我十余年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因此,有关饶草荣先生的人和事就自然而然地略知一二。饶草荣(又名绍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出生在铅山县石塘镇上的一个中医世家。8岁时就读于石塘公办区立两等小学(两等指初小和高小两个等级)。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即铅山鹅湖师范。因爱好国画、书法,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国画专业学习,师承中国现代国画家、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与张书旗、潘天寿画坛大家同窗。在学习期间,由于刻苦用功,学业长进甚著,深得刘海粟的赞赏,以为其学精同张、潘。1924年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至1975年退休,历时54年。退休后,仍在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为上饶市图书馆整理古籍,为上饶市文化馆、美术协会作画和培养爱好美术的少年儿童。他曾任原(县级)上饶市政协常委、上饶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和上饶地区美术协会理事。
跨过横架在官圳上的青石板桥,踏过房前面用鹅卵石铺砌的禾基坪、下厅堂,来到了饶家宅院的老厅堂上,在厅堂东面的房门口,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前辈端坐在那里—正是三公公(厅堂靠东边正间的前后房间及天井旁边的厢间就是三公公家的房子)。我仔细上下打量三公公——三公公他内着白色汗衣、外面套件灰色衬衫,穿条黛色长裤、脚穿浅口黑色软底胶鞋,头发有点灰白,腰板笔直,精神矍铄,特别是一双眼睛特明亮有神,给人的感觉是可敬可亲;手里拿着一根淡黄色的木拐杖坐在房间门口的竹椅上。宅院里的人见到我来了,都互相打着招呼,自然又亲切。这时我赶紧凑上前去请问饶祖虎老师(即他自小就跟着叔父饶草荣学画,学画少即有成,19岁时就被民国当时的报纸称为“东南青年画家”)。“饶老师,这位就是我们大家景仰已久的三公公老人家吧”,“是呀”。随即我走到三公公面前说:“三公公,您好!您老人家在上饶居住多年,因工作忙,难得回老家探亲,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你,家乡为有你这样的艺术大师而感到骄傲”。三公公则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我抓紧时间报了自己的姓名,随后又忙把早准备好了的我父亲生前的照片,从口袋里拿出来递给三公公,三公公伸手接过照片,仔细一看照片上的人,就关切地道:“认识他,我们饶家人都称他为舅舅呢!那他人呢?”答:“我爸爸去年正月间因病不幸谢世了。他生前曾对我讲,说三公公的画画得好,遇到有机会的时候,请他老人家画张画送给我。”这时三公公站起来同我握手,面带宽厚的笑容,和蔼地望着我,他思索片刻,说: “啊,不是以前画过画给他吧”。我拘谨地回答说:“这些年来,我们家东搬西搬,都搬过好几处了。现在已经找不到您老人家当年画给我父亲的画了。”(后来我回忆起,当年三公公给我父亲画的春、夏、秋、冬四幅山水屏条,是以花草为题材的彩色中国画。其每张画镜芯尺寸:长65cm×宽15cm。画面以写意笔法绘写桃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各式花草,并巧妙地点缀了燕子、鸳鸯、螳螂、秋蝉等神态活泼、栩栩如生的草虫,极为精妙传神。画作造型简练、构思新颖、色彩丰富,融中国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于一体,给人以置身乡村田园的清新感受。当时,我父亲分别将赠画进行了装裱,并在装裱店里还配上了镜框,用以长时间保存。多年来,这四幅山水屏条一直悬挂在房间马鞍桌自鸣钟(亦称八音钟)头上的墙壁上。可惜,这四幅山水屏条未能躲避“文革”时期的那场浩劫。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屏条的玻璃与镜框。)但碍于与三公公初次相见,不便轻易提出求画要求。谈兴正浓的三公公可能是看出了我的心事,亲切地问我:“那你也喜欢我画的画啰!”我连忙点头:“喜欢!喜欢!今天我就是放下了手中的木工活,慕名从彭村赶来登门拜望您老人家的,想求您画张画送给我”。不意三公公一口答应:“那好,下午2点钟给你画”。当听到他老人家满口答应画画送我,那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当时考虑到自己年轻,辈份又小,和三公公年龄相差甚大,于是又请姑母卢桂兰(是饶草荣二哥饶薰庭的长子饶祖瑞之妻)出面帮我解释再向三公公说求画一事。
对于画画这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讲,我是个外行,画画的基本常识一点都不懂,自己只不过喜欢欣赏画而已,三公公问我:“你有画纸吗?”答“那不就马上到商店去买几张纸来画吧”。“不是哪种纸都可以作画的,必须要用宣纸来画国画”。当时一听说要宣纸来作画,到哪里才能买到?“一般要到上饶的文化用品专卖店才能买到”。要知道,当年的交通条件差,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年上饶至石塘的班车是隔日只开一趟。怎么办呢?我在厅堂上皱着眉头踱来踱去,左右徘徊着。突然间,想到了老陈伯,事不宜迟!就立刻蹬上自行车,顶着中午的高温酷暑,向镇北2公里处丁马山村的陈静吾先生家里弄来了五张宣纸。
下午还不到2点钟,我(当年,考虑到耆宿的三公公回趟老家探亲并作画机会十分难得,还带上了10岁的长子安祥与8岁的次子安勇兄弟两人,一同兴致勃勃来到饶家老厅堂上亲眼目注他老人家挥毫泼墨作画)就来到了饶家的老厅堂上。哪里知道,三公公早已坐在了房间门口的竹椅上。这时我连忙抱歉地走到他面前说,真不好意思,打扰您老人家午睡了。他说:“没关系,这些年来,我一直忙在外面教书,是难得回家来看看,今天午睡一时都睡不好,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就起来了。现在准备来跟你画画,就放在厅堂上的这张八仙桌上画吧”。这时在场的饶祖虎老师忙从房间里找来了半支徽墨(直径约有一寸粗),吩咐我先磨半碗墨水。于是我一边磨着墨水,一边和他们叔侄两人聊起了有关墨水知识的事。画画的墨水最好是用磨的,墨磨的越透越好,墨水均匀,画起画来更有柔韧性。三公公微笑着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答:“我是从某杂志书上看到的关于画画用磨的墨水解释”。不一会儿工夫,半碗墨水磨好了。接着,饶祖虎老师又叫我舀半碗清水放在墨水的旁边。片刻,三公公利落地脱掉外面的衬衫,放下拐杖,健步走到桌前和声细气地问我:“你喜欢什么画”。答:“这个我就不懂了,随你三公公自己画”。这时站在一旁的饶祖虎老师平静而有礼貌地插话道:“就画松竹梅兰四扇屏吧!我也好些年没亲眼看到叔叔画画了,今天有机会在家里的老厅堂上再次跟叔叔学习一下画画,真是难得”。“好,今天就画松与竹两幅中堂画给你作纪念”。
只见三公公轻轻地把画纸摊开,然后又把纸掉个方向,横向放在面前,右手悬肘利索地拿起毛笔先往墨水里蘸一下就拿出来了,紧接着,将带墨水的毛笔又往清水里稍微沾了一下水,就唰唰地在白色的宣纸上先用淡墨匀出了松树的主杆。随后把画纸掉回头来,再用浓墨点苔,使松杆显的苍劲而有立体感。松树枝杆的走向和穿插,丰富而不繁杂。松针以浓墨为主,间掺以淡墨烘托,使之前后虚实错落有序。整幅画构图雅致,内容丰富,笔墨不多,却十分精美。接下来,三公公又欣然挥毫泼墨画起了《竹石图》,画竹与画松树一样,也是把纸横向放在面前,先勾画竹杆,随后把纸掉回头来,画上竹叶。竹以浓墨为叶,淡墨为枝,枝叶向背疏密,间隔有致。竹下面山石的勾皴、苔草的点缀、竹石的搭配,在用笔用墨上,都是一丝不苟,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仔细品味可发现,在这《竹石图》中,几根破土而出的竹笋,坡上茂盛的小草,嫩竹新叶,显得格外静谧、安宁。把观者带入清静、舒适、愉悦的境界。此图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讲究以墨为彩、墨分五色,以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来表现丰富色彩的传统。故此画虽全用水墨画出,但仍给人一种色彩分呈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三公公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力。稍后,三公公郑重地来到桌前,拿过镇尺,理好宣纸,提起毛笔,高兴的挥毫疾书:“志坚同志雅属,八三年七月,饶草荣时年八十有六”。接着他搁下笔,拿起随身带来的小型印章,分别在两幅画上钤盖有二个鲜红的“铅山饶氏”、“草荣”方形印款。我深知道,这盖上的不仅是老人家的印章,更是老人家的一片深情啊。
后来我得知,三公公当年在孙儿饶万芳的安排、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走访了古镇的主要大街小巷和著名风景点。当来到石塘镇政府大厅内时,受到镇政府人员的热情接待。我还了解到,三公公这次回老家省亲期间,也给孙儿万芳、万新作了画留念,还为我镇诗人、山水画家邱松林画了《竹石图》给以纪念,他们都分别将赠画进行了装裱,并一直珍藏至今。
2008年,是三公公诞辰110周年,也是为我作画25周年。如今,三公公、饶祖虎老师和陈静吾先生,都已先后作古多年。然而,每每忆及此事,我仍激动不已。
【载2009年第1期(总第2期)《信江》文学杂志散文天下】
【载2012年10月第三期《锦绣上饶》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