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4c5f1dc3gc0ac6c22e4c0&690
   
想必我们都很熟悉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乐府诗《木兰辞》,这首长篇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其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诗句更是口口相传。有关木兰的姓氏、籍贯、出生年代的推测,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木兰这个人物本不存在,只是民间通过艺术加工,把许多历史人物糅合成这么一个英雄女儿的形象。所以这里我要介绍的荀灌娘,很有可能就是木兰的原型之一。
 
   
荀灌娘的父亲叫荀崧,字景猷,为三国名臣荀彧之玄孙。他自小就被曾祖荀顗(荀彧之子)看中,寄予光耀门楣之望。出仕之始,荀崧便担任濮阳王司马允的文学,与王敦、顾荣、陆机等人交好。后来他被赵王司马伦引为相国参军;司马伦谋逆后,又历任护军司马、给事中、尚书吏部郎、太弟中庶子、侍中、中护军。建兴三年(公元315年),荀崧已经累迁为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曲陵公,镇宛城,成为了荆湘的一方重吏。
 
   
当时荆湘一带的流民数以万计,常有叛乱之事发生。尽管陶侃通过一系列战斗击破贼首杜弢,但仍有部分叛党四处流窜。杜曾,这位在陶侃介绍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骁勇骑将,即是其中最彪悍的一股叛匪。
 
   
杜曾其人,史载:“少骁勇绝人,能被甲游于水中。凡有战阵,勇冠三军。”杜弢之乱中,陶侃所部威震荆湘,硃伺、许高、郑攀等将皆有勇壮之名,可鲁恬却认为“今使君诸将,无及(杜)曾者”。其后陶侃率大军围攻石城,又被杜曾嚣张得突围而去,更可见这位新野悍将的厉害之处了。
 
   
杜曾不仅骁勇,更兼狡猾。早前晋愍帝委派侍中第五猗(第五为复姓)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监荆、梁、益、宁四州诸军事。杜曾便在襄阳盛情接待第五猗,并让兄长之子迎娶第五猗的女儿。杜曾的这种做法显然要比杜弢高明不少,也难怪此后陶侃会发出“此人不死,州土未宁”之语。
 
   
让我们把时间放至杜曾从石城突围后。《晋书》载:“曾将趋顺阳,下马拜侃,告辞而去。”顺阳县隶属南阳郡,而荀崧所在的宛城就是南阳郡的郡治。杜曾摆不平老辣的陶侃,难怪还欺负不了你个荀崧么?宛城兵力弱少,自然无力击退杜曾,被围城后没多久,粮仓就见底了。荀崧心急如焚,便打算向时任襄城太守的石览求援。石览曾经担任过荀崧的主簿,亦是荀崧一手提拔上来的。荀崧相信石览不会见死不救,但问题就在于谁能把消息传递出去呢?正在“计无从出”之际,他那十三岁的女儿荀灌主动请缨,愿意为父传信。于是当天夜里,荀灌便带领数十名勇士悄悄地出城,片刻之间就飞驰而去。敌人在后面追赶甚急,荀灌大声地激励将士,一路上且战且前,最终躲进鲁阳山获免。
 
   
有关荀灌娘突围的细节,《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并不一致。《晋书
列女传》载:“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而《资治通鉴》里的记述却为“崧小女灌,年十三,帅勇士数十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数字差异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后世史学家们对“数千人”这条记载存疑,继而通过联系上下文而推翻了《晋书》的说法。
 
   
让我们首先来看后事之发展。在摆脱追兵以后,荀灌顺利地抵达了襄城。石览见到荀崧的书信,满口答应出兵;但他也表示自己兵力不足,若能求得豫章太守周访相助就更加稳妥了。由于荀崧事先没有准备写给周访的信件,所以荀灌代替父亲起草了一封求援信,遣人送到周访处。周访收到信后,立刻派儿子周扶率领三千人马,会同石览一起去营救荀崧。随着援军的赶至,杜曾只好选择撤围而走,荀崧和宛城也终于得到了保全。
 
   
按此处所表,周扶的兵马只有三千人,石览的部众不详,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双方加起来可能只有五千人左右。宛城的兵力弱少,很难会对叛军构成什么威胁,所以五千人马就能将杜曾逼退,想来杜曾的军队也不过数千。根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的一致记述,杜曾撤围后向荀崧投诚,其后又“复帅流亡二千余人围襄阳,数日,不克而还”。这样子算上之前折损的兵力,杜曾所部大概也就保持在三、四千人的规模。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宛城有“数千勇士”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更何况荀崧能坚守到援军的到来,宛城之中必然还有不少兵卒。这些人加在一起,居然会被几千兵马的杜曾围困起来,哪怕是荀崧再无能,宛城再粮少,恐怕也不大合乎情理吧!
 
   
或许正是这样的推测,后人才不采纳“数千勇士”的说法,而是用了“数十”这个数目。当然,这纯属笔者的一己之见,可能司马光等史学大家有自己的考据出处。在下孤弱寡闻,未能发现罢了。
 
   
《晋书
列女传》相关的最后一条记载为:“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在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古代,史官能够给予荀灌娘这样的评价,已然是难能可贵了。后世的读书人为这位女英雄编演了许多戏剧曲目,让她的名气越来越响。可惜在正史当中,荀灌娘只是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述。后来她的结局如何,恐怕再也说不清楚了。不过荀崧的官途还算平坦,最后当上了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秘书监。及其死后,朝廷追赠为侍中,赐钱百万,布五千匹,可谓圣眷不减。以此推论,荀灌娘的未来生活应该是不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