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宁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原创】

(2007-03-21 16:43:05)
标签:

调研

辽宁

农产品加工

民营企业

政策

资源

分类: 调研篇

辽宁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情况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去年下半年,我局向各市印发了乡镇企业系统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提纲,并由单成繁副局长带队,先后到大连、营口、鞍山、锦州、盘锦和朝阳等市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总的情况看,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能力增强,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能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概要情况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2001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547户,从业人数279537人,实现总产值422亿元,完成增加值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截止200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903户,从业人数达到157281人,实现总产值298亿元,完成增加值6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实缴税金5.8亿元。

    按原材料或产品分类,在规模企业中,粮食及饲料加工企业是94户,从业人数6898人,实现总产值27亿元,完成增加值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植物油加工企业16户,从业人数达到3571人,实现总产值49亿元,完成增加值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实缴税金7124万元;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企业总数达到68户,从业人数达到15890人,实现总产值37亿元,完成增加值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实缴税金3385万元;水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73户,从业人数达到62741人,实现总产值28亿元,完成增加值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缴税金3833万元;糕点、糖果加工企业总数达到11户。从业人数达到1065人,实现总产值2.5亿元,完成增加值610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缴税金593万元;乳制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11户,从业人数达到1994人,实现总产值5亿元,完成增加值9888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实缴税金1014万元;罐头食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10户,从业人数达到2624人,实现总产值2.4亿元,完成增加值664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实缴税金877万元;皮革、毛皮、羽绒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1户,从业人数达到8633人,实现总产值10亿元,完成增加值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实缴税金1360万元;木材加工企业总数达到86户,从业人数达到14404人,实现总产值27亿元,完成增加值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缴税金3877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比上年增长50%;从业人数比上年增长27%;实现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8%。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发展氛围好。农产品的。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和历史机遇。一是符级政府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各市县政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普遍都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作为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沈阳市政府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决定从2003年起,凡是经该市农产品加工领导小组批准,列入从事市级农产品和资源开发10大主导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市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在每年的信贷增量中,要力争不少于40%的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市担保中心每年要有50%以上的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市政府出资进行奖励,最高奖励金额可达50万元。这一奖励办法的具体要求是,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重点企业,将奖励10万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的重点企业,将奖励3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奖励50万元。大连市政府在制定的《大连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纲要》中,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突出出来,每年对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贴息2000万元,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大连市还成立了“大连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导小组”,这个组织的办事机构设在市乡镇企业局,负责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规划、指导和制定扶持政策。二是在全省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中,始终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2002年,省局下发了《关于扶持乡镇企业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辽乡企字I 2002 l 10号)文件,提出了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标准,以及认定和监测办法。两年来,乡镇企业财政贷款贴息的90%,贴息总额1800万元,投向150家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吸引银行资金10亿元,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省局今年又把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减负工作作为重点,对国家级龙头企业大连础明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仅为大连善岛公司就减负30多万元,保护了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3、涌现出一批上规模和上水平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全省现有年营业收入在千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在千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在200户以上,企业不亏损,经省局认定的龙头企业达到163家,比2000年增加了63家。2001年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总资产140亿元,利润近10亿元,实缴税金达到7亿元,带动农户47万户。大连华农豆业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华顺羊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争取上市。以罐头和速冻食品为主要产品的大连友兰集团圣诺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近三亿元,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沃尔玛、新玛特超市,那里就有圣诺食品。这些规模企业,带动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了原料综合利用率,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4、区域特色明显。全省14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特色明显,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当地农产品的主导种植业、养殖业密切相关。辽南的大连、营口等市,气候和土壤适宜苹果的生长,苹果产量占全省产量的60%,依托资源上了大连真爱果汁和营口鲁冰花两个加工企业。辽阳的灯塔市利用丘陵地多的特点,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现在已经建成了辽宁亚洲红和燕州酒业两个年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上的葡萄酒生产公司。地处辽东的丹东市发挥沿边、沿江、沿海的优势,利用山多地少,资源环境好的条件,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林木制品、果菜饮料、草莓切片、结晶粉系列食品、食用菌六大系列,2001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缴税金达到了1亿多元,2002年新上了81个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本溪市根据山多地少林蛙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蛙养殖和林蛙的加工业,本溪市的林蛙养殖量已达6亿只,仅本溪县的养殖量就达到了4亿只。新建的本溪红马头保健食品有限公司,设计年加工林蛙1000万只,开发喜蛙珍粒等六个以林蛙为原料的新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预计年销售收入1.6亿元,税金960万元,利润1 100万元。铁岭市清河区的福祥源天然饮品有限公司,以林蛙为原料,计划投资1500万元,实现年生产林蛙蛋白质系列饮品5000吨,产值2500万元,利税各100万元。辽西的阜新市五彩米有限公司,利用阜新年降雨量低、干旱、耐旱杂粮多的特点,对红小豆、养麦、黑小豆、小米等进行深加工小包装,该产品成为在2002年中国兰州农博会和大连农博会抢手货盘锦利是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发富硒米和有机米,并与农户实现订单收购,价格每公斤高出市场价两角钱,目前盘锦利是米业等几家龙头企业已与1.7万户农民签订了9万亩的水稻种植合同,占盘锦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8%。地处辽北山区的铁岭市永发茧产品有限公司,以柞绢纱为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2800万元,实缴税金165万元,带动农户5000户。铁岭海华肉联有限公司依托昌图县的玉米资源丰富,当地畜牧业发达的优势,2001年8月建成投产,当年屠宰生猪6万头,营业收入3000万元,税金24万元,带动农户200户。预计到2005年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利润在100万元:税金在150万元,年屠宰生猪45万头,带动农户达到3000户,这将对铁岭市的粮食转化,农民增收带来积极的作用。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等沿海城市,发挥海上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水产品的养殖业和加工业,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企业资本扩张方式,争取上市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

    5、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建立和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一些龙头企业把农户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契约加强服务,为农户提供种雏、种子和技术,实行保护价收购,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营口市水源养殖场为养殖户免费提供鸭雏和技术服务,育肥后达到规定要求,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养殖户平均每户仅养鸭一项就增加收入3000元。大连凯富隆公司平均每年与当地8000多农户以契约形式签定种植收购合同,农户上茬种专用玉米,下茬种蔬菜,年收购农产品总值3000万元。

    6、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力量。一是从企业数量看:辽宁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7户,其中乡镇企业占10户,占总数的59%;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74户,其中乡镇企业占40户,占总数的54%,锦州市的七户省级龙头企业,都是乡镇企业;2002年全省有资产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户,其中乡镇企业占有28户,占总数的53%。二是从贡献上看:2001年粮食及饲料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2001年植物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屠宰及肉蛋类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01年,鞍山市玉米产量80万吨,其中商品量是50万吨,约占全省玉米商品量的10%。由于鞍山市共有大大小小的饲料加工乡镇企业113家,年产饲料123万吨,可消化玉米55万吨,使全市绝大部分玉米转化成了饲料,解决了玉米卖难问题。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

    辽宁省是工业大省,是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辽宁省又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城乡人口比重接近1:l。这些优势为我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面对农业人世的新形势,依托当地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小康社会的贡献愈来愈明显。

    1、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一直是困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辽宁省目前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为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524元,比上年增长12.6%;而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2751元,增长7.6%。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市场就难以启动。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尽快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省乡镇企业系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沈阳市新亚花生科贸发展有限公司新上的花生油生产线,产品占领东北市场,还出口到俄罗斯,该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3万亩花生订单,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服务,使平均亩产花生达到350公斤,公司按每公斤2元8角的市场价收购,农民平均每亩获利580元。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佳宝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夹心板和密度板的企业,与农户建立了15万亩的速生杨树种植基地,公司提供树苗和技术,与企业签定单的农户每亩可获纯收入500元。

    2、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增量农业向加工农业转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北宁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突出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重点扶持民星禽业、金实集团、华能熏鸡、沟帮子熏鸡等1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初步建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农业园区、养殖示范园区、葡萄产业园区、花卉产业园区、湿地经济园区、观光农业园区,这6个产业园区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延长了蔬菜、水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链。现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

    3、促进了种植、养殖业的发展。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751元,比上年增长7.6%,在新增加的收入中,乡镇企业贡献达到新增部分的57%。昌图县是国家级的产粮大县,年产粮15亿公斤,粮食产值曾占全县农业产值的90%。是比较典型的粮食大县、财政穷县,卖粮难使当地农民增收缓慢。在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畜牧业,现在畜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l/3,成为支柱产业。全县有12家畜禽肉食加工乡镇企业,年家畜加工能力6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1000万只。全县年生猪饲养量158万头,出栏100万头;牛的饲养量是48万头,出栏23万头;肉禽饲养量2850万只,出栏2300万只。2002年,该县农民人均收人达到2700元。其中从畜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900元。

    4、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坚持引进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向日本出口辣根1000吨,创汇500万美元。这家企业有职工200名,原是于洪区北陵乡沙河子村的速冻厂,只能生产速冻豌豆等食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个企业到国外寻求合作,与日本汤浅商业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沈阳北浅食品有限公司,双方投资1980万元建成了7500平方米的新厂区,引进日本先进的生产线开发出了辣根系列产品,把加工后的辣根等产品成功地打进了日本市场,辣根产品占领日本90%的市场份额。为了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企业与周围农村建设了4万亩的订单基地,形成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预计5年后,公司从业人员将达到2000人,固定资产将达到3亿元,实缴税金将达到1亿元。

    5、促进了产业升级。近几年,全省乡镇企业投向农业产业化的大项目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的大项目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大连市今年内新建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就有26项。大连普兰店盛大集团的玉米深加工项目投资9亿元,达产后营业收入可达15亿元。大杨集团引进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滴灌系统项目。锦州园成公司投资1.5亿元,新上玉米深加工项目。营口鲁冰花集团投入5300万元建设生态保健饮料,盖州九垄地水产养殖场投资5000万元建设鱼和贝类养殖项目。阜新森氏生物工程集团投资1.7亿元建设乳制品加工项目,阜新比牛哥乳业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乳品加工项目,阜新香香公司投资2亿元新上小米乳项目已经生产。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不突出。2001年,在全省乡镇集体和私营工业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是6547户,完成增加值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重工加工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企业个数少5005户,增加值少77亿元,销售收入少300亿元。全省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216户,销售收入是119亿元,仅占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1.9%。

    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小,整体实力弱。从各市申报的龙头企业的整体情况看,全省市级以上重点企业  是280户,但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总资产在1000万元下。带动农户在200户以下,企业不亏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达105户,占市级以上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很多肉类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下。在全省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19户企业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仅有3户名列其中。与全国平均水平比,我省两个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是35759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0.86%,而我省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5.65%;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是884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4.92%,而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是1200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0%。

    3、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名牌产品少。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手工操作的企业。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多属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经营,如昌图县亮中桥干豆腐是全省有名的产品,已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并上了一台自制的设备,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行,再加市场销路不畅,仍然没有形成规模生产o 2000年农业部命名的12户“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两户。在55个辽宁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名单中,仅有4个。2001年农业部命名的19户“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7户。与浙江、山东、江苏三省比较,辽宁省的创名牌重点企业数量仅是上述省份

的55%。

    4、企业与农民之间缺少桥梁和纽带,利益约束机制不完善。绝大多数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仍然是随机买卖关系,农民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誉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农产品价格高于定单价格时。农民不卖给企业;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收购时又压价,双方互不信任。大连华农豆业集团与昌图县的定单大豆“流产”就是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如果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以对等主体的身份与农产品加工双方签订单,既对农户负责,又对企业负责,但是,目前这样的组织在全省还不多。农业部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辽宁省仅有三家。农民需要这样有形的专业合作组织来为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一个桥梁。

    5、资金紧张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资产投人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收购旺季的流动资金短缺。根据辽宁省农业银行提供的情况,2002年全省市级以上重点扶持的102户龙头企业,贷款余额是14亿元,仅占全省农业银行系统贷款总额650亿元的2%。锦州通亚食品有限公司、盘锦利是米业有限公司、阜新五彩米业有限公司和营口大正集团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新建扩建的大项目由于配套资金、服务设施不到位等原因迟迟不能竣工,影响其发挥带动作用。

    6、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我省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都是一次加工,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转化率低,企业效益差。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而言,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从肉牛肉羊屠宰,发展到从牛羊体内提取出了硫酸软骨素、肝素、血红蛋白、胰梅四种药品原料,并准备进一步利用牛羊的骨、血、脑、髓等资源,开发生物制药,预计在五六年内使企业营业收入由去年的7亿元达到100亿元。这个企业业绩的取得就是与吉林大学生物制品研制中心合作的结果。而我省这样的实例还很少见。

    7、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体制不顺。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已经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头管理,企业增加了负担,机关是重复劳动。乡镇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始终是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1、解决认识问题。加大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宣传力度,统一各级政府领导的认识。一是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理解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二是深刻理解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三是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业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农村现代化是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业。

    2、解决政策落实问题。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国家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受企业欢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地方财力有限,对落实国家政策参差不齐。建议省政府在2003年组织一次全省范围的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I 2000 l8号)、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辽政发I 2003 l3号)文件的大检查。一方面可以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将扶持措施落实到位。

    3、解决发展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一是建议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联席会议审批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包括财政、金融和税务部门,由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共同确认应该扶持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建议金融部门根据企业的信誉程度,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企业每年对资金的需求额度,特别是企业每年收购季节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三是建议省市企业融资担保资金使用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

    4、拓宽产品市场。面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份额。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成果展览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洽谈会,积极设计和组织本省农产品订货会、招商会,为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通向国际市场的平台。

    5、改革农产品检疫检测方法,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现行的畜产品检疫方法和检疫制度仍然停滞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标准,与现实的经济发展不协调。要按照国际标准,逐步在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实行检疫和检测。应该尽快实施国际上通行的畜产品检疫的检疫官制度,实行以税代费。

    6、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要不断学习借鉴各省市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增加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7、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首先要解决谁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问题,明确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这个主体表现越到基层越是明显,县(区)都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主管部门抓农产品加工业。其次要发挥省市两级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赋予其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审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职能,加强对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第三,省市两级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综合协调财政、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民意为先》:《调研篇  深入基层寻实情》,第114页。原载《辽宁民营经济工作》2003年第6期。同时报农业部乡企局和省政府。与宋维国等同志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