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懂中国话剧《信念》优秀舞台剧奖喻彬人文剧社 |
分类: 喻彬新闻作品 |
就指导学生创作《信念》答校报记者问
采访:陈舒琪(广州大学校报记者、编辑、新闻系学生)
1.
五一前夕,我接到人文学院党委办张立副书记通知,让我配合学校离退休处采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裴定一教授,在5月5日前创作一部作品,代表我们学校参加2021年教育部主办的“读懂中国”作品征集活动。
紧接着,在离退休处鄢智青处长和陈志明副处长的带领下采访了裴教授。当晚我就开始创作剧本,两天就完成了话剧剧本《信念》初稿,征求相关意见后修改定稿。
5月1日开始给人文学院人文剧社的学生导戏,大家紧锣密鼓地排练了两天,3日就彩排录制,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加班加点地进行后期制作,5日将完成剪辑的《信念》视频提交给学校,6日学校将作品报送参赛。
2.
人文剧社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生业余艺术实践团队,过去创作过不少话剧、广播剧、微电影参赛并获奖。服装、化妆、道具、美术、灯光、音响、发型、拍摄、录音、制作、合成等工作,学生都比较熟悉。我只需提供一些供大家参考的优化意见。
我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剧中人物形象的定位,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及舞台呈现等。让演员能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角色的个性,营造戏剧张力,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最大的感受是剧组的学生悟性好,6个演员都是人文学院的本科生,全都没有学过表演。其中4位学生从来没有演过戏。仅仅排练三天就摄录下来拿去参赛,并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舞台剧奖。这不能不说这些学生禀赋非凡。
4.
当时面临着最大的困难就是,一时找不到专业的戏剧舞台来彩排摄录《信念》。因为,目前学校的几个舞台都是综合性的大舞台,只能向外界租用。于是,我领着统筹蔡嘉洋同学跑到番禺等地寻找价格合适的小剧场专业舞台。后来选定在海珠区南园二街的西瓜剧场彩排。
5.
通过指导人文剧社的学生排演,我就感觉人文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了得。比如,总剧务麦悦瑶同学当时还是个大一的学生,既担任服装、道具,又兼任灯光工作。彩排那天她操纵着舞台灯光控制台灵活自如,不同的灯光跟随剧情切换变化。我问她以前学过吗?她说刚刚跟西瓜剧场的老师学的。
6.
一部作品“脱颖而出”的因素是多方面,但最关键的因素是主题。因为主题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信念》讲述了1981年3月的一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志村五郎办公室,我国访问学者裴定一和贾振国,就两年访问期满人生之路何去何从的问题,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爱国信念、报国初心、使命担当与迷恋美国纸醉金迷生活的拜金主义形成鲜明的比照。彰显了那个时代出国深造的我国青年学者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信念》的主题与“读懂中国”活动宗旨高度契合。或许,这就是获奖的重要原因。
7.
好的主题内涵加上好的表达形式就成了好的作品。如果仅仅针对“读懂中国”这项活动来说,首先要精准地把握“读懂中国”这四个字的涵义,参评作品的主题一定要紧扣“读懂中国”进行创作。同时,该活动规定戏剧作品限定在十分钟之内。那么就必须将人物故事、矛盾冲突、起承转合等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十分钟和四堵墙的时间和空间里。演员努力的演绎尽可能使观众在幻觉性和剧场性之间游离,从而得到感染、愉悦或激励(同时也打动评委)。
8.
每当看到我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奖了,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就像园丁亲手栽培的小树苗结出了大果实一样的惊喜和慰藉。
我想对同学们说的是:努力耕耘,定有收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9.
作为教戏剧与影视剧本写作的老师,我认为这类活动实际上是给学生练兵的好机会,是检验学生是否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标准。
“读者中国”活动对于全国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它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10.
我始终认为,实现理想,实际上就是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认同感。获奖也是获得认同感的内容之一。学生创作的作品获奖了,对于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认同感增强的具体体现。
从去年到现在,我指导学生创作话剧、广播剧、微电影等作品获了31项奖(见附件)。每一次获奖,都像是打了一次鸡血,对于师生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

11.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广州大学的学子在各类大赛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附件:
喻彬指导学生创作获奖情况
1.指导汉语208班许宝怡、1911班曾雨、188班叶定远创作人文纪录片及调查报告《苏区精神,薪火相传》,获得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赛)三等奖。
2. 带领汉语134班李玲、马天娇等创作人文纪录片《生命的秘笈》获得2016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短片奖;
3.带领汉语146班段轩、陈剑锋,164班陈安安等学生创作人文纪录片《最后的驿站》获得2017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短片奖;
4. 编剧导演话剧《信念》并指导蔡嘉洋、陈年起、何国鸿、麦悦瑶、巫志杰、李忻蔚、陈璐、阿衣尼格热·亚森江、吴欣怡、卢慧敏、林妍伶、王玉洁、陈洁璐、黄华洁、岳婉滢、廖去非、黎姝苗苗、周楚等学生排演参赛,获2021年教育部“读懂中国”评选优秀舞台剧奖;
5.带领黄捷、姚秘秘、许小榕、黄梓渝、杨旭凯、何国鸿等学生创作的广播剧《就义前的童话》,获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讲南粤红色故事音视频大赛一等奖;
6. 指导蔡嘉洋、陈年起等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守望黎明》,获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讲南粤红色故事音视频大赛一等奖;
7. 指导汉语175班蔡嘉洋创作话剧《灵魂》,获得第十五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八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戏剧追求奖;
8. 指导汉语175班蔡嘉洋创作微电影剧本《命运的漩涡》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9. 指导汉语175班蔡嘉洋创作话剧《灵魂》,获广州大学团委主办的剧本大赛一等奖;
10. 指导汉语175班何颖贤创作微电影剧本《风暴》,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11. 指导汉语175班何颖贤创作话剧《风暴》,获得第十五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八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综合表现力演出奖;
12.指导汉语175班何颖贤创作话剧《风暴》,获广州大学团委主办的剧本大赛二等奖;
13. 指导汉语175班曹沁楠创作微电影剧本《重逢》,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类甲组三等奖;
14. 创作诗歌《致敬抗疫勇士》并指导学校话剧团学生龙曼雪、石佳雯等排演摄制MV并参赛,获广东省电影家学会2020年优秀“抗疫”作品奖;
15. 指导汉语175班莫殷殷创作话剧剧本《后浪》,获得广州大学团委主办的剧本大赛二等奖;
16. 指导汉语175班杨睿娟创作话剧剧本《向阳而生》,获得广州大学团委主办的剧本大赛三等奖;
17. 指导汉语175班钟美雪创作话剧剧本《绝望的半天》,获得广州大学团委主办的剧本大赛优秀奖;、
18. 指导汉语182班张柳青创作微电影剧本《疫见》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二等奖;
19. 汉语181班王玮瑜创作微电影剧本《正和村谜案》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20. 指导2020级戏剧与影视学系硕士研究生娄雪晶创作微电影剧本《电的两端》,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21.指导2020级戏剧与影视学系硕士研究生毛沁怡创作微电影剧本《关住的海》,获得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22. 指导汉语175班蔡嘉洋创作话剧剧本《日落的海》,获得广州大学第二届剧本大赛的一等奖;
23. 指导汉语206班麦悦瑶创作话剧剧本《画圈为牢》,获得广州大学第二届剧本大赛的三等奖;
24. 带领法学184班林培炜创作话剧剧本《好好活着》,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创作奖;
25. 带领法学184班林培炜创作话剧剧本《好好活着》,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甲组三等奖;
26. 创作诗歌《致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并指导人文学院学生蔡嘉洋、钟慧芊、叶定远、许小榕、许诺、魏贤君、劳雨琪、何国鸿、曾晨宇、阿依妮格热·亚森江等诗朗诵,2020年获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朗诵类甲组三等奖;
27. 创作诗歌《致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并指导人文学院学生蔡嘉洋、钟慧芊、叶定远、许小榕、许诺、魏贤君、劳雨琪、何国鸿、曾晨宇、阿依妮格热·亚森江等诗朗诵,2020年获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创作奖;
28. 指导汉语208班许宝怡、1911班曾雨、188班叶定远创作人文纪录片及调查报告《苏区精神,薪火相传》,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校赛)一等奖;
29. 指导人文学院学生林芷欣、胡家梁、林韵、刘栩妍、沙敏、邵泽丽、吴静、许小榕、 叶定远,创作人文纪录片及调查报告《脱贫筑梦三河坝,柚种蜜结致富路》,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校赛)一等奖;
30. 指导人文学院学生黄捷、黎师汝、宋海璇、姚秘秘、于尚辉、陈怡、江韫源、许诺创作人文纪录片及调查报告《秦皇山新貌》,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校赛)二等奖。
31.人文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黄捷、姚秘秘、麦悦瑶、蔡嘉洋、陈年起、戴芯瑜、何国鸿、刁茁(特邀童星)、周楚、廖去非等创作微电影《黎明前的枪声》获第六届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广州大学校赛一等奖;
32.
创作话剧剧本《矢志报国》并指导学校话剧团学生陈宇哲、戴芯瑜、解凌龙、罗正、龙曼雪、石佳雯、许亚娟、游馨颖、吴蔚等学生排演参赛,获第六届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广州大学校赛一等奖;
33. 创作诗歌《致敬抗疫勇士》并指导学校话剧团学生龙曼雪、石佳雯等排演摄制MV并参赛,获广东省电影家学会2020年优秀“抗疫”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