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发现天才的伯乐
喻 彬
父母是最先发现天才的伯乐,天才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19世纪初,一位名震欧洲的神童———德国洛赫村牧师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3岁半识字,六岁半学外语,八九岁就自由地运用英、德、法、意、拉丁和希腊语,通晓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大学,13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在佛兰茨逗留时,于无意中开始了但丁的研究,后来成为世界但丁研究的权威,20岁回国后,在格拉斯哥、哈雷等大学讲学,一直讲到83岁高龄。
在读者心目中,威特无疑是一位天才。然而,在其父母和邻居的眼里,威特却是个白痴,因为他直到两岁都不会发音。当时,老威特是玛德布鲁特市的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的成员之一,有的会员提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教育家无论怎样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鉴于此观点,老威特提出了反驳:“不对,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要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老威特悲伤但不灰心,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教化的。在威特刚刚开始辨别事物时,他父亲就开始耐心地教他说话。老威特在教育上没有什么学习和游戏之分,他在游玩、散步和吃饭的时间里,都千方百计地注意扩大威特的知识面。
小威特7岁半就名闻遐迩,八九岁时,他的某些学科的水平已超过了其父亲。
无独有偶,英国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之所以在数学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著的成绩,这与其父亲独具慧眼、因势利导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一次,麦克斯韦的父亲让年幼的儿子画静物写生,描绘的对象是一只插满金菊的花瓶。当父亲看到儿子的答卷后,不禁笑了起来。原来满纸画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圆圈,那些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叶子。正是这张卷子,使独具慧眼的父亲发现了儿子的数学天赋,于是,因势利导让儿子投其所爱学习数学,从而成为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
以上两个真实的故事都说明了,父母是最先发现天才的伯乐,天才的产生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教育,只要教育得法,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良好潜质,并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即使一个普通的孩子,也能培养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有两幅漫画曾令我感触颇深。一幅画的是一个小孩背着一个又大又沉的书包,戴着一付高度近视眼镜,将一张获得100分的试卷给他母亲看,他发现母亲不但不高兴,反而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便不解地问:“妈妈,我考了100分,你为什么不高兴呀?”另一幅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钢琴旁,沮丧地对她的钢琴家教说:“我真希望我家很穷很穷,穷得让我爸爸把这钢琴卖掉。”
在当今一片“减负”的唏嘘声中,不妨让孩子偶尔从100分的圈圈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卸下思想的重负,走出精神的栅栏,以轻松的身心融入生活,任其天性去亲近自然,在真善美的阳光里感受生活的欢乐,感悟生命的真谛。
(原刊于2007年6月12日《羊城晚报》副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