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将寻常的新闻变得神奇(图)

(2007-04-30 13:20:34)
标签:

喻彬

寻常新闻

变得神奇

记者采访

善于观察

分类: 喻彬文学作品(随笔)

如何将寻常的新闻变得神奇

 喻 彬

    由多年前我的一篇普通的交通事故报道《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见附文)引发的感想。

   

    如何将平凡的新闻题材做得不凡,让寻常的新闻变得神奇。这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关心甚至最为苦恼的问题,我就是常常为一些周而复始、千人一面的平凡的新闻事件,如何做得出新出彩而感到苦恼。

    就说交通事故报道,作为综合性的日报,这类报道占了突发新闻的三分之一的比例,几乎每天摊开报纸就可见到。而这类新闻又是百姓最关注的。

    交通事故大体所见略同,事故中的人员除了幸免一难,便是非死即伤。这种事件结局大致在人们预料之中,并无多大悬念。如何使得这类新闻在同城媒体中胜人一筹,甚至独树一帜,确非易事。

    通常交通事故的新闻元素无非这么几个:死伤人数(其中包括有无特殊人群,如老幼孕残者等),涉事车辆数量及损毁程度,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或影响(如场地及设施的毁坏,交通阻塞等情况),场景(通常是事故现场和医院急救室)等。交通事故新闻大体属于事件经过大致相同,发生过程十分短暂,营救情况极其单一的难以出彩的新闻题材。

    一宗交通事故发生了,第二天一早,各家报纸的本埠新闻版里都会出现。你不细看还会误以为是同一篇稿子。标题里的关键词都基本相同,只是前后顺序、字体大小不同。通常两车相撞的“撞”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小车撼大巴的“撼”字、两车狠吻的“吻”字等表述两车“接触”的动词频繁出现。当然偶尔也有一些风趣的、个性化的词出现,比如:两车“叠罗汉”,三车“骑驴”等出现。正文里关于现场的描述不外乎:“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血肉模糊”、“一滩血迹”;关于事件对交通影响的叙述,“堵车X小时”、“车辆排着长龙”;关于事故原因不明,通常是用“警方正在调查之中”来表述;对于伤者状况,“生命垂危”、“生死未卜”、“命悬一线”“正在抢救”……

    也难怪读者会产生看了几家报纸,好像是“同一篇稿子” 的错觉。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上述种种缘由,记者难以从那相似雷同、单调枯燥的新闻元素中找出个性化的亮点。要想令人刮目相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车祸天天在发生,你要在这种基本固定的新闻素材中,常做常新,确实是一种艰难的挑战。

    我一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社和餐馆一样,都是服务行业,都是满足大众的需求。报社为读者提供新闻大餐,餐馆为顾客做出美味佳肴。前者是精神能量,后者是物质食粮。我们的记者和餐馆的厨师一样,要想做好新闻无不变换花样做出自己精美的“粮食”奉献给我们的读者。

    但是,没有一家餐馆每天都有新的菜式出来,同一道菜也不可能每天做出别具一格的风味。就拿酸菜鱼来说,其主要材料无非就是鱼片、酸菜、辣椒、花椒、食油、盐和水,要让厨师用这些原料每天做出一道色香味各异的酸菜鱼来,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可想而知,对于交通事故新闻,要求记者不断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来,也只是美好愿望和奋斗目标而已。交通事故报道天天会有,就算你今天用了一些新颖的词去描述事故状况,避免了“一片狼藉”、“血肉模糊”等俗成的字眼出现;那明天你也可能搜索枯肠还会有新词,后天呢,在以后更多的日子里你还会有避免读者审美疲劳的新词出现吗?

中国的汉字是有限的,能够贴切地表现某种状况的词更加有限。而交通事故可是层出不穷的。读着未必都会理解突发记者的“江郎才尽”,所以,还得用心去观察事故现场所发生的一些稍纵即逝的亮点,这些亮点往往来自与事故当事人或者旁观者的内心深处。

下面笔者以过去的采访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笔者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详见本文之后的附文。原刊于《深圳商报》1995年9月4日第9版),那是一宗极其普通的交通事故,可是现场却清晰地闪现出三种不同的灵魂:有人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有人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人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笔者目睹这样的现场,真是令人感慨、心寒而深思!

    我把出现在现场的三种精神境界截然不同的人,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切地再现。使这么一宗再平凡不过的交通事故,蕴含着不平凡的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现场面对灾难的三种人的众生相;从而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丑陋、贪婪、自私、麻木……

    笔者认为新闻不仅仅是为了告知,更重要的是弘扬、启示、激励、审视、批判、鞭挞。

2006年4月11日,京九铁路广东和平县林寨镇严村路段马安隧道口,发生了火车追尾事故,特快T159次列车(青岛到广州东)追尾撞上同向行驶的1017次列车(武昌到汕头),致1017次列车尾部四节车厢脱线,其中两节侧翻,事故造成数十名旅客和工作人员死伤(详见《6000人火线救援1200人安全转移京九 火车 追尾》 原刊于2006年4月12日《羊城晚报》)。

我和同事赶到现场已是戒备森严,我们最终还是进入了警戒线,除了对车祸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对主要当事人、亲历者、目击者进行详细采访之外。更加注重当地政府、老百姓对事故中的不幸遭遇者进行营救的采访。每一个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都凸现人性的美好和人类面对无常的灾难,互助互救与自我拯救的力量。

如果把一宗特大灾难性事件比作一出戏的话,那么在记者眼中,那些在拯救行动中闪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应该是整出戏的压轴部分。它能让读者从灾难中看到绝处逢生的希望,看到生命的亮光;能鼓舞人们心灵向善、助人为乐、同舟共济;同时,也能给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如何求生,产生某种启示和借鉴。

我们的记者也可能正是把握住了这一关键,使这篇报道在同城媒体中卓而不凡,获得了报社领导的好评。

  

 

 

 

附报道:


    一个普通的车祸现场,清晰地透视出三种不同的灵魂:有人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有人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人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

(原刊于《深圳商报》1995年9月4日第9版)

 

    本报讯 昨晚11时,深圳市沙井镇上南酒店的大门口,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使酒店里正沉浸于夜茶的茗香或陶醉于轻歌曼舞的客人们惊惶失措地涌出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情景是:一辆从深圳开往广州方向的香港FS6346货柜车与一辆停靠在公路边的广东02—35683大卡车相撞。香港货柜车头被撞扁,车头里发出“救命!”的呼声。在这凄厉的呼救声中,现场活跃着三种迥然各异的灵魂:有的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有的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的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如何将寻常的新闻变得神奇(图)

 20年前沙井上南酒店门口车祸现场(左二是曾为民),黄裕南摄影

 

   第一种灵魂救死扶伤

   巨大的碰撞声和呼救声,引起了刚从沙井采访归来的记者的注意。见此情景,沙井镇政府司机曾为民立即停下车,记者和《宝安报》记着黄裕南迅速跳下车,拨开人群挤进现场。一股浓浓的血腥味扑鼻而来,地上撒满了碎玻璃。香港货柜车车头已严重损坏,驾驶室里的人被变形的车头外壳所挤压,里面传出微弱的呻吟。我们大喊:“快快,救人要紧!”便几个人合力拉车门,却怎么也拉不开。记者对围观的人说:“同志们,一齐动手,赶快把人救出来!”这时上来几位年轻人帮着拉车门,严重变形的车门依然纹丝不动,里面的呼救声一声比一声弱。我们找来几根自来水钢管,几个人一起撬车门,喊着号子:“一、二、三……”

    撬了20多分钟,终于把车门撬开,车头里只有一位30多岁的男子,他是司机名叫苏远油。我们和上南村治安岗亭的保安员一道,抬着浑身血迹的司机向上南医院奔跑。

车祸现场距上南医院200米光景,当人们把司机苏远油送到上南医院,适逢上南医院正在装修,一名医生和护士出来看了看,遗憾地说:“我们医院正在装修,无法抢救。”

    此时,对生命垂危的苏远油来说,时间何其重要,赢得了时间,就有可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这时,有几位帮着抢救苏远油的沙井青年自告奋勇地说:“我们有车,快抬上车。”说着就把苏远油抬进了一辆丰田面包车,几分钟之后就来到了沙井医院。

苏远油从驾驶室被抬出来时,身无分文。一般情况下,不交钱医院不能予治疗。值班医生看到奄奄一息的苏远油感到十分为难。但在护送人员的央求下,沙井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维强及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苏远油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种灵魂袖手旁观

    就在两车相撞的刹那间,有几位外来民工正从现场路过,他们是车祸发生时的目击者。他们对记者说,两车碰撞时火花四射、玻璃碎片飞溅;接着看见一名穿着黑衣服的男子,手伸进车窗里拿出一个黑包,从现场溜走。“当初,我们还以为这个人是进去救人的,后来看到他拿着东西出来,飞快地逃跑,才知道是个坏人。”记者问道:“你们知道是坏人,为什么不追上去抓住他?”大家都沉默着,其中一位操湖南口音的民工说:“如果我要追是可以抓住他的,当时我想追,可是我老婆要我少管闲事,要是给坏人捅了一刀,不死也得活受罪。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没有追上去。我们出门在外只图个平安。”

    当时,有不少车辆从车祸现场旁边经过,司机们都减速探出头来好奇地看一眼便兀自远去。

    记者采访过一些袖手旁观的人,大都以沉默或茫然地遥头来回答记者。其中一位从上南酒店出来围观的某厂老板回答记者说:“这么多人都不管,我干嘛管,谁愿惹这种麻烦。这年头,好人做不得。泥菩萨过河,各保自身。”

 

    第三种灵魂趁火打劫

    第二天上午8时许,司机苏远油的妻子和家人赶到沙井医院,苏远油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的腰包不见了,内有大哥大、现金以及一些证件。

    据现场多名目击者反映,苏远油车祸之初,有一名黑衣男子幽灵一般从碎了玻璃的车窗将手伸进驾驶室,不顾苏远油凄惨的呼救声,昧着良心乘人之危盗走了一个黑皮包,目前,警方正在追查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