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夜。上海。
最近会一直在想关于上海的许多东西,
或许我想在这里生活的未来里的两年,做些属于这里回忆的东西。
我在想上海给我留下的感觉。
很无意识地看了这《夜。上海》的电影。
只是想看导演是从什么角度来挖掘这个城市的特性,
很喜欢故事情节里所特定的抓住的上海夜景的特征,
外滩,街道,法国梧桐,弄堂,老上海房屋的特征在一种情节中穿插得相当完美。
寂静的夜晚却穿插了女主角,男主角的相遇,热闹,荒唐,但是并不觉得可笑。
陌生的日本人与陌生的中国人,
尽管没有很多能够相识的语言沟通,却拥有一种人的感情在里面。
能够在一种交流中寻找到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感情所需要思考的东西。
爱是孤独的表面现象。但是孤独并不会意味着什么。
我想一种安静的沉思反而更让人明白这个城市里我们有的东西,
而不是浮躁。
繁华后的浮躁。
或许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就是一种感情之间的交流,
任何人都在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深处的一些东西。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活得过于肤浅或许是因为无法去体验到各种状态之间,
日常生活的惯性仍然会难于摆脱。有的时候尽管会想到却仍然无法去做到。
习惯也许会改变一个人,
也许你也会很心安理得地认为习惯就好。
但一旦哪一天你想改变,是谁也阻拦不了你的。
在电影的场景中TAXI成为穿插城市的一种线,因为它,城市中的美景不断通过第三方的角度传递给我们。
然而,夜色越来越美,人的心情却越来越糟糕。
一种截然的对比使人看到城市之下的另外一层含义。
你爱我吗?
我爱你。
并不是关于爱情的一种相关爱情的对白,其实也在表叙男女主角内心的一种对于爱情和自己生活的矛盾。
看完之后,好像真的已经过了一夜。
在网络上看见许多人对于电影的评论。
有人说喜欢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男主角一个人在城市中游荡的时候,仔细好奇地去听拉二胡的大伯的曲子,小巷子里遇到的火红热闹的老太腰鼓队,尽管出现得荒唐,却让人很十足的上海。
男女主角比划名字时同时的停顿,在车里两人完全鸡同鸭讲的聊天,说是聊天,不如说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两个想要爱却不知如何表达的人,在流转的灯火中穿行,彷佛穿过迷茫的感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这个在人人都认为是大都市的上海在很多人看来,
因为它的美丽,因为它的繁华,因为它的国际,
以及一些人对它的热爱和另一些人对它的排斥而变得更加迷离。
而在我看来,或许这里的繁华更加宁静,这里的国际更加细小,
人在明白追寻的东西的时候,一切都并不是重要的。
只要在心里,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回忆。
就好像电影一般,每个人看完有每个人的理解,
只是导演本身的含义和读者本身想要了解的东西,
自己明白了,也就好了。
想起昨天看李凝工作坊的表演讨论。
很喜欢他对于自己需要做的东西的一种了解和学习的方式。
他用“胶带”来表现这个世界,于是他可以从任何的角度来分析胶带。
属性会粘,有两面性,透明and so on。
然后他把这种胶带的性格赋予到社会之中,于是就有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胶带的,比如排队时候,因为某个物品的相识。
这就发展到了社会空间。
也可以把胶带就定义为人本身,这个社会就是需要胶带,财物的粘性,感情粘性等,
比如一个人要死了,粘性即将失去,没有了胶带的属性他就会死去。
人们不停给他捆绑胶带,给他注入502,恢复他的粘性。
他说“任何一种物质会形成这个世界之间无数种关系。”
我们应该尝试用一种东西去想清楚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出现矿泉水瓶,回收,成为经济效应,然后成为文化现象,引起思考。
从肢体写生的锻炼中,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是从物质的东西中联想然后吸取到我们可以利用的元素。
只有平时的元素积累,才能更加清晰地整理出自己的思路。
最近许多人都在问我,上海压力大吗?为什么没有留在厦门。
厦门对我有很多诱惑,所以太美好,必须离开。
不管在哪里,压力是必然存在的,只是看如何去对待了。
还有我想到了哪里,就该去寻找哪里的美好,做点关于那里的作品。
希望两年后我可以寻找法国的美好的。
我很喜欢今天在一本书上看见的一个小男孩说他为什么去北京的话。
他说:“我是个诗人。”他来北京是为了找愿意接受他的诗稿的出版社,
因为在他的家乡,别人告诉他,
这个时代不需要诗人了。
他住的旅馆房间,极其简陋窄小。
他说:“我和现在那些80后作家不一样,我要去经历所有的事情。”
我能够体会他对北京的感受。
只要在家以外的地方,我们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