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河北教育》“教坛新星榜”:保定乐凯小学师艳英老师
(2012-11-15 05:46: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战友我的团 |
■教坛新星榜■
本期上榜教师:保定市乐凯小学
【上榜理由】
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艳英老师,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乐凯小学。
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多次在河北省及保定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等活动中进行专题讲座、执教公开课。先后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获奖,出版了多册教学辅导用书。
语文课堂上,她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是教学过程的预设,因而,她的教学反映的是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风格轻松、灵活。
凭着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她引导学生亲近语文,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我的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
我想把这首诗的教学作为一个点:一个承前启后的点,不仅复习旧知,又强化所学,同时引导拓展探究;一个引发学生兴奋点的点,通过这个兴奋点产生兴趣,有可能走向更深更远的学习与探究;一个引发想读诗、爱读诗、会读诗的起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促使全体学生走入学习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我理想的教育期待。语文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未来开放。收获因开放而丰厚的效果,这是我的追求。这节古诗教学课,是我的尝试。
教学目标:
1、阅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创作特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朗读、背诵古诗。
3、拓展阅读,教会学生拓展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拓展阅读积累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教会学生拓展阅读的方法。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附:课前交流,适当铺垫。)
师:( 课件出示:自我介绍:师艳英,河北省保定市乐凯小学)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打个招呼吧。
生:老师好。
师:我听出了你对我还不熟悉,因为你没有道出我的姓。
生: 师老师好。
师:我听出了你对我的尊重,因为你称我为“师老师”(强调“老师”二字)。
师:还有没有别的打招呼方式?
生:师老师好。谢谢您千里迢迢来给我们上课。
师:老师是远道而来。但还够不上千里迢迢,要说“百里迢迢” 嘛,还差不多。
师:如果我们不是师生关系,你还可以怎样跟我打招呼?
生:师阿姨好。
师:我听出了你跟我很亲近。
师:你们猜想一下,我的同事或好朋友有可能怎样称呼我?
生:直接叫你师艳英。
师:连名带姓,显得很正式。
生:叫你艳英。
师:这样显得我们关系很密切。好多朋友直接叫我小师,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亲切,关系不一般。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上四年级了,相信大家读过背过的古诗绝对不仅限于课文本上学过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我说古诗的上句,同学们对古诗的下句。
(1)师生对: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师:古时候,一些诗人有与友人或亲人分别时吟诗的雅兴。我们把这类诗称作“送别诗”。刚才这首《赠汪伦》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2)师生对: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
【板书:唐
2、揭示课题:
师:(指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强调“王维”“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指导读题,释义悟情。
1、指名读题。
师:哪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课题?
生1:送元 / 二使 / 安西
生2:送元二使 / 安西
生3:送元二 / 使安西
生4:送 / 元二 / 使 / 安西
师:四名同学,四种读法,究竟谁的读法恰当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屏幕上的注释想一想。
(课件出示:
送:送别
元二:作者的朋友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出使。
安西:唐代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生:(看注释,思考。)
2、交流,再读诗题:
师:哪位同学的读法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读法恰当。因为课题是说王维送他的朋友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这个地方去。
师:按我们的语言习惯,第三种和第四种读法哪种读法更恰当一些?
生齐:第三种读法更恰当。
师: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题目。
生:(齐读。)
师:通过读题,你感受到诗人和他的朋友关系怎样?说说理由。
生:诗人和他的朋友关系很不一般。
生:很亲密。因为作者称他的朋友为“元二”。
师:就像师老师的朋友称师老师为“小师”一样。你们真聪明。
三、交流分享,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了解王维吗?
1、交流对王维的了解。
2、指名读王维简介。
(课件出示:
王维,唐朝诗人。他在诗歌上成就很高,与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诗、书、画都很有名,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品读诗文,悟境悟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努力读出诗味。
2、指名读古诗。
生1:(读古诗。)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的声音洪亮。
生:他第一个读,就读得很熟。
师:你很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学。
生2:(读古诗。)
师:这位同学有两个字音读得不准。谁知道是哪两个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 “朝” 、 “舍”。)
(1)学习“朝”。
师:谁来试着为“cháo”组词?
生:朝代,朝向。
师:谁来试着为 “zhāo”组词?
生:朝霞。
师:“朝霞”指——
生:早晨的云霞。
生:朝阳。
师:“朝阳”指——
生:早晨的太阳。
师:那么是诗句中的“朝雨”该读成——
生齐:“zhāo雨”。
师:“zhāo雨”是指——
生齐:早晨下的雨。
(2)学习“舍”。
师: “舍”什么时候读“shě”?
生:舍得,舍不得,恋恋不舍……
师: “舍” 在当“居住的房子”讲的时候读“shè”。诗句中的“客舍”该怎么读?
生:客shè。
师:什么意思?
生:客人住的房间。
师:再准确些。
生:旅客住的房子。
师:按现在的叫法应该是——
生:旅店。
生:旅馆。
生:酒店。
师:太对了。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古诗,这回可一定要读准字音。
生:(读诗。)
3、齐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后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
5、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指导重点(1):理解前两行诗。
师:“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
生:我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了。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柳树特别绿。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生:因为诗中说“柳色新”。
师:“柳色新”的原因是——
生:因为刚刚下过小雨。
生:我还知道客舍旁边种着好到柳树。
师:在前两行诗中,你还获取了什么信息?从诗中哪里看出来?
生:我知道送别地点是渭城的客舍,送别时间是清晨,当时的天气是小雨。
师:你们真会读书。大家能从中体会出什么更深层的东西吗?
师(讲解):柳,在这里有着深层含义——留。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元二舍不得走,诗人舍不得让元二走。
生:(多种形式读诗句。感受如画的风景,挽留的真情。)
指导重点(2):理解后两行诗。
师:诗人摆酒为元二送行。送行的宴已经进行了很久,送行酒已经喝过多巡。从诗中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更尽”这个词中看出来。
师:说说依据。
生:“更尽”是“再饮完”的意思,说明这不是第一杯。
生:说明已经喝过不止一杯了。
师:一杯又一杯,你体会出什么?
生:诗人舍不得元二走。
生:元二舍不得走。
生:俩人都舍不得分开。
师:谁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生:请你再喝了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二人是老朋友?
生:从“故人”这个词知道的。
师:你怎么知道“故人”是“老朋友” 的意思?
生:因为这一课另一首诗后有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
师:诗人和元二是什么样的老朋友?
生:交情深厚的老朋友。
生:无话不谈的老朋友。
生:情深义厚的的老朋友。
师:所以俩人才这样难舍难分。
生:(多种形式读后两行诗句。感受惜别的真情。)
指导重点(3):体会二人依依不舍之情。
师:一次别离,诗人和元二为什么这样难舍难分呢?我们共同体会一下。
师:诗中出现了三个地名,是元二出使行程的三个重要地点。三个地名分别是(
生:(填空,齐读。)
师:(课件出示:出示唐朝疆域图,感知元二出使安西的路线。)这是元二出使安西的路线,大家体会:元二一路将面临的困难。
生:(讨论。)(课件出示:阳关、戈壁、沙漠、风沙、骆驼、行人跋涉图片。)
师:(引导交流)
生:路太远了。
师:对,足足有几千公里。真可谓“千里迢迢”。
生:路很不好走。
师:是啊,戈壁茫茫,黄沙漫漫,交通工具只有骆驼或马。
生:没有人陪伴,很孤单。
师:说的太好了。这一路,就像王维在送另一位朋友去安西时,写的另一首送别诗 ——《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到的,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师:到了安西,元二又会面临什么情况呢?
生:没有熟人,更没有老朋友。
生:要想再见到老朋友,不知要等到哪一天。
生:想回来,可是太不容易了。
师:真可谓“归期无望,故人难见。”事实上,当这次送别之后两人真的没能有机会再相见。因为六年后,诗人因病去世。
此情此景,怎不叫两位老友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生:恋恋不舍
生:依依惜别。
师:不愿分别,但又不能不别。两位老友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到达了顶点。千言万语融入杯中酒。诗人再次举杯,吟出了这流传千古的诗句——
生:(齐读后两行诗。)
五、朗读欣赏,熟读成诵。
师:景,是清丽的景;【板书:景丽】情,是深厚的情。【板书:情深】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1、配乐指名读。
2、齐读。
3、试背诵古诗。
六、诵读拓展,丰富积累:
师:我们学诗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学会一首诗,而是要通过一首首诗的学习,拓宽思路,进行诗歌的拓展阅读积累。同学们想一想,学了王维这首送别诗,我们可以从哪个角度去拓展阅读积累?
生:可以搜集王维其他的诗来阅读积累。
生:可以搜集别的送别诗来阅读。
生:可以找其他“景丽”“情深”的诗来阅读。
师:你真聪明,从我的板书上受到了启发,知道板书内容都是最重要的,会学习!
师:我也想到了一些拓展阅读积累思路与方法,还向同学们特别推荐几首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
1、拓展阅读积累思路与方法:
诗歌作者(王维的诗),诗歌种类(送别诗),诗歌内容(表达人间真情)等。
2、拓展内容推荐示例。
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别董大》——高适
其他描写人间真情的诗:《游子吟》——孟郊……
师:同学们比老师想得还周到。很了不起。老师还向大家推介中国古诗文网(课件出示:中国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希望同学们走进古诗词的王国,相信你会采撷到一颗颗、一串串闪亮的珍珠。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景丽 情深 |
【亦教亦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20课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虽以送别为主题,但诗人没有直抒别情,而撷取了送别环境中最富感染力的景物(雨、客舍、柳),最动人心弦的一刹那(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安西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细品这首送别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也有体现。我觉得用“景丽,情深”来概括这首诗应属恰当。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堂,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空间。
于这首诗,我想让学生在读悟之间,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体会诗人的创作特点。
于这堂课,我想让它成为一个引发学生想读诗、爱读诗、会读诗的起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促使全体学生走入学习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反思这节课,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预设充分。
因为考虑到与学生初次见面,没有熟悉学生的时间,对学情不了解,所以通过课前交流环节,与学生进行简单沟通,同时利用沟通,对题目中“元二” 这个称呼的理解进行了巧妙铺垫,降低了理解诗歌题目这一教学环节的难度。
2.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学习前两行诗时,让学生想象送别时渭城的景色;在学习后两行诗时,让学生想象出使安西行程中的情景以及在安西可能会面临的困难。我利用课件展示渭城客舍旁朝雨后柳色青青的图片,唐朝疆域图上元二出使的路线,以及阳关、戈壁、沙漠、风沙、骆驼、行人跋涉等一系列图片。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情境。
3.注重情感的体验。
通过情境的创设,配合声情并茂的过渡语,一次次地渲染,引导学生体验到了诗人于老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4.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多个环节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如:让孩子想想元二一路艰难的跋山涉水,想想元二独处异地的形只影单,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其境其情。
5.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
(1)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如:在试读诗歌题目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读才恰当,就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指导。发现孩子们对诗句中两个多音字把握不准,就下大力气进行分析。
(2)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如:诵读拓展环节中,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去拓展,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板书,归纳出多个拓展角度,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学会,而且慢慢就会达到会学。
(3)关注学生的差异。如:诵读拓展环节中,在拓展的方法上给了孩子们具体的指导,从不同角度给孩子们提供了具体的拓展内容范例,还向孩子们推介了中国古诗文网。这样,学生们就会有更多选择,所有学生都会有适合自己水平的收获。
一堂课下来,自己也感觉有几点遗憾:
1.古诗教学朗读要到位,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2.读与悟无需截然分开,要在个性化的读中,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入境入情。
【名师点评】
师者小师,诗画小诗
随河北教育名师团赴高阳县“下基层”,观摩了师艳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最直接的感受是这节课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公开课的“常态精品课”。
说它“常态”:符合正常的教学进度,没有刻意准备,没有反复试讲,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架子”。
说它“精品”:有诗有画,赏心悦目,既“经得住看”,又“耐得住品”,还“值得去学”。
“师者”应该担负“大责任”。课前暖场“打招呼”,符合生活的需要,也符合生活的真实,在教学生交往,也是教学生做人。课题的读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对照注释去研究,反复品读找答案,这就是“授之以渔”。自读自悟,提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本”与“以学定教”。
“师者”应该具备“厚积淀”。多音字“朝”和“舍”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细”。王维的诗“诗如画”的赏析,体现了老师的“深”;对于“安西”、“阳关”、“渭城”几个地名的关注,体现了老师的“博”;对于王维与元二情感的到位把我,体现了老师的“精”。
“师者”应该有“大手笔”。用李白的《赠汪伦》铺垫,是课前延伸,是铺垫;推荐阅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等是课外延伸,是拓展。——课内外由此而贯通。唐代疆域图的运用对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地理、历史知识相得益彰——各学科由此而融合。我国古代“柳文化”和“称谓习俗”的介绍,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文化的烙印由此留痕。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适时适量、不缺不滥,板书因需而现、简明扼要——多种教学手段由此优化。
这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刚开始自学古诗就要求学生读出“诗味”,外在地看显得“急”了些,细分析是对语文学习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把握不足。朗读指导虽然用了多种方法,仍然没有达到既“置身”文本、又“置心”文本的“高层次”。
既然师老师谦称“小师”,“小师”就还需要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小师”成长为“名师”,成为“大师”。
(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