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关村日报劳动合同法保障权益it |
Donews 1月7日消息(记者 周然)《劳动合同法》在中关村形同虚设,因为不少企业不签合同。
海龙电子商城的销售小曹,从农村老家来到中关村求职,没有任何书面合同仅是口头约定:试用3个月工资800元,转正后工资涨为1000元加销售提成。半年后,小曹虽然已经升为店长并领导3名销售,工龄也已满一年零2个月,但老板仍旧未与他订立任何合同。小曹很担心:一旦自己病倒,不仅自己要承担越来越昂贵的医药费,而且工作会马上丢掉,再往下他就只能“打铺盖回老家”了。
小曹这种现象在中关村颇具代表性。在中关村打工仔眼里,老板就是“国王”,决定了他们的作息、去留、工资。中关村小企业的劳资关系实际上是既无固定薪金保障,又无社会保障。
毫无保障的劳资制度,曾使得中关村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成立的门槛低、不需要考虑经营成本,只需要关注市场行情。但这也造成中小企业最不稳定的因素:无保障,无约束。员工随意跳槽,企业频频丢失客户和渠道。
就算明知道雇员待不久,并且可能带走客户,也没有小老板愿意为员工提供保障。一位鼎好的老板算了一笔账:自己公司有十几个人,如依法每月为员工交五险一金就要花费大约8万元,这还不包括潜在的带薪病假和休假,他说“这在中关村简直是天方夜谭”,“几万元我可以压20部水货手机了,每台能挣4、5百”。
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初衷并非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但大多中关村的小老板认为,恪守法规的结果只能是让企业破产。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冯教授表示,在劳资关系现状相对原始,而劳动者权益保护却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劳动立法过程中利益相关各方的酝酿协商就必须更加充分。以单方国家力量主导而制定的劳动法律制度,很可能陷入既无法强力扭转劳动关系现状,又无力保护大多数弱势劳动者的尴尬局面。他希望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加以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