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关村日报往事 |
今年43岁,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赵老板属于中关村的第一批创业者。较瘦,秃顶,浅蓝色衬衣,米黄色西裤,手里拿着个黑色的皮包,一副生意人的味道,赵老板用手指着远处在头顶划了一个圈。“我现在觉得变化太快了,当年这还是一溜小平房呢。”。
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部委下属的信息中心,当时月工资100元。混了几个月后,赵老板和同事一起停薪留职,开始到中关村下海“也就是当时年轻,说辞就辞了,搁到现在打死也不敢”。
当时IBM终端机的市价为,每台4万元人民币。赵老板先从台商手中以2.5万元人民币拿货,然后以市场价格卖给原单位,第一笔生意赵老板就净赚了八万多。“激动啊,当年还都是10元一张的人民币。”了炫耀,赵老板们还特地把钱叠起来放进钱包里,“口袋里像装了一本书一样。”
接下来就是大宴宾朋。当时友谊宾馆的酒吧包房最低消费是2700元,送一瓶XO,赵老板一张支票就订下十天的房费。这让原单位的同事们很是羡慕。“他们当时一年才挣一千五。”
此后,中关村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做同样生意的人多起来了,赵老板们也逐渐被中关村淡忘了。回忆这段历史赵老板有些黯然,他说当年自己的优势在年轻,赶上了好时机,但劣势也在年轻,导致没有把发展方向考虑成熟。“联想当时还只是小公司”,说到这,赵老板撇了撇嘴。在经过几次转型后,赵老板现在销售给暖排水设备,每天开着自己的捷达往返于京津两地,一年利润在百万左右。
赵老板今天来中关村是想故地重游,顺便给自己买个内存条。但让赵老板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老中关村让新一代给蒙了。“走眼了,假货楞没看出来。惭愧!”(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