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季节性高变幅水文节律
(2015-03-09 15:14:01)
标签:
鄱阳湖水文三角洲水面赣江 |
分类: 水(旱/涝) |
鄱阳湖的复杂水文节律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同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夏季高水似湖,冬季低水似河,具有独特的水位波动和水面变化过程,在涵养水源、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流域“五河”来水及长江顶托作用的复合影响,不同时期鄱阳湖的水域分布差异显著,尤其是近十年来干旱频发,湖泊水域的时空分布更趋复杂。因此,准确地认识和全面地把握鄱阳湖的复杂水文节律,是当前进行湖泊管理与实践的重要科学前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采用近五十年来的水文气象数据以及长时序的多源遥感数据,运用定量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获得了鄱阳湖水域时空分布变化的模式,以及极端干旱条件下湖泊水域的生消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年际尺度上,鄱阳湖湖体在不同区域上的年均淹水频率差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北部通江水体区淹没频率最高,其次是饶河三角洲、抚河三角洲和赣江-修水三角洲。同时,在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各个区域上的淹水频率均呈逐年减小的趋势;
(2)年内尺度上,鄱阳湖水面大致呈现1-8月份从北向南缓慢增加,9-12月份从南向北快速减小的变化规律。春季,通江水体区域水面扩张速度较大;夏季,由于赣江、抚河来水增加,赣江三角洲区域的水面扩张速度最快;秋季,五河来水减少,鄱阳湖水面萎缩,其中赣江三角洲区域水面缩减速度最大;冬季,水面萎缩速度的最大值逐渐转移到通江水体区;
(3)不同的极端干旱条件下,鄱阳湖水域的生消发展过程不同。2011年(水文-气象干旱年)受流域和长江的共同影响,春夏季涨水强度较低(修水-赣江三角洲尤为突出),绝大部分区域水面在全年均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干枯现象。2006年(水文干旱年)受长江上游来水急剧减少的影响,秋冬季退水提前,使河道型通江水体区域的水面缩减更为严重。
该研究结果对于评估鄱阳湖区域水量安全,采取措施维持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水资源领域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及遥感领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