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历史

标签: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历史中国保险业历史中国保险行业明亚保险经纪人王凯 |
分类: 投保指南 |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PICC)
1958-1968年,停止国内保险业务
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1988年,平安
1991年,太平洋
92年前,只有上面三家保险公司
1992,友邦,并引入国内,先进的个人代理人制度,推动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1995年,颁布《保险法》
1996,泰康
1996,新华
1996年,分业经营政策出台,PICC人民保险,一分为三,做寿险的中国人寿,做财产险的PICC人保,做再保险的中国再保。
1998年,保监会成立
从92年开始,中国寿险市场才开始起步
WTO后,引入国际保险公司,帮助中国发展保险市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放保险行业,引入国际知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组成合资保险公司,进一步推进中国保险行业发展。
2002年,中英人寿
2002年,中意人寿
2002年,光大永明人寿(光大集团+加拿大永明人寿)
2003年,同方全球人寿(同方股份+荷兰全球人寿)
中外合资,股东实力强大震撼!
外方股东,都是世界500强,全球排名前十的保险集团,有先进成熟的保险经验
中方股东,一般是央企或者国企,例如国企中石油,央企中粮集团,央企光大集团,同方股份是教育部清华大学控股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世界500强,年营业收入都在几十亿乃至上千亿规模。
友邦诉讼事件,引发行业规范疾病定义
2006年,深圳地区,6位友邦客户 委托律师向友邦递交律师函,称:友邦守护神重疾险的合同条款疾病定义存在明显的欺诈,要求全额退款,否则将提起集体诉讼。这个事件对于中国保险行业影响深远,当时出现了明显的信任危机。
2007年,监管层组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学会联合颁发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规范了高发的重疾疾病定义形成行业统一标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行业标准25种重疾。
费改后,保险行业的春天
2013年费率改革,从产品定价利率0-2.5%调整到0-3.5%,并且最高允许上浮15%,即最高4.025%,定价利率越高,保费越低,定价利率调整后,保费可以节省30-50%,俗称费改。
老牌保险公司,市场规模和占有率都比较高,不愿意损失利益,降低保费,费改意愿不强。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中小型内资保险公司,费改后,为了抢占市场,费改意愿强烈,主动降低保费从而开拓市场,极大的激活了保险市场,保险公司雨后春笋,达到了现在的近百家人寿保险公司,百花齐放,让利客户,主动投入市场竞争的这类保险公司,比传统的老牌的几家保险公司,费率低30-50%,真正的保险的春天到来。
费改后,保险借助互联网,广泛普及保险知识,民众钱包也充实了,保险意识提高,购买保险转移个人风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另外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大妈级保险业务员,到现在大学本科是准入门槛,更加规范了保险市场的健康蓬勃发展。
2018年 保险行业现状
中国总保费收入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已成为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从保险深度和密度来看,距离保险强国差距还很大。
中国保险深度,2018年是4.42%,保险深度就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反应一个国家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世界平均水平是7%左右,中国是前10中唯一低于7%的国家。英国13.35%,瑞士12.84%,日本11.17%,澳大利亚9.82%,荷兰9.65%,美国8.84%,中国4.42%。
保险密度,就是人均保费,反映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2018年,中国保险密度是人均2647元人民币,折合是378美元,是前10中唯一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英国3244美元,瑞士4643美元,日本3909美元,美国2921美元,澳大利亚2038美元,荷兰2406美元,中国3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