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2007-09-17 17:59:48)
标签:

三槐堂

古迹

莘县

独孤北郎

晨光

分类: 莘州古迹
莘州古迹
实地踏访莘州古迹之六
三  槐 

——莘州人  晨光(独孤北郎)

(贴心提示:阅读全文请点击下面的“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莘县亟待开发的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槐堂;

    全国第一大姓,所有王姓中最大的分支就是——三槐堂;

    莘县县城以东群贤堡村有一片祖茔,留名宋史的七代清官(高官)长眠地下,其中王旦以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品格为世人称颂,他们都属于——三槐堂;

    三槐堂起源于王旦之父王祜在壮志未酬、夙愿未尝下,在庭院内亲植槐三株,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30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辅佐宋真宗赵恒达十年之久。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其撰写名扬天下的《三槐堂铭》。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撰写王旦碑文。

    三槐堂“忠信仁厚”的家风和“清廉严谨”的官风,形成了千百年来“三槐文化”的精髓,莘县为此成立了三槐文化研究会,后改名为莘县三槐堂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及海外,人数达100余名。

如今,“三槐王”祖先留给莘县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之墓和三槐堂匾。这三宝加上正史的明确记载以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已被确定为三槐故里。

为了一睹三件宝,笔者和三槐文化研究会创始人、莘县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取得了联系,得到了王洪林先生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寻访三槐堂第一宝:牌匾

    2007年8月5日上午11时,干练而热情的王洪林在安排好繁忙的工作后和笔者一同前去莘县城西北12里地的王化村。

现年44岁的王洪林告诉笔者,王化村全村1600多人全部都是三槐王后裔,是全县为数不多的较大规模的王姓村庄。

    在王洪林的指引下,笔者进得一个简陋的村舍,年届七旬的花甲老人王立申热情地从屋里出来,连声打招呼。笔者在其堂屋看到了原三槐堂仅存的牌匾,占堂屋空间一半,这就是目前旧时莘县城内三槐堂的惟一见证。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王立申说,这是其父王虎臣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三槐堂被拆后历经动乱年代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历今60多年。三槐堂牌匾长2.25米,高0.80米,厚0.04米,黑底金字,笔力遒劲,三槐堂三字以木头雕好粘上,外面一层金黄色,据传是欧阳修所写,但无落款,看字体像赵体,是何人所写有待考证。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据王立申回忆,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10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现在三槐堂旧址(剧院十字路口东南角)已被一座红色的大楼代替。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寻访三槐堂第二宝:王旦墓碑

    王旦墓地是莘县境内最早的名胜古迹,属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秋,宋代宰相王旦故里套庙王村(现更名为群贤堡村)王祖俭等人发起、“三槐王氏”后裔集资在该村东王旦墓和“三槐堂”旧址上为王旦重立墓碑,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碑文由杨巨源撰写,朱文生书丹。参加集资的包括莘县、聊城、冠县以及外地十几个村的三槐王氏后裔上千人。

    群贤堡,顾名思义就是代代群贤多在一个村庄,正因为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

    2007年9月11日,笔者利用一个空闲的时间前往群贤堡村。新莘县一中北邻就是群贤堡村,从西村口向东,到东头向北,往东北方向就看到一个足有2米高的土丘格外显眼,前面的红砖小屋内立着一块墓碑。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刻有“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10个阴文字。这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旦的墓地,北面不远还有其父王祜、祖父王彻、曾祖王言之墓。正是这座墓地,让五湖四海的三槐王氏后裔魂牵梦绕,不断来此祭拜祖先。
    说起以往的王旦墓,群贤堡年届82岁的王学温久久不能平静。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三槐王氏后裔宗谱以及在聊城的分布记录说,三槐后裔近在莘县诸多村庄、东昌府堂邑、侯营等地,远在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仅在泰国的就有数万人,三槐祖陵该修了!老人似乎有些迫不及待。在王学温的记忆中,王旦墓前曾有两米高的神遂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等,现在都空空如也。

 

寻访三槐堂第三宝:石碑

    2007年9月16日上午,笔者前往文物管理所寻觅三槐堂石碑,在文物管理所保卫科长孙安财的指引下,在库房里看到了2005年重见天日的三槐堂石碑,石碑很大,被另一块所盖,无法得以一睹全身(下图中红线圈处既是三槐堂石碑)。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但在模糊的字迹中,方知该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三年所立,为重修三槐堂石碑,记录了莘县城内三槐堂的建设年月、规模、风格等诸多信息。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这就是其中的三槐堂清晰的字迹。

【莘州古迹】三槐堂.实地踏访古迹之六   

    对于三槐王氏家风的起源,三槐堂36世孙王洪林如数家珍。

    北宋初期,皇帝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本应做宰相的他,却被贬华州,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64岁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故了。
    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
    30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

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
    1073年,王素病逝,辽兵屡犯宋都,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不断泛滥,祖坟面临厄运,王素之子王巩在葬父的同时,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
     几乎同时,王巩在群贤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1079年,王巩拜访苏轼时,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三槐王忠厚清廉传承千年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官风。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
    作为大宋宰相的王旦,在相位时从不推荐亲属担当朝中要职,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阻拦。这些在史书中均有据可查。王旦一生清廉,身居相位从不大摆宴席庆寿。他常说,子孙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辈人多置田宅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惹出争斗来。因此,王旦一生居住简陋。王旦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不厚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白金5000两,王旦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咽了最后一口气。

    基于正史记载的客观事实,研究“三槐堂”达18年之久的北大学子、莘县原政协副主席杨巨源撰文指出:正是三槐王“忠信仁厚”的家风和“清廉、严谨”的官风,形成了千百年来“三槐文化”的精髓。

 

修建三槐祖陵呼声不断

    “‘三槐’文化遗产是无价之宝,亟待进行实质性开发!”杨巨源撰文呼吁,并提出了六个理由:一是三槐族人中有十一人在《宋史》中有传记,史实清楚,影响深远;二是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三是“三槐文化”是莘县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三槐王氏后裔遍布南方各地、东南亚各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其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四是修复“三槐堂”和“三槐祖陵”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五是三槐堂商标价值潜力巨大,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意义。六是2005年10月在莘县召开的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致认为三槐堂是莘县最具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到实质性开发的时候了。
    王洪林说,2003年成立的“三槐文化研究会”已架起各地三槐后裔沟通的桥梁,启动了对三槐文化的研究,并呼吁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在王旦墓地修复“三槐祖陵”和“三槐堂”。刚刚更名的“三槐堂协会”下设“三槐文化研究会”、“三槐宗亲联谊会”、“三槐堂修复保护委员会”等。
    据了解,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三槐王氏后裔,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不断以各种方式问寻祖地,前来实地寻访者就达数百人。美国电脑大王王安逝世前牵挂着三槐堂,四川年逾八旬的王家国实地寻祖,并多次捐钱。另外,各地数以万计的三槐后裔也纷纷表达了重修三槐祖陵的愿望。
     经证实,三槐文化园已被省政府批准建设。“但愿几年后的莘县三槐堂和三槐墓地会向世人呈现一幅新气象!”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充满了期待。

   

三槐堂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王两家交厚,苏轼为王家写了《三槐堂铭》,其弟苏辙为王巩写了《清虚堂记》。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
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祐由于刚正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以上部分资料录自于聊城晚报记者陈金路《莘县三槐堂  王姓渊源长》、《槐荫千秋》、《三槐文化》、《三槐堂》杂志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