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采摘》兼谈西江月的对仗问题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体诗词 |
西江月·采摘
禾青/诗文
昨日(2014年9月26日),单位组织离退休人员去京郊采摘。是日,雾气弥漫,阴沉欲雨。天气预报有雨,大概所去人员中“善人”较多,感动了上苍,没有让雨降落下来。雾由水生,触到人的脸上凉丝丝的,反倒增添了不少清爽。蛐蛐(学名蟋蟀,古称吟蛩),在行将枯黄的庄稼地里鸣叫,悉索的秋风仿佛在为之伴奏。虽已过中秋,路旁畦间的野草花仍在开放,在微风中颤颤巍巍,像是在炫耀,我等虽渺小,却能笑到最后。又像是迎接我们这些从水泥格子里出来的客人。采摘的是梨子、花生、红薯。经过一番奋战,个个累得满头大汗,但收获颇丰,脸上笑容洋溢。采摘的不光是新鲜农产品,更是收获了欢乐、兴奋、愉悦的好心情。而欢乐、兴奋、愉悦的好心情,是任何物质财富所无法取代、无法与之相比的。愉悦的心情诱发了诗兴,草成《西江月·采摘》一首,与朋友们分享:
西江月·采 摘
淡雾轻抚脸额
秋风伴奏鸣蛩
黄梨紫薯落花生
更有草花卖弄
挖薯当需费力
摘梨却很轻松
工夫不大战果丰
捎带采来意兴
西江月词共50个字,分上下两阙,上下阙格式相同。基本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具体要求:第一句不押韵,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比较少见。一般的词格介绍中,大多标明上下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西江月上下两阙要不要对仗,存在不同看法,有人主张必用,有人则主张不用,各都举出了古词的例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下李清照写的《西江月》,大概查到了十首(附后)。我发现,李清照这十首西江月的上下阙开始两句,基本都是对仗的,虽然有的对得并不一定十分工谨。而辛弃疾、陆游等的西江月,对仗的也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同时也有不对仗或对仗不严谨的。
比如宋词中张孝祥的《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问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三年。
江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
飞起沙鸥一片。
上下阙的头两句是不对仗的,但却是一首好词。虽然在词作中并不是多数,但我认为是应该允许其存在的。因为,像这样的诗词,即便不标明是什么西江月、东江月,同样是好诗词。
我的主张是,西江月上下阙的头二句是应该对仗的,是正格。但允许对仗不工谨或根本不对仗的存在,关键是诗词的艺术质量和水平,至于标注不标注词牌,都没有关系。
附 李清照《西江月》十首:
一
父乃蘇門學士,母之家世公侯。書香少女自無憂,況把中興責究。
沈醉溪亭落日,誤驚鷗鹭歸舟。風疏雨驟漫閑愁,豈爲海棠花瘦?
二
婉約詞驚朝野,芝芙夢蔔雎鸠。幽懷嬌恨聚眉頭,看罷寒花看柳。
上舍郎君在讀,高門品學兼優。溜钗刬襪慢回眸,佯把青梅來嗅。
三
天賜良緣隨趙,花簪螓首衡優。同憐金石共相謀,當物典衣趨就。
親變皆因異黨,株連豈是輕愁。一懷悲恨返青州,幸有深情依舊。
四
十載相依故地,一朝傷別萊州。陽關唱遍總難留,念是武陵新秀。
賦得春情融淚,醴和殘粉澆愁。奈無子嗣憾何求,人比黃花更瘦。
五
共賞椤嚴徹夜,重修舊好淄州。夫奔母喪守丁憂,故第只身善後。
護帖臨危不釋,逃生兼日相投。尋詩踏雪眺城頭,認取長安道否?
六
危國可憐兵變,江甯其那蒙羞。建康夫逝痛心揪,況且西風在吼。
桐落忍聞號角,月高恸處樓頭。簾幕生寒淚橫秋,無覓舊家時候!
七
自保南昌訪弟,金侵文物哀丘。玉壺通敵陷何由?欲把家當獻奏。
沿路尾追帝所,撲空巴望泉州。風鵬萬裏未曾休,莫問那眠那走。
八
鑿壁何堪物竊,乘機遂有婚求。下才驵儈豈良俦?囹圄陷身蒙诟。
拔俗天然標格,平生快意情仇。我行我素自因由,任爾紛紛謗口!
九
斷夢未能閩海,安居淡定杭州。十年金石愛悠悠,獨念書猜茶鬥。
施學傾心善導,捉刀代筆輕酬。一懷家國一懷愁,揮淚夕陽序後。
十
江上緬懷項羽,心中憂寄方州。女兒未學帶吳鈎。總爲江山感舊。
別是一家詞論,譜成萬斛情愁。須眉不讓放吟眸。光照身前身後。
======================================================================
推荐剧本,可获提成,利益均沾,合作双赢。点击进入,了解详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d03f30102ux4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