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1940虎
1940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54
  • 关注人气:11,8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2012-12-23 10:43:06)
标签:

原创

地戏

化石

新生

独一无二

文化

分类: 国内游记

戏剧活化石——

禾青/文并摄影

 

中国京剧诞生至今有200多年,诞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的贵州天龙屯堡的“地戏”,距今已有600多年,原始的演出形式保留至今,堪称戏剧的活化石。

“地戏”这种古老的戏剧演出形式,属于屯戍文化的一种,在全国只有贵州的天龙屯堡有,别处未见踪迹。

顾名思义,“地戏”的演出没有舞台,撂地摊演出,演出时演员戴面具。据考证,这种演出模式是从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傩戏,移植发展而来。

傩戏起源于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从民间敬神驱鬼的祭祀仪式发展演变而成,类似于中原汉人地区的“跳大神”,只是傩戏戴面具,“跳大神”不戴面具。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巩固边防,将内地主要是江浙一带的军人迁到此地屯垦戍边,生活枯燥单调,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将傩戏移植来进行演出是完全可能的。从傩戏移植过来以后,演出对象由老百姓变成了军人及其家属,作用由祭祀鬼神变成激励斗志和庆祝胜利,因此,“地戏”在演出内容和形式都对傩戏进行了改造,有了新的发展。

演出内容不再是祭祀鬼神,改为以演出历史战斗故事为主,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等。动作由单纯的“闹傩”,发展到唱、念、做、打、舞。为了鼓舞斗志,动作更为粗犷有力,唱腔更加高亢。

演出场地多在山间坪坝上,军人和家属在分散在四周的山坡上观看,形成演员的位置低,观众的位置高,观众只能看到演员的头顶和前额。为了能让观众看到脸,地戏对“闹傩”的面具做了改变,不戴在脸部,而是斜戴在前额上。这样,观众在山坡上往下看,就可以看到整个面目了。

六百多年来,地戏在天龙屯堡代代相传,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原汁原味。今天,天龙屯堡开发为旅游景点,特地培养了一批二十多岁的年轻艺人,个头、形象、声音、身段都很好,生龙活虎,为古老的“地戏”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我在天龙屯堡亲眼观看了地戏演出的《三国演义》故事《三英战吕布》。原生态的演出形式、独特的面具、粗犷有力的动作、和高亢的唱腔,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地戏演出的剧目都是厮杀武打的战争题材,所以,演员都是男性,没有妇女。演员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演出质朴粗犷,有生活气息。]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报幕的是一位当地老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观众介绍地戏的历史和当日演出剧目的剧情]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地戏由闹傩发展演变而来,闹傩的面具戴在脸的正面,地戏则向上斜戴在额头上。余有诗曰:“傩戏本为祭鬼神,地戏移来劳戍军。面具戴在额头上,面对英武戍边人。”]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当日演出的剧目是《三英战吕布》,白脸白衣的是吕布,他对面刘备、赵云、关羽、张飞。鲜艳的服装,突出了人物性格。余赋诗曰:“地戏翻演古时腔,万马千军声威壮。英武潇洒敌丧胆,看得游人心潮漾!”]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动作刚劲,飞旋如风,制造出激烈的战争气氛,很有杨刚之气。]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步履如风,追逐厮杀,气氛热烈]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

[刀队刀枪对枪的格斗厮杀,没有程式,但有套路,古朴真实,紧张精彩。]

戏剧活化石—地戏[图][也有娴熟的个人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