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 晋商老店 北京风味

标签:
都一处晋商北京风味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d9bce7f5b47e4832ae2cf1f79f54b8f4_th.jpg晋商老店
瞧瞧乾隆题字的大匾,品品都一处里的美味,俨然已成为老北京人的习俗。
“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藏头诗写得并不怎么样,可是却将都一处这家老字号的地理位置、经营品种、传奇故事、产品特色全道了出来。句子俗白,有市井气,是老百姓口吻,还带点宣传味儿。不错,都一处这家由晋商在北京创办的老店,百余年来,一直以其风味小吃——烧麦为招牌,引得都城人、外地人乃至洋人们争相上门品尝。
乾隆起名又赐匾
周围蝙蝠图案着黑漆,中间三个金箔大字——都一处。刚劲洒脱的大字是乾隆所书,厚重素朴的大匾是皇宫所赏。如今椭圆形大匾置于都一处大厅正中,坐北朝南,外覆玻璃罩,俨然镇店之宝。
都一处创始于乾隆三年(1738),主人姓王名瑞福,山西浮山人。与当时无数走南闯北的山西人一样,王瑞福只身一人去了京城。与当时无数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一样,王瑞福也经历了由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当小老板的起步阶段。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一家席棚小酒铺,操着浓重晋南口音的王瑞福,像个小伙计一样忙里忙外。四年之后,盖起一间门脸的二层小楼。
一段传奇改变一切。乾隆十七年(1752)大年三十,乾隆皇帝私访通州回来,进了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天色向晚,街上行人稀少,一座京城仿佛都把热闹内敛了。儒雅的皇帝带数位随从,进了仍在开门营业的王瑞福小酒店里。看看来人气度不凡,王瑞福连忙把客人让到楼上。上了佛手露酒,上了拿手凉菜糟肉、晾肉、马连肉,亲自斟酒,一旁侍候。饮得高兴,客人问道: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小店没有名字。窗外鞭炮阵阵,人家都在欢度新年。客人略一沉思:这个时候还在开门营业,整个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大匾,上书“都一处”。原来那位客人是当朝皇帝,字是御笔。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65ff2bd4f82c4115812761bb803e6109_th.jpg晋商老店
乾隆为都一处起名赐匾雕
几乎每个老字号都有故事,但与皇帝扯上关系的鲜见。由皇帝赐匾的老字号,全国各地目前已知者惟有都一处。
王瑞福将御赐大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供奉。又将客人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予以保护,终年不得清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尘土越聚越多,最后竟然形成一道土埂,称为“土龙”。《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时“土龙”列为京城古迹之一,与永定门外“燕墩”齐名。
可惜,供奉的椅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不知所终,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土龙”更完全消失。幸运的是,沉沉的御赐大匾,虽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重重地砍过一刀,因为“骨头”硬,只留下一块刀疤,后被员工藏在库房里,1981年恢复老字号时重见天日,涂油刷金。
1964年,常携夫人前往都一处用餐的郭沫若,欣然提笔再书“都一处”三字。比起乾隆墨迹,郭沫若书法豪放刚健。如今都一处门口挂着的,便是郭老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6d79610ee83f4b959d538aaee797763b_th.jpg晋商老店
北京都一处总店,匾额为郭沫若题字
中华名小吃烧麦
犹如酱菜之于六必居,烧麦与都一处连在一起。在北京人心里,都一处指的就是都一处烧麦馆。都一处烧麦获得商业部颁发的金鼎奖与中华名小吃称号,其制作技艺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烧麦是中国各地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它有许多叫法、写法,如山西梢梅、湖北烧梅、江南一带烧卖。名称不同,所指皆一。据考,“烧麦”二字在明朝写作“梢麦”,北方麦子在四五月间梢上好似着了一层白霜,而烧麦收口处也有白霜似的面粉,因此得名。上世纪40年代,普遍写作“烧麦”。如此看来,烧麦应当是一种起源自北方的食品,后来风行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清朝同治年间,都一处始卖烧麦。民国时期,都一处传到了一个名叫李德馨的人手里。此人不仅心思不在饭馆生意上,每天花天酒地随意挥霍,还克扣店里伙计工钱,使得员工个个有了怨恨情绪。为了报复,大家就拿店里东西出气,想着法子把买卖搞砸,炒菜多放油,做烧麦多放佐料,打酒时多给。岂料,上门吃饭的客人却越来越多,大家都称赞这里的饭菜质量好、分量足。就在那时,都一处的烧麦做出了特色,馅儿又满又鲜又香,味道好极了。
都一处烧麦用精白粉烫面为皮儿,皮儿最大的讲究就是薄,一张皮儿中间厚1毫米,边上仅0.5毫米,直径约11厘米,最少要捏出24个褶儿,最多的可达30个。24个褶儿,代表24节气。还尝试用菠菜、胡萝卜等果蔬汁和面,包出五颜六色的烧麦。馅儿四季主推不同,春季韭菜,夏季西葫芦,秋季蟹肉,冬季猪肉大葱。此外还有羊肉、蘑菇等几十种。最为叫座的三鲜烧麦用猪肉、海参、鲜虾仁、荸荠、大葱做馅,不受时令限制,大受欢迎。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c4ea1ecd9b2948449282b4556ae037af_th.jpg晋商老店
烧麦制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749b6a5f5a664fc8a96a240e95717d47_th.jpg晋商老店
都一处烧麦现分普通和中高档,以适应不同顾客需求。从烫面、和面、走锤到蒸好,共14道工序,需要经过六七位师傅的手。除了和面和压面会用到机器外,其余步骤都是纯手工的。
在恢复和坚持老工艺的同时,都一处不断创新。烧麦过去油重、肥肉多,现在都用精瘦肉,讲求清淡。上世纪70年代以前,都一处烧麦“膀大腰圆”,用直径一米左右的大屉盛着,论斤卖,今天则小家碧玉般秀气。眼见上桌的烧麦皮儿洁白如霜,馅儿鲜嫩香醇,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
有人言之凿凿,山西人之所以叫做“梢梅”,就是因为顶上褶儿层层,正如绽开的梅花。
老字号推陈出新
都一处当年经营的菜肴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糟肉、晾肉,面食则有烧麦、炸三角、饺子、馅饼。
前几年,都一处一口气恢复了三个失传多年的经典凉菜中的两个——马连肉、糟肉。另一个晾肉也在研究当中。晾肉与现在的酱肉相似,但比酱肉利口。晾肉需要“晾”,需要空间。另一种得到食客垂青的热菜——炒肝,相传为当年天兴居歇业时,师傅前去都一处传授,出品不次于天兴居。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9fb06b3a1c254e1795ebcff261ee3dee_th.jpg晋商老店
马连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0fa7b84723924388899f6fc858ded182_th.jpg晋商老店
糟肉
与马连肉、糟肉一同恢复的,还有炸三角。将擀成的直径约17厘米、厚约2毫米的圆面皮,一刀平分为两个半圆形,先把半圆形的弧形边缘刷上水,捏成三角形,兜内装馅25克,再把兜口蘸水粘牢,放入六成热的花生油锅内炸,炸到外皮焦黄,捞出沥油,尖端朝下装盘即成。吃皮焦馅鲜的炸三角时,无论荤素,都要用筷子先在皮上扎几个眼,使馅中热气冒出,以免烫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61de53e386ae4de3a0b4c09445016737_th.jpg晋商老店
炒肝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de92204eb8e54d229fd40cc9b7dd8af2_th.jpg晋商老店
炸三角
不仅推陈,还要出新。虽然名为烧麦馆,但都一处并不只把目光放在烧麦上,放在恢复当年曾经有过的菜肴、面食上。如今都一处还开发了一个菜品——乾隆白菜。有网友品尝之后留言:“乾隆白菜隆重推荐,不知道这道菜的酱汁是咋调出来的,味道很独特,我同学在家里试过,总是调不出这种味道,嘻嘻,估计人家有秘方吧。”已从前门搬至方庄的百年老店,还推出了以鲁菜为主,辅以川菜、京菜的菜品一百余种。除了商务酒席,还推出皇家风味的“乾隆宴”。
名人效应,看来烧麦之外,乾隆是都一处的另一个招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08/333ff7e1966d464f86f8e4354616a3b8_th.jpg晋商老店
乾隆白菜
小麦灌浆时节,山野碧绿。去年5月,一行人驱车前往浮山县张庄乡下北井村,寻访都一处创始人王瑞福的老家。王氏后人王安民,出示一张祖辈年轻时候在都一处工作时与其他员工的合影。照片摄于1957年,公私合营进入第二秋。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副总经理,询问都一处当年经营的佛手露酒的配方及制作工艺时,王氏后人一脸茫然。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系国有控股,旗下拥有众多老字号餐饮品牌,都一处烧麦馆是其中之一。
都一处创办时是一家席棚小酒铺。传说王瑞福先前在一家酒店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时也是挂起酒葫芦作幌子。乾隆上门,喝的就是佛手露。佛手露并非都一处所创。除了佛手露,都一处经营的酒后来还有五加皮、茵酒、黄酒、蒸酒等。当时有人写诗赞曰:“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碎葫芦,传说就是王瑞福当学徒的酒店。PICS
节选自《映像》2014年第8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