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奇异的山川风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是植物、动物、有色金属、花卉的王国。这里有众多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之冠”。
云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部有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岩溶地貌。例如:石林、宜良、九乡溶洞、丘北普者黑、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等。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
在全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全省面积在l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是陆良坝子,面积为771.99千米。云南是“山的王国”,有众多的山脉,全省海拔2500米以上的主要山峰就有30座,其中5000米以上的名山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太子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碧罗雪山等。
由于云南地形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纵谷为基础,形成了西部以山高谷深、风景奇险为特征,东部以高原湖光山色、喀斯特景观广泛分布为特色,构成了对照鲜明、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势。
云南名胜风景吸引了中外游客游览,领略中国云南亚热带美丽的风光。中国邮政发行了一从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到西藏高原香格里拉,全面展现了云南名胜风景,深受大家喜欢。
1. T55 西双版纳
1981.1.20

1981年1月20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28周年前夕,邮电部发行了T55《西双版纳风光》特种邮票一套6枚,采用油画表现形式构图,分别为:
(1) 4分 碧水晨曦(2) 4分 傣族村寨(3) 8分澜沧虹影(4) 8分 贝叶古刹(5) 8分
版纳月色(6)60分凤凰花开
本套邮票共6枚。
6-1为“碧水晨曦”。画面为西双版纳澜沧江畔,江面如镜,岸边长着几棵巨大的棕榈树,几名傣族姑娘在江边汲水。傣族是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妇女服装一般上为圆领窄袖短衫,下穿长到脚背的筒裙。头上打发髻,顶于脑后或稍侧,插梳子或顶一块大花头巾。傣族妇女服饰是西双版纳风情的重要内容之一。
6-2为“傣族村寨”。西双版纳湿热多雨,为通风避暑、防潮防兽,傣族居处多为下部架空的干阑式竹楼。竹楼呈正方形,屋顶为三色锥状,用木片、瓦或草盖项。整个竹楼用20余根粗大的竹子或木料支撑,柱子建在石墩上,以防止腐烂。傣楼的造型既是生活功用的选择,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6-3为“澜沧虹影”。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斜贯西双版纳,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命脉,不仅日常生活依赖江水,而且一些重大节日也与澜沧江有关,如“泼水节”、“赛龙舟”等。澜沧虹影是西双版纳意味最深远的一种景象。
6-4为“贝叶古刹”。画中是西双版纳最负盛名的橄榄坎曼春满寨子。江水清幽,林木茂密,古老的傣族佛寺和幢幢竹楼掩映在绿荫中。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画中佛寺前有五棵高大的贝多罗(亦称贝叶树),因贝叶可经处理后代纸,古印度人常以此写佛经,后称佛经为贝叶经。贝叶古刹代表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景观。
6-5为“版纳月色”。画中皓月当空,三名傣族青年在棕林里击鼓跳舞,诉说爱情。
6-6为“凤凰花开”。画中大树为凤凰木,也称红楹、火树。夏季开花,花色红艳,象一团团火在燃烧。凤凰花开是西双版纳的一大盛景。
除了T55西双版纳邮票外,表现西双版纳的邮资票品还有:普21《祖国风光》普通邮票“西双版纳”、1995―11《中泰建交二十周年》纪念邮票、2004―24《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滇南雨林”、FP2《云南风光》邮资明信片“曼飞龙塔”和“西双版纳”,等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北纬约21°10’,东经99°55’至101°50’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东西面与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邻近泰国和越南,与泰国的直线距离仅200余公里。东距太平洋的北部湾400多公里,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600余公里。边界线长达966.3公里,约等于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
“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行政区”。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13-15日举行,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西双版纳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葱茏,蔓藤盘根错节,不少珍禽异兽,如亚洲象,犀鸟,孔雀,黑冠长臂猿都生活在这片热带丛林里。而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黄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等。
2. T 64
石
林 1981.9.18

香港发行《石林》邮票小型张

1981年9月18日 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64《石林》邮票邮票共5枚。展现的是绚烂多姿的石林,并分别命名为“雾”、“秋”、“湖”、“霞”“星”。设计者善于选用颜色,将自然景观人格化,赋予其独特性格。
5-1为“雾中石林”。展现的是白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石林,白的雾,紫的岩,显得变化莫测。
5-2为“石林之秋”。用金黄色作为基调,和秋天大自然成熟时的色调一致。
5-3为“湖在石林中”。采用绿、蓝二色作为基调,湖水清澈,石林的清新秀美也由此毕现。
5-4为“石林朝霞”。采用桔红色,象霞光万道,金光灿烂。
5-5为“石林星空”。采用的是深蓝色和紫色,衬托出深邃高远之美。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石林形成于古生代(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延续约三亿三千万年)。当地表水沿可溶性岩坡面流动,溶蚀侵蚀的凹槽为溶沟,溶沟之间残存的石脊突起称石芽,大型的石芽称石林。石林景观主要由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钟乳、石笋、溶蚀洼地、地下河、地下洞等组成。这些石柱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我国以云南省路南石林最为著名。
3 2000--8《大理风光》邮票 2000.4.19

国家邮政于200年4月发行《大理风光》邮票一套4枚。第1图【苍山洱海】苍山,第2图【崇圣寺三塔】第3图【鸡足山】简称鸡山第4图【石宝山】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大理,年平均气温 15.3℃,无霜期3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丽,四季如春。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苍山竞秀,洱海湛碧,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和蝴蝶泉,还有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圣地巍宝山、剑川石宝山石窟群等等,都显示着璀璨的古老文化。当你走进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陶醉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之际,一定会被这迷人的灵山秀水以及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
第1图【苍山洱海】苍山,又名点苍山,山巅终年白雪皑皑,山石如玉。山体属云岭横断山脉,始自龙首关,逶迤南下50余公里,直至下关天生桥。自西北向东南19座山峰罗列如屏,直插云霄,峰高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马龙峰海拔4112米。山上植物种类繁多,约3000多种,尤以杜鹃花为盛,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宝库之一。山中盛产大理石,更是名扬天下。洱海,古称叶榆泽,又因其形状似人耳,故名。洱海湖面海拔1966米,水域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湖面开阔浩渺,白帆点点,渔舟唱晚,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明镜般的洱海和终年积雪的苍山交相辉映,被誉为“玉洱银苍”。“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是对苍山洱海的真实写照。
洱海属于构造湖,其形成时期与苍山一致,都是喜马拉雅地壳运动的产物。经历了古特提斯洋盆,新特提斯洋盆的漫长地质演化的阶段后,大约到了5000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时期,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发生激烈碰撞,引发了大面积的造山运动,受东西两侧深大断裂带挟持,差异性抬升运动形成,东侧洱海是断陷形成的构造湖泊,大约在350万年前已成皱形,以后洱海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大小演化,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高原湖泊。
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鱼类31种,其中特有种8种,底栖动物33种,水禽类59种。此外本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苍山洱海保护区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为一体,在国内比较少见,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第2图【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旧城西北1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原有崇圣寺为南诏、大理国时代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已毁,现只存寺前三塔,一大二小,鼎足而立,浑然一体,像3只雪白的巨笔直插南天,故又称三文笔。据考证,三塔建于唐代南诏晚期。主塔名千寻塔,方形,16层,通高69.13米,系密檐式砖塔。此塔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典型的唐代风格。塔前的照壁上镶有大理石刻碑,上书“永镇山川”4字,每字直径1.7米,系明黔国公沐英裔孙沐世阶所书。居后的南北两小塔均为10层,高42.19米,系一对八角形实心砖塔。三塔历经千年,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杰出才能,是白族古代文化的象征,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第3图【鸡足山】简称鸡山,又名九曲岩、清巅岩,位于大理宾川县城西北20公里的炼洞区,因山势形似鸡爪,故名。鸡足山南北15里,东西30里,左濒金沙江,右临洱海,与点苍山遥遥相望。山上千岩竞秀,奇峰突起,百涧流淌,古树参天,奇庵古寺隐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些庙宇始建于唐代,至清代已发展成为以祝圣寺为核心的36大寺、72俺,共108座建筑,为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又据清康熙年间《鸡足山志.序》称:“鸡山奇秀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宕为伯仲。”
第4图【石宝山】位于大理巍山县城南约10公里,为南诏开国国王奇嘉王细奴逻耕牧发迹之地,方圆约数十里。辟宝石山为名山胜地,始于唐朝,盛于明清。自唐以来,道、佛、巫三教都在这里修行,后以道教为主。古建筑群辟分前山、后山两部分,石窟依山开凿,宏伟壮丽,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计17窟,造像139躯,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南天魂宝”。还有海云居、宝相寺等名胜。这里的紫红色球状风化龟背岩更为奇特有名。
4.2002—9 《丽江古城》特种邮票

中国国家邮政局于2002年5月1日发行《丽江古城》特种邮票1套3枚,小全张1枚。邮票分别是:四方古城(上)、古城清流(左)、纳西民居。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该城东西主轴线上,排列着石牌坊、丹池、大殿等古建筑。“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有“家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354座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联结起大街小巷,形成跨水建楼的丽江街景。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位于滇西北高原。早在10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丽江人”曾在此生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远古文明。丽江还是滇川藏大三角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和重要的“茶马古道”。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先民吸纳汉藏白等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这里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有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有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有多教合一的白沙壁画,而修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则是这一文明的典范。
丽江县是我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县境内,海拔2400米,面积3.8平方公里。居民中66.7%是纳西族。古城始建于元初,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丽江古城(包括白沙,束河建筑群)是纳西族先民吸收、融合中原汉文化、藏哉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文化形成的纳西族古文化积淀圈,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全球罕见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至今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水”,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源于玉龙雪山的清泉流入古城,在城北分成三支,每支又分成数十支溪流,自北向南随街入巷,“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为古城平增几分灵气。古城的五彩石路,睛不飞灰、雨不泥泞,民居则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代表。从选址、布局到城市建筑以及河道水系的利用,丽江古城都独具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12月4日,中国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城市布局特性、历史真实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城墙的古城:
丽江(又称大研镇)是一座独特的古城,据《丽江地方志》载: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到明初,大研已有居民千余户,这座古城与众不同的是古城竟然没有城墙。丽江古城没有城墙是有掌故的。在隋唐时就迁居丽江的纳西部族首领麦良的第四代土司阿德,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越过千山万水朝觐明太祖,太祖给土司德取了汉姓为木,意思是朱下为木,《明史》卷314“云南土司传二”记:(洪武)十六年,蛮长木德来朝贡马,设丽江军马总管府,以木德为知府。从此木府七司在此设城,但始终没有筑城,这是因为木德认为木字四周有墙就是“困”字,会影响木家发展。木德本人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随吉安侯陆促亨平巨津土酋阿奴聪叛乱,又从西平侯沐英征景东、定边,皆有功,予世袭二十四年,木德死后,子初当袭。
丽江三绝:
纳西古乐:是我国仅存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组曲的古乐,古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白沙细乐》,据《丽江府志略》记:“此曲相传为元人遗音”,今天已濒于泯灭。另一部分由丽江民族文工团乐队根据196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省歌舞团挖掘整理的总谱作为保留节目。
白沙壁画:主要分布在古城中及周边的觉显寺、万德宫、皈依堂、雪松寺等十几处,成画年代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约300年间绘制而成,其中尤以作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大宝积宫“观音普门品经”、“莲花生大师”、“孔雀明王海会图”为最。
东巴文: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经中含有纳西人创作的故事,文字语言是由信奉东巴教的教徒用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东巴经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丽江的特色:
丽江确实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有纳西、彝、傈僳等12个民族。丽江古城附近有离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玉龙雪山,泸沽湖畔生活着母系社会活典型、神秘的女儿国的摩梭人。
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高原上,背靠玉龙雪山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景绝佳。玉泉水从城西北角分支流贯穿全城,城内所有建筑物都环水而建。近年在航拍时发现丽江古城的建筑呈八卦形分布,如果确实的话,那真是古代纳西族人创造的一个奇迹。纳西人创造的民居也是别具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由通房、左右厢房及照壁合围而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坊房屋组成封闭式四合院,除中院外,四角另有四个小天井,以利采光、通风、排水,这是别处没有的。纳西人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颇深,其庭院布局主次分明,正房占主导地位,以高大为尊,正中为尊,正房楼上明间设神龛,左供天地君亲师,中供观音,赵公元帅,右供祖宗牌位,定时、定节祭祀。
5. 2010—23 香格里拉
2010.9.13


为配合第六届康巴艺术节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中国邮政于2010年9月13日发行2010-23《香格里拉》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小型张一枚。四枚邮票主图依次为霞蔚古寺、碧水青天、平湖叠翠和雪域古城,面值均为1.20元。小型张主图为日照金山,面值为6元。巍峨壮丽、神秘莫测的梅里雪山被定为《香格里拉》邮票小型张的主图,以凸显出这一在迪庆州人民心中被视为“神山”的崇高地位,同时引领整套邮票的“魂”。
(4-1)T
霞蔚古寺
1.20元
(4-2)T
碧水青天
1.20元
(4-3)T 平湖叠翠
1.20元
(4-4)T 雪域古城
1.20元
小型张
日照金山
6.00元
《香格里拉》特种邮票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源于唐宋时期建置的“月光城”和“日光城”,日月两城遥相辉映,是最美的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香格里拉》是表现香格里拉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套邮票。
【霞蔚古寺】一枚画面是噶丹·松赞林寺远眺。
迪庆·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是藏区十三林之一,也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公元1674年五世达赖奏请康熙皇帝批准后亲自选址指导修建的。它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5公里佛屏山的半山坡上,占地500亩,筑有坚固、厚实的城垣,开设扎雅、独克、东旺、龙巴、鲁古五道城门。扎仓、吉康两大主寺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这片近乎古堡群的建筑,极似布达拉宫,因此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碧水青天】一枚画面表现的是纳帕海草原的景色。
纳帕海是个季节性的湖泊,在香格里拉县城西北8公里处,面积约为3125平方公里,是全县最大的草原,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夏季绿草萋萋,繁花似锦,到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秋冬草原一片金黄,远山如黛,皑皑雪峰倒映在湖泊之中,各种禽鸟云集这里,与草原牧民构成非常和谐的自然景观。
【平湖叠翠】一枚表现的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美丽风光。
普达措国家公园由碧塔海和属都湖生态旅游区组成,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碧塔海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25公里处,属都湖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处。园区内有明镜般的高山湖泊,水草丰美的牧场,百花盛开的湿地,飞禽走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域古城】一枚画面表现的是独克宗古城建筑。
独克宗古城藏语意为“月光城”,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它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隅,是一座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曾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经过保护和修缮的独克宗重现了古城的历史风采。
【日照金山】小型张画面表现的是朝霞映照下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金黄色的壮丽景观。
梅里雪山又称为雪山太子,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主峰卡瓦格博峰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线上,如一座雄壮高耸的金字塔,海拔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时隐时现的云海更为雪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誉为“雪山之神”的卡瓦格博峰是“藏区八大神山之一”,享誉世界。
该邮票以4个极具代表性的绝美佳境从山峦、湖泊、草原、花海等生态环境以及古城和寺院为代表,从人文景观两大层面、诸多角度展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风貌,设计者力求通过小小邮票的方寸天地让人在较短时间内感知香格里拉的美。据介绍,小型张图较邮票小票而言票幅更大、表现力更强,经反复论证,以巍峨壮丽、神秘莫测的梅里雪山作为香格里拉邮票小型张的主图,凸显梅里雪山作为藏区神山的崇高地位,并以此引领整套邮票的文化之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为“香格里拉”旅游线路的腹地。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659公里,乘飞机50分钟可达。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雪峰连绵,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雪峰连绵,云南省最高峰卡格博峰等巍峨壮丽、仅中甸县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达470座峡谷纵横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大峡谷,再有辽阔的高山草原牧场、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庆的自然景观神奇险峻而又清幽灵秀。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英文SHANGRI-LA的汉语音译,英语发音则源于香格里拉的腹地的藏语方言。
这里生活着藏、僳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
希尔顿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巴拉格宗生态旅游景区位于香格里拉西北部的尼西乡境内,该景区西与四川省德荣县太阳谷相连,东与格咱乡的碧壤峡谷相通,从上桥头往北经东竹林寺、白茫雪山与德钦梅里雪山相邻,处于滇藏川三角区域中心地带,该峡谷与碧壤峡谷共同组成香格里拉大峡谷。 巴拉格宗景区是一种超美,是一种无所言喻的大美,峡谷、河流、乱石、雪山、草原、湖泊以及绚丽多彩的藏民俗文化囊括于其中,实乃堪称一绝。巴拉格宗大峡谷
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的巴拉格宗大峡谷风光瑰丽,岗曲河被新造山运动挤压在海拔仅一千多米的谷底,而两岸对峙的则是高达四五千米的壮丽峰峦,峡谷尽头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雪山是康巴地区的三大神山之一。奇异的光影,嶙峋的山石,在峡谷中随处可见。巴拉格宗峡谷至今与世隔绝,那里没有电,不通路,村民纯朴真挚,28公里的险峻山路是巴拉村与外界连接的仅有通道,骡马是这里唯一交通工具。峡谷中村民、山、水和各种生物却在几百年和共处中融合得宁静、安详,任由山光月影、朝雾暮云尽情的展示着创造力,把一切雕塑得如梦如幻……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德钦县城东南部,滇藏公路穿越其境。保护区海拔最高处的扎拉雀尼蜂高至5640米,与最低处的霞若乡高差达3380米,形成立体感极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依海拔的高低,垂直分布着高山流石唯植被、高山灌木丛草甸植被、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高栎。在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栖息着’99世博会的吉祥物、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它们活跃于保护区内面积51080公顷的核心区,结群活动,采食云冷杉和桦木树的嫩芽;幼叶、长松萝和花楸等,其跳腾游窜、嬉戏鸣唤,给雪山林海带来特有的灵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