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拈花医话与医药故事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任社长;同年六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主持编辑事务。1915年,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成立,为评议长。1929年,不顾年迈多病,仍然十分关心当时医界反对“取缔中医案”斗争,积极组织北上声愿,由其子幼廉代行。一生热心公益,参加同善局组织的施医施药活动,不遗余力。
医学研究,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校勘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原书3卷,增订为12卷,发明俞氏未尽之处。广收众方,分列十法,主张中西汇通。十分重视医案的记载及整理,设计新医案式为: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选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即按此新式收载,在全国颇有影响。
著述有《湿温时疫治疗法》、《实验药物学》、《肺痨汇辩》、《新医宗必读》、《廉臣医案》、《印岩医话》、《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选按通俗伤寒论》、《何书田医学妙谛总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增订时病论》、《新订温病条辩》、《新订伤寒广要》等。
鲁迅的父亲患的是肝硬化腹水之类的病,而且找何老医治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学习西洋医学的鲁迅后来当然清楚父亲的病的严重程度.如果何老先生辞而不治的话,别的医生照样治不好.但是此老偏偏悲天悯人,自信过多,更是在处方上遗留下来千古难见的痕迹.自然而然的成了鲁迅要打倒的对象,因为过旧,因为封建.那为什么鲁迅不直写其名呢?其因可能有二:一是何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望之高,二是鲁迅的笔要讨伐的是封建残余而非固定的一个人.
悲哀的是中医就这样成了鲁迅先生的笔下的牺牲品.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小家子气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