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与何廉臣的故事

(2007-04-08 15:33:18)
分类: 拈花医话与医药故事
  看到何廉臣的名字,就想到了鲁迅当年的那篇文章.很多的人不知道这位大名医到底是谁,其实就是鲁迅的同乡何廉臣老先生.
  
  这里引一段文字:
  "鲁迅更是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对中医进行猛烈的批判,一方面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接受的西方科学西方医学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与他父亲的去世也不无关系。在鲁迅看来,父亲应该是给庸医害死的。他在《父亲的病》一文集中表达了对中医的批判态度:为给父亲治病,周家卖光了田产,就卖首饰和衣服,最后请来所谓的“名医”(陈莲河,即何廉臣)。但“名医”的药方实在希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16] 父亲肚子胀的像鼓,但“名医”自有办法,他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16],107页),用鼓皮入药,以毒攻毒。父亲终于在这位“名医”的折磨下死去."
 
  下面是何老的生平简介:
 
  何廉臣(1860—1929),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以字行,绍兴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何秀山为名医。幼习举业,为庠生,乡试两荐不售,及冠之年,弃儒习医。先与沈兰姹、严继春、沈云臣讲习古医学说,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与绍派名医赵晴初结忘年交,出游访道,集思广益。其时,正值西学东渐,又取西医译本悉心研究。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任社长;同年六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主持编辑事务。1915年,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成立,为评议长。1929年,不顾年迈多病,仍然十分关心当时医界反对“取缔中医案”斗争,积极组织北上声愿,由其子幼廉代行。一生热心公益,参加同善局组织的施医施药活动,不遗余力。

  医学研究,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校勘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原书3卷,增订为12卷,发明俞氏未尽之处。广收众方,分列十法,主张中西汇通。十分重视医案的记载及整理,设计新医案式为: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选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即按此新式收载,在全国颇有影响。

  著述有《湿温时疫治疗法》、《实验药物学》、《肺痨汇辩》、《新医宗必读》、《廉臣医案》、《印岩医话》、《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选按通俗伤寒论》、《何书田医学妙谛总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增订时病论》、《新订温病条辩》、《新订伤寒广要》等。

 

  鲁迅的父亲患的是肝硬化腹水之类的病,而且找何老医治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学习西洋医学的鲁迅后来当然清楚父亲的病的严重程度.如果何老先生辞而不治的话,别的医生照样治不好.但是此老偏偏悲天悯人,自信过多,更是在处方上遗留下来千古难见的痕迹.自然而然的成了鲁迅要打倒的对象,因为过旧,因为封建.那为什么鲁迅不直写其名呢?其因可能有二:一是何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望之高,二是鲁迅的笔要讨伐的是封建残余而非固定的一个人.

  悲哀的是中医就这样成了鲁迅先生的笔下的牺牲品.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小家子气的人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去的人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