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正在缩减自己的消费。31岁的软件工程师小王已经上海工作了6年。现在面临着裁员的压力。他必须缩减消费,为不可知的未来做准备。
小王和他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可以达到2万人民币。以年龄和工作资历来看,他们属于这个城市中大有希望的一群人。他们自己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对家庭财务有着长远的安排。
小家庭执行着严格的财务规划。每月的房租占去了总收入的20%、个人消费占到25%,余下资金全部存入银行。极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旅行计划。至于投资,他们选择将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一拿出来买了股票。
他们计划在2008年买房。春天,小两口参加了春季房展会,准备寻找一套交通比较便利的房子,预算120万。那时候,能使他们中意的房子,价格显然太高了。下半年房价下跌,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坏消息是跟着好消息一起来到的。
先是他们的投资出现了亏损。他们持有的股票的账面价值,累计几乎亏掉了一半。这让他们的家庭总资产突然缩水十分之一。接着,到了下半年,小王所在的行业开始频繁地传出公司倒闭和裁员的消息。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潜在的失业压力。最终,小王和太太决定调低购房预算以规避风险。他们决定只买一套80万以内的房子。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幸成为裁员的对象,他们的家庭也不至于出现财务危机。
虽然以前的日常消费已经比较节俭,如今则是更加“开源节流”。住在市区的小王夫妇已经改变购物习惯,很少去住所附近买食物,而是改去郊区的专业大型批发市场,以降低成本而不影响生活水平。现在,他俩买衣服首先考虑是否有折扣。由于圣诞、新年将至,因此小两口准备在近期血拼一下。小王原本今年还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现在已有降价促销,但估计2009年的笔记本电脑会更便宜且性能更好,因此现在暂时还是用家里的台式机。
小王老家在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父母还在工作,由于经济萧条,母亲工作的汽车销售公司已经裁员大半,只剩下维修部门,预计2008年底就要倒闭了。父亲工作的地板厂还有订单,但已经欠发3个月工资,这已是附近一些工厂的惯常做法了。所以以往没有每月固定给父母养老金的小王,今年下半年也汇了不少钱回老家救急。
“我父母年近六十,我是家中独子,所以必须把父母的养老金作为今后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大约要占目前家庭收入的5%-10%。”小王说,现在他在上海更买不起合适的房子了,生活变得愈加没有保障,因此生育下一代的事也暂时无法提上日程了,尽管妻子和他同龄,已经31岁了。看来她将不得不冒高龄生育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的裁员远远没有美国严重,而且主要出现在外资公司。供职于外资企业的人平均收入较高,全球蔓延的裁员计划当然会影响到消费。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数不会很多。
和小王相比,学经济的老黑似乎运气更差。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和北京奋斗多年,攒起一笔可观的积蓄之后,老黑在去年选择了移民加拿大。他原本打算先在加拿大政府开办的免费语言培训班学习一阵,加强英语能力,就算是工作多年后的一个长假。但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他在中国投资的股票亏了80万。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之后,加拿大的工作看上去遥遥无期,他现在不知道“长假”到哪一天才是尽头。
金融风暴让很多人的人生计划和消费状况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了。
“节衣缩食是肯定的,原来可以经常跟朋友去外面吃饭,可以去户外活动和采购,现在已经是一年没买衣服了。”老黑目前基本主要靠积蓄生活。在上海的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他卖掉了在浦东的房子。这笔钱还存在银行里。这是他的安全保障。不过利息那么低,存银行也没多大意义了。
“中国的很多中产者在近两年的熊市中间被消灭了”,老黑因此感到恐惧。为未来打算,他考虑过要不要去读书。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的MBA至少要50万人民币。他最担心的是,等他毕业的时候,危机还没有结束。他这样理解那些把赌注压在MBA上的投资方式:如果找不到工作,“这钱就相当于扔水里了”。
从“百元过一周”到“扫货老佛爷”
百元过一周
普通人正在对危机做出反应。在网络上,一些中国年轻人正发起一项控制个人开支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试图把每个月的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内。
发起者是生活在北京的摄影师,网名叫做“郁闷昊”。“郁闷昊”因为加入购房大军而面临着个人财务窘迫的局面。虽然他的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但从今年6月开始,每月要承担3000元左右的房贷。他不得不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这个年轻人以典型的“80后”方式,在网络论坛发帖,号召网友参与他设计的“百元周”计划。
“郁闷昊”计划,节约开支第一周的5个工作日内,全部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借钱消费属违规行为。参与者需要每天写下详细的开支日记,在论坛上公布自己的开销,以便接受监督。
5个人报名,响应“郁闷昊”的计划。一周后,发起者“郁闷昊”宣布自己的百元周计划失败。尽管他仅可能克制自己的消费,但最终和他的计划目标相比,他仍然超支了199元。而在另外5个实践者中,只有2个人成功地把自己的开支控制在了100元之内。
这个失败的计划本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紧随其后的网友却欲罢不能地把这个活动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网上接力。著名的论坛如豆瓣网、西祠胡同、搜狐论坛等都出现了
“百元周计划”的召集帖,其他人则通过博客、QQ空间、开心网这样的网络空间,发动好友、同事加入这个省钱活动。
游戏正变得越来越有现实色彩。真正能够把开销压缩在“百元周”的游戏者并不多,但这个游戏的一个功效是让更多的人开始计划和控制自己的日常开支。“郁闷昊”自“百元周”后就开始记账了,他说现在餐饮每天控制在30元~50元,他觉得“这是不强迫自己为了过分省钱而省钱的一个合理区间”。
一个提供网络空间以供网友记录日常开销账目的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网站的注册人数激增。而且,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气氛日益在白领中流行,网上讨论的最热门话题差不多都和如何省钱有关。五花八门的省钱秘笈也被一一晒了出来。
提供优惠券下载的“大众点评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消费电子优惠券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浏览量和下载量呈现全面上升的趋势。上海10月份优惠券浏览量达到714万次,下载量超过90万次,浏览量和下载量比9月份分别增长了11.7%和19.2%。
奢侈品的消费者
当年轻人为收入缩水、投资失败、裁员或者沉重的债务而苦恼的时候,缩减消费几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这使得拉动内需会更为费力。但仍然有人在竭力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准----他们不像传统的中国人那样,将消费视作必需之外的一种奢侈行为。李先生是来自东北的“新上海人”。他和妻子是国际奢侈品牌的拥趸。在中国,这群人的人数有限,但正为消费做出重要的贡献。
5年前,李先生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他们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2.5万元。今年两人决定结婚时,双方家庭出资,为他们在上海的碧云国际社区购买了住宅。由于是一次付清,他们没有房贷的压力。李先生在股票上的投资也出现了亏损,但相对于双方家庭
----尤其是更加富有的女方家庭----对他们的经济支持而言,这些亏损似乎不值一提。
11月初,这对夫妻去澳大利亚度蜜月,当时人民币对澳元汇率已经一路走到4.7,李太太坚信那里是“环亚太区LV最便宜的地方”。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上海-香港-澳大利亚”。只要持澳大利亚的签证就可以免通行证在香港停留7天,而且加上中转的机票跟上海直飞澳大利亚的价钱几乎持平,等于澳大利亚游免费搭售了香港自由行。
之所以在行程如此紧的情况下,还坚持在香港停留一天,因为在这有限的十几个小时里,李太太在经常光顾的二手店寄卖了自己的两个LV经典款的旧包、同事的一个CHANEL
2.55包,同时购入了一件留意了很久的限量版Marc Jacobs二手大衣。
“香港的卖出价比内地能够高出一两成。尤其是我自己的二手LV,我曾经专门跑去杭州二手店试过一个月,其中的一只八成新的包包只能卖到原价的对折。而在香港,两只包包合起来幸运的话可以多卖一千七八百。”李太太说,香港二手店的店家普通话说得极好,因为最近来光顾的内地客人翻了三番。
李太太和丈夫刚到澳大利亚,就收到香港二手店老板的短信,得知自己的一只二手包已经成交,比她心理价位高了300元。乐不可支的李太太立刻在机场免税店买了一条澳大利亚纯羊毛围巾,回到上海时刚好赶上寒潮,让李先生倍感温暖。回到上海的第三天,香港二手店卖家的“真金白银”就打进了账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