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猫猫艺术赏析戏剧文化原创 |
分类: 关于艺术 |
经过多年研究,我国艺术家将敦煌壁画艺术成就搬上舞台,让敦煌壁画“活”了起来。最近,一批根据壁画内容编排的剧目在兰州上演,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这是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中的一个场景。
《大梦敦煌》将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演绎成一个令人柔肠百转的爱情故事。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时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相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遇,萌生爱情。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月牙父亲———大将军的反对,大将军逼迫月牙在王宫巨贾中招亲。月牙不从,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将他们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化成一汪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
毫无疑问,艺术品质是决定一部舞台剧能否成功的关键。《大梦敦煌》依托甘肃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敦煌,却又跳脱出来,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与如诗如梦的敦煌壁画风景紧紧集合在一起,达到了故事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敦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宝藏,也是许多文艺题材的母题。上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轰动,至今仍是一部经典之作。此后,以敦煌为题材的《敦煌古乐》、《西出阳关》等舞剧陆续被搬上舞台。而这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投资达到700万元,舞美总重量高达120多吨,按原比例将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飞天壁画实景移上了舞台,气势恢弘,美轮美奂。此外,《大梦敦煌》剧组更是汇集国内舞坛的一流人物,无论是总编导陈维亚、编剧赵大鸣、作曲张千一,还是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韩春启、灯光设计沙晓岚等,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高手,他们的加盟让《大梦敦煌》的集体力量益发彰显出来。
《大梦敦煌》的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演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中国戏剧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冯双白则表示:“该剧在整体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男子独舞,是中国舞蹈界的重大突破。这出剧不是单纯展示西部情,而是在群舞上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故事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完美结合让《大梦敦煌》在市场上屡获成功。
历史舞剧《大梦敦煌》所展示的是北朝时代的敦煌和敦煌艺术,具体而言,是西魏时代的敦煌艺术,而在敦煌石窟中,最能体现敦煌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就是西魏洞窟。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所展示的则是晚于西魏数百年的唐代敦煌文化和敦煌术。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说,部分专家认为敦煌艺术源自中原,创建时间上不能早于中原的石窟,因此舞剧《大梦敦煌》只是借用敦煌之名,而无敦煌之实。他认为,持此观点的人置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于不顾,不是对敦煌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就是套用《丝路花雨》的模式来衡量《大梦敦煌》。
据了解,由兰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舞剧《大梦敦煌》,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澳洲成功演出后,已轰动神州,誉满天下。权威人士说,这是继舞剧《丝路花雨》之后,甘肃再次在海内外走红的艺术精品,堪称《丝路花雨》的姊妹篇。
专家分析,敦煌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它保存了大量象征人类古代文明和东西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遗存。敦煌有几千年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并非一个模式,敦煌石窟也持续了上千年的创建和发展的历程,各个时代也应该各具特点。
马德博士进一步分析,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四世纪中期的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至公元十四世纪中期,前后共绵延一千余年。佛教石窟是外来作品,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到唐代及其以后,敦煌石窟基本上就完全中国化了。而在此之前,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基本上都是西来作品,不仅风格特点是西域的,而且就绘画而言,所用技法上也为源自印度的“天竺法”。
至东晋、南朝与敦煌石窟同时代的佛教绘画就完全是中国风格了,这种绘画风格在敦煌和河西一带的墓葬里也大量出现。而直到西魏时期,敦煌石窟才出现了中土风格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第二百四十九窟窟顶的壁画,然而这个佛窟内其它各壁的壁画仍然是西域风格。而类似莫高窟第二百四十九窟窟顶的这种风格的画,早在敦煌和河西地区的晋墓和十六国的墓葬里就出现了。这说明,敦煌本地的中原风画家在北魏之前均不画窟,敦煌石窟初建时期的绘画匠师均系印度和西域画家。西魏(或北魏晚期)开始,中原画家在敦煌始画窟。
《大梦敦煌》所展现的,正是中外文化交流时代的敦煌石窟营造与敦煌艺术创造。该剧设计了一个带着自己的画稿,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敦煌的画匠,与其他西域画匠们合作进行莫高窟壁画绘制,使敦煌石窟首次出现了中土风格的壁画,最早出现了由中国画师与西域画师共同创作的佛窟。专家认为,《大梦敦煌》所选择的历史时代和石窟背景以及参与石窟营造的多为西域的波斯装、粟特装的工匠队伍等,都与当时的历史比较吻合。
作为一部舞剧作品,《大梦敦煌》在演出市场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继20世纪70年代末引起轰动的经典之作《丝路花雨》之后,以敦煌为题材的《敦煌古乐》、《西出阳关》等舞剧陆续搬上舞台,《大梦敦煌》能从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一是得益于主创阵容的强大,还有就是剧情的魅力。
《大梦敦煌》汇集了国内舞坛的一流人物。总编导陈维亚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北京紫禁城两度与张艺谋合作编排歌剧《图兰朵》,作曲张千一以《青藏高原》、《嫂子颂》等作品闻名歌坛。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韩春启、灯光设计沙晓岚均是国内的高手,他们也曾参与了当年由张艺谋导演的紫禁城《图兰多》的制作。
《大梦敦煌》以亘古悠远的爱情为题材,这正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相吻合。故事的延伸,现实的联想,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剧中人幻化为自己,为他们感动,为他们落泪。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剧力求用今人的视觉去审视敦煌艺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历史故事。
这位研究员最后说,《丝路花雨》着重搬移和复活敦煌壁画上的各种舞蹈动作和姿势,而《大梦敦煌》则侧重于展示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着重透视上千年的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如果说《丝路花雨》复活的是敦煌壁画的造型,那么《大梦敦煌》则“复活”的是敦煌文化的灵魂。
敦煌,是一个梦,一首诗,一幅画。穷尽我们的想象力,也无以状摹那诗情、画意和梦境。然而,来自敦煌故乡的兰州歌舞剧院,却能用一出浪漫主义的舞剧,再现我们心仪已久的梦中敦煌。
大漠中真正的敦煌也许不是这个样子,但艺术的敦煌却更让人如痴如醉。西部一个边远地区的剧团,竟能演绎出如此气势宏阔意境非凡的历史诗篇。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中说:“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我十分同意余先生的分析: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对敦煌的朝拜。
是的,兰州的艺术家们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潮汐中迷失走向,他们始终将创作的探头对准这块举世闻名的大漠深处。21年前,他们就以一出《丝路花雨》风靡国内,“反弹琵琶”的舞蹈语汇已成为现代舞剧的一个经典名词。21年后,他们又磨出一剑:《大梦敦煌》。为创作这台舞剧,他们五下敦煌,六易其稿,历时年余,才完成四幕舞剧的构架,随后精雕细琢,不断完善,于是才有今天这台剧目示人。21年,两部佳作,端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若论《大梦敦煌》的舞蹈语汇,也许并没能超出当初的《丝路花雨》。但在人物命运的描刻和音乐、舞美、服饰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创新之处。原来,剧团也学了“借鸡下蛋”一招,延请兰州以外的文艺精英,共同打造文化精品。谱写过《红色恋人》、《孔繁森》、《青藏高原》这样优美音乐的作曲家张千一,他用管弦乐和民乐琵琶相结合,铿锵和鸣,再现沙场点兵、军帐号角和莫高、月牙缠绵情愫,或悲壮雄浑,或哀怨凄迷,无不催人泪下;舞美的精彩体现在第二、四两场。那整幅莫高洞窟的布景悬垂下来,歌伶艺伎、画匠石工、贩夫走卒、云游行僧、嬉戏稚童,穿行其中,活脱脱一幅当年敦煌风俗图。大将军对女儿婚事干涉的故事也许显得牵强,但我们通过他误杀女儿后脱盔解胄,垂下一头白发,低首踽踽走去,却洞见了编导的匠心:“边功未立生人怨,身死魂飞骨不收。”
《大梦敦煌》的艺术成就,远不止这些,但仅其如诗如画如梦的意境,就已足够我们咀嚼和享受;仅其艺术的追求和品位,就已令人对兰州的艺术家们高看一眼。
毫无疑问,艺术品质是决定一部舞台剧能否成功的关键。《大梦敦煌》依托甘肃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敦煌,却又跳脱出来,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与如诗如梦的敦煌壁画风景紧紧集合在一起,达到了故事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敦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宝藏,也是许多文艺题材的母题。上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轰动,至今仍是一部经典之作。此后,以敦煌为题材的《敦煌古乐》、《西出阳关》等舞剧陆续被搬上舞台。而这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投资达到700万元,舞美总重量高达120多吨,按原比例将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飞天壁画实景移上了舞台,气势恢弘,美轮美奂。此外,《大梦敦煌》剧组更是汇集国内舞坛的一流人物,无论是总编导陈维亚、编剧赵大鸣、作曲张千一,还是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韩春启、灯光设计沙晓岚等,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高手,他们的加盟让《大梦敦煌》的集体力量益发彰显出来。
《大梦敦煌》的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演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中国戏剧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冯双白则表示:“该剧在整体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男子独舞,是中国舞蹈界的重大突破。这出剧不是单纯展示西部情,而是在群舞上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故事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完美结合让《大梦敦煌》在市场上屡获成功。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说,部分专家认为敦煌艺术源自中原,创建时间上不能早于中原的石窟,因此舞剧《大梦敦煌》只是借用敦煌之名,而无敦煌之实。他认为,持此观点的人置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于不顾,不是对敦煌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就是套用《丝路花雨》的模式来衡量《大梦敦煌》。
据了解,由兰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舞剧《大梦敦煌》,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澳洲成功演出后,已轰动神州,誉满天下。权威人士说,这是继舞剧《丝路花雨》之后,甘肃再次在海内外走红的艺术精品,堪称《丝路花雨》的姊妹篇。
专家分析,敦煌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它保存了大量象征人类古代文明和东西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遗存。敦煌有几千年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并非一个模式,敦煌石窟也持续了上千年的创建和发展的历程,各个时代也应该各具特点。
马德博士进一步分析,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四世纪中期的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至公元十四世纪中期,前后共绵延一千余年。佛教石窟是外来作品,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到唐代及其以后,敦煌石窟基本上就完全中国化了。而在此之前,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基本上都是西来作品,不仅风格特点是西域的,而且就绘画而言,所用技法上也为源自印度的“天竺法”。
至东晋、南朝与敦煌石窟同时代的佛教绘画就完全是中国风格了,这种绘画风格在敦煌和河西一带的墓葬里也大量出现。而直到西魏时期,敦煌石窟才出现了中土风格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第二百四十九窟窟顶的壁画,然而这个佛窟内其它各壁的壁画仍然是西域风格。而类似莫高窟第二百四十九窟窟顶的这种风格的画,早在敦煌和河西地区的晋墓和十六国的墓葬里就出现了。这说明,敦煌本地的中原风画家在北魏之前均不画窟,敦煌石窟初建时期的绘画匠师均系印度和西域画家。西魏(或北魏晚期)开始,中原画家在敦煌始画窟。
《大梦敦煌》所展现的,正是中外文化交流时代的敦煌石窟营造与敦煌艺术创造。该剧设计了一个带着自己的画稿,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敦煌的画匠,与其他西域画匠们合作进行莫高窟壁画绘制,使敦煌石窟首次出现了中土风格的壁画,最早出现了由中国画师与西域画师共同创作的佛窟。专家认为,《大梦敦煌》所选择的历史时代和石窟背景以及参与石窟营造的多为西域的波斯装、粟特装的工匠队伍等,都与当时的历史比较吻合。
《大梦敦煌》汇集了国内舞坛的一流人物。总编导陈维亚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北京紫禁城两度与张艺谋合作编排歌剧《图兰朵》,作曲张千一以《青藏高原》、《嫂子颂》等作品闻名歌坛。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韩春启、灯光设计沙晓岚均是国内的高手,他们也曾参与了当年由张艺谋导演的紫禁城《图兰多》的制作。
《大梦敦煌》以亘古悠远的爱情为题材,这正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相吻合。故事的延伸,现实的联想,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剧中人幻化为自己,为他们感动,为他们落泪。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剧力求用今人的视觉去审视敦煌艺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历史故事。
这位研究员最后说,《丝路花雨》着重搬移和复活敦煌壁画上的各种舞蹈动作和姿势,而《大梦敦煌》则侧重于展示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着重透视上千年的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如果说《丝路花雨》复活的是敦煌壁画的造型,那么《大梦敦煌》则“复活”的是敦煌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