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腹海韵新东门——石浦镇东门渔村侧记

(2018-12-12 15:14:02)
标签:

财经

文化

时评

分类: 报道及通讯

李忠德 

  走上石浦东门岛,渔乡特有的气息变得更浓。过南汇村,沿岛西东门岛路向南前行,沿途两边,随处可见渔村特有的渔网、渔具,船坞上待修的渔船,硬涂上还有数只因破损而人为搁浅待修的小渔船;夏季,汉子们打着赤膊、脸上泛着油光、背上身上挂着汗珠,在那里忙着编网纲、理渔具。当打开车窗吐纳之间,海风味、渔腥味直击嗅觉,让人感觉到东门是满腹装着海洋气息的地方。东门渔村南边港面,因休渔而停泊着密集的大马力钢质渔轮,气宇轩昂井然有序,桅杆林立,国旗、龙旗猎猎,七色小彩旗迎风招展。东门岛路临海岸侧砌筑着古城垛式的防浪墙,高出路面约一米多。

  习惯上所说的东门是指东门岛南边一片,主要有三个村级行政设置。其一是以老城区为主的东门渔村,有1200多户人家;其二是以居渔村西侧为主的东丰村,近300户人家;其三就是散居其间的东门居委会、非渔、农户籍家庭,有280户左右与渔村融合一体。

  东门渔村村口,即位东门岛路上,立着一座高大的横跨马路的木质牌坊处,牌坊横额上写着“浙江渔业第一村”字样。进了那个木质牌坊,才算到了东门渔村,渔村80%以上青壮年以捕鱼为业,而目前年轻一代上船捕鱼的比率年年减少。东门渔村历史悠久,民间十分流行“新石浦,老东门”之说。宋立东门寨,元设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设卫,有城,为浙东抗倭前哨。1951年是东门乡驻地,期后有变更,曾为公社、乡驻地,1992年撤乡。东门渔村及东丰村和东门居会委,位处岛南,属石浦镇。

  20世纪60年代前,从陆上赴东门渔村是人工摆渡,渡船到岛西岸的馋头庙道头。那里原有砌筑在泥涂上的石质道头,自岸边斜着伸入港中,因此无论港水涨退程度如何,终有道头出露海面,供船只停泊带靠,方便行人上下。渡客上得岸后,依山脚曲折行至老城“官基山脚”一带,沿涂为弹石路,连接东门老城区西北。走入东门渔村,那里便是现在依然存在的横街西北向街尾。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机器船摆渡,1991年村南边港岸建浮式码头,农渡至此上岸。2010年农渡吨位增加,每艘船每次可渡80人,日往返30多航班。

  早年,东门横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自西北一直延伸至现在的直街,构成十字路口,形成商业中心,当时有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百货店、粮站、五金店、理发店等,后建有电影院、电厂、信用社、邮电所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私家店铺开张,20世纪90年代后,街道渐渐外移,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沿港新街与横街之间一片。今天,走进老时横街,旧时道路虽从弹石成为水泥路,但其走向宽度变化有限,因此格局基本可见,两侧房屋多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水泥楼屋,细细看去,还有残存的传统砖木楼房或平屋,有些传统民宅的墙体全换成砖墙,而房顶框架依旧,这些老宅在新楼间苦苦挺立,有风烛残年的感觉。中间,还有空置着的当年供销社商业用房。

  从这条横街到现在沿港路之间,其实还有一条大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街,即沿港东门岛路与老横街之间,那里有个菜场,那地址即为当年所建菜场的原址,经重建的菜场越加兴旺。

  村南沿港马路,称东门岛路。1990年代初还是海,其后才渐建成现在的模样。是目前东门渔村最热闹的地带,也是岛上最热闹的地方,渔村范围的路西一段,临街处建有渔民会所、社区卫生服务点,银行、超市、快餐店等,这条街与从城内过来的直街相交处,有菜场及各式小店面。还有个不大的停车场地。沿此往东,走过商业及经营性门面,进入视线的均为面海而建的新颖别墅楼,排列有序,间隔合理,庭院花木亭亭,院前整洁有序,通乡公交直入路东尽处。

  村南港岸边,新建了360余米水泥排桩,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座水泥浮码头,现有水泥浮码头20座。因是渔村,东门岛路靠海一侧,时见绿色渔网一路有序放去,渔家女正挥梭修网,男子则在捣鼓着捕捞的家什,休闲着的渔船承接着海浪的拍打,荡悠着,从东门海港外大海上过来的风,有些扑面,清新中当然有海的味道!不过这味不像内港中那样腥杂、浑浊,是一种纯净的海味!

  坐落在东门岛路上的渔民会所,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东门渔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文明村、历史文化特色村、特色旅游村、农家乐示范村,是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等。村中不仅有老年活动室,还有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的养老院。

  从村会所处顺着东门岛路往东前行数百米,是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的渔民休闲公园,依山面海,园门设石碑,式样融传统与现代一体,公园内绿树将成荫,花草已偎径,是村民健身、休闲的场所。村上另有健身器材两处;公园东边隔路的区块,建有象山县石浦博澳足球训练基地,茵茵绿草,洁白网架,青山相依,大海相托,顿添当代城市的韵味!

  这几年,东门渔村还建造了生态渔业冷库、生态渔业码头、生态渔业网场、生态渔业垂钓池及生态停车场,浇注了8公里长的环村公路。今年,原菜场址上新建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东门菜场综合楼、新落成占地500余平方米渔文化陈列室。

  东门渔村毕竟是一个从宋时营寨走来的海岛老村落,因此,其地域所积淀的文化,不仅让它享誉浙东第一渔村的称号,择其历史积淀之重点,也够说上几天。如建于明初的老道头、官基山麓的妈祖庙、古老的城隍庙、王将军庙、东门庙、明所筑的卫寨城墙和烽火台,还有民国初建的门头山灯塔,有近年修复的清代古炮台、蔡元培雕像和题词碑,还有耸立山头高数十余米的海上女神妈祖像;黄泥崩山上,2009年9月重建海神庙,域地有大小庙宇11座。据当地村民说,东门岛历史上最多的时候有过14座庙庵。这些寺庙皆在与大海对话!

  门头山上有烽火台遗址,原址为明初修建,是象山最早修建的海防烽火台之一。历史上与之相呼应的有官基山嘴台,高峰大炮台山、谢家山和南汇铜瓦门嘴5个烽火台。

  东门渔村还有几口古井,如甜井、谢家井、天妃宫井等,其中的谢家井是在明洪武(1387年),昌国卫从定海移居东门时,由兵勇开凿而成的。历来村里人都以井水为生活用水,直至1991年底,从下布袋水库引水过港到东门,才解决了日常饮水。1998年,从石浦自来水厂经金山路过港接入东门,全面解决了岛上的用水问题。而甜井之水今天依然甘醇!

  东门渔村民宅区域向南、向东及西成倍拓展,老城内城隍庙东南向还有一截老城墙遗址;老旧住房多挤压在新楼之间,默默中书写着昔日的节拍;2009年,中国渔文化艺术村在东门村举行了开村仪式,中国渔文化艺术村在东门村开村后,已经成为集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开展各项活动。总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得到无缝对接,东门渔村已经成为海岛游的经典一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