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的闽南文化
(2018-09-27 18:07:47)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文化拾贝 |
石浦一镇,北起大圻头,西南止青山头,背山面港,东有东门岛,对面山岛,南有南田岛、高塘岛、坦塘岛为屏障,六门出入,向称福地。谚曰:“前世修来石浦人,先生福禄后生人。进进铜瓦门,出出金漆八牌门。一日有三朝(潮),朝朝有仙(鲜)到。”先民以山麓、溪谷和向阳地坡为生息,种植、捕鱼、狩猎、煮盐为主业,并逐渐开垦海涂,筑坡造碶,扩展耕地和盐滩。唐宋元先民多避乱迁来,明代以戍边调遣昌石,清代则多以商渔农垦定居,多闽粤温台迁来,民国亦然。
有《象石古道》文一篇,写自“进入五里桥亭至南门福建街,即为进入石浦主要闽南文化区。”
居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以前从福建迁来象山石浦的姓氏有鸡鸣林氏,北宋庆历间自莆田迁;番头岙葛氏宋末自兴化双井栏迁;石浦王氏宋末自福建迁;盐仓秤氏,元末自福建迁;石浦林氏,明万历间自福建迁。上述六姓,在明及明前自闽南迁入石浦,其语言、信仰、风俗基本同化,与土著无异。
当时石浦地名东关,意为宁海之东,为天涯海角,最宜避乱之处。
明代灭亡,郑成功退居台湾,张名振、张苍水在浙东抗清,时有骚扰,沿海居民给济抗清物资。清政府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华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象山半岛沿海除爵溪外,余皆内迁。东溪岭南半岛皆空无人烟。自顺治十八年闰七月初三文到,三日内全部迁光,百姓苦不堪言。后张苍水被捕就义,台湾郑克塽降清,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宣布沿海展复。
康乾盛世,石浦港沿岸商渔渐兴,闽南漳泉一带渔民北上捕鱼、运输,羡石浦港地势优良、民风淳厚,遂择居盐仓、石浦等地。闽侨多居盐仓、沙湾塘、后岗山、渔山、铜钿礁、铜瓦门、平岩、蓝家、石浦后山、城外等处,农垦者居黄埠岭头,有李洪二村。解放初期,居民尚能通闽语,渔汛时期交易多用闽语。“福干郎嗨呣指教?”意为“福建人什么东西买否?”又“吉能生西跒勒尺伴告只”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沙湾塘、铜钿礁、黄埠岭头则通行闽语,对外则通行石浦话,为象山“方言岛之一”。
清康熙展复以来,迁自闽南诸姓有:有晋江的陈江吴朱傅林蔡柯陈高;有武平的曾谢;有同安的郑陈许纪魏吴;泉州的林吴陈朱刘;兴化的蔡;惠安的刘;莆田的蔡。以上诸姓见于民国《象山县志》和《石浦镇志》。还有许多姓氏未录,如延昌既有崇武同乡会馆、三山会馆、兴化会馆、泉州会馆等设立,每个会馆必然有诸多姓氏的居民,史志上并无记录。
清嘉庆、道光、咸丰,国运衰落,沿海多盗匪,有蔡牵、布兴有、巴德等海盗,俗称绿壳,穴居渔山、檀头山、六横双屿港等地的闽广海盗,发财后洗手不干,回乡要露富,于是有小数海盗落户石浦、盐仓等地。也有小数闽南后裔贫困在石浦为海盗的。附有文字记载的海盗案3则:盗劫聘金
火炉头陈氏有女,幼字宁海俞姓。俞故世家,家产中落,故文定之礼延未举行。某岁腊月,坤宅促之急,乃尽力屏当,买舟来石。先一夕,驶抵鹤浦亲串家,宰杀羊豕,拟次晨顺流之坤宅行聘礼。是夕,有盗舟尾随其后,盗党五人执械过船,劫聘金呼啸而去。未几,盗复荡桨追逐,欲禠媒妁之皮衣及劫舱之牲口。机械窳败,为船伙觑,乃群起猛击,盗多落水,四散凫去,惟一盗头颅伤破,霎时昏蹶,缚解水警队,转解镇海水警局。闻该盗以死于商轮中,凫首报案。击毙之盗,铜钱礁人,身旁犹怀洋数十圆,反被船夥取得,亦罕有之事也。
日寇残杀十七人
张万宝者,渔山人,曾在上海关“海星”等轮为灯塔补给给船上水手,后为海匪。时延昌有一帮年轻力壮,有邱荣才、秤乾成、讨饭篮等17人,投其门下为匪。劫有闽船一艘,迫船主为操舵,在渔山洋面行劫商船。民国27年(1938),匪船为日寇劫持,将17匪用铅丝穿连锁骨,行将枪杀,操舵者悲叹曰:“吾一生安分守己,今遭灭顶,苍天无眼。”一恸。此闽语,为翻译(台湾人)听到,语于寇,免杀,余17匪受弹沉海。时匪首张万宝在岛不在船,幸免。(按:日寇不知此为匪船。)又日寇在渔山岛上用刺刀刺杀4渔民,刺挑下崖沉海。
十三宫
“去石浦三里之盐仓前(即今之延昌),向为闽侨之居留地。时闽盗蔡牵,骚扰浙海,抚军阮文达命提督邱良功击之,兵去匪来,飘忽无常。盐仓前闽侨之黠者,以乡谊故,与潜通,二湾头一带据人越货,行旅视为畏途。会有剧盗13人,被捕正刑,悬首二湾头树上,以示警。历时久,日晒风飘,骷髅坠落。与盗识者,窃而埋诸涂。后托梦治病,每显灵异,乃为筑矮屋三间,塑像其中,额曰十三宫。思盗显灵治病,言近无稽,闽人顽强,为考旧者所乐闻,以见是宫之由来。”
两帮争界
闽南峰尾,同安二帮每因争界斗殴,致乡人不宁。道光二十八年,五柱董事纠资新建镇安桥(在中街宋皇宫北,今废)为定界,自此各守本分,地方安宁。
福建街
在石浦南门外至二湾头外,多闽籍居民,有柯吴郑蔡等闽籍。街旁有3家石库门面,为金山旅馆、浦江旅馆、存仁堂国药店、保康医院、邵成泰铜点、恒泰烟店,南门口附近有状元楼酒家,老道头街有浙江地方银行等。
蜑户
蜑人,少数名族之一,散居于闽广沿海,向受封建统治者歧视和迫害,不立户籍。民国肇始,通令解放蜑民。蜑民以网捕为生,以船为家,俗称打洋船,县内唯延昌、石浦有之,民国始移岸上。女者称蜑女,俗称踝蹄婆。邑人王莳兰、王莳蕙、欧景岱各有七古《蜑女行》一首,仅录王莳兰一首。又王植三有《靠地船棹歌》十首。
风
修桥铺路造凉亭,塘路铺石板,岭道弹石路,五里一凉亭,荒年办粥厂,疫季施药送薄棺。有会馆、善堂,接济病弱寓客。其资多出缙绅士商,工多出贫户,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盐仓多闽侨,闽侨为了联络乡谊,组织同乡会,提供同乡人民生活依靠和精神寄托。继而发展为同乡会馆,功能日益加强并规范化,神祀,善举、公约等是其基本功能。联络乡谊与祀神联系一起,各地客籍大都海裔,一致崇奉踏海救难,屡显灵验的化身天妃。各地天后宫往往是他们会馆所在地,天后崇拜为会馆树立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也祀乡贤,善举不仅为生者身处逆境得以救助,如济生堂、仁济堂,乐善堂等为侨民养病、治病之所,为死者创建义冢、暂厝、归葬等。公约要求会员遵循规章制度、维护集体利益,调解土客、客客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嘉庆二十五年,盐仓三山天后宫(即三山会馆 )内有《勒石永禁)碑一道,乃福建闽县举人陈敬丹等呈请浙海关印务,严禁官吏绑架勒索渔民,便是一例。
石浦闽广同乡会馆:
三山会馆:象石古道盐仓街三山天后宫内。
兴化会馆:象石古道盐仓前合兴街西口,今朝航路盝盝庙内,仅存遗址。
泉州会馆:象石古道铜关路,保存完整,亦即保生大帝庙。
崇武会馆:象石古道铜关庙,亦即天后宫。
闽广会馆:在石浦南关桥外天后宫,今废。
民国慈善机构
敦仁堂
仁济堂
乐善堂
济生堂
上述慈善机构创办者,系闽南人居石浦后裔,为闽南渔民、运输者有病、死者服务之所,并在铜关山置地1亩为闽帮义冢,魏顺兴助。
信仰
“王爷信仰”为石浦闽南文化特色之一,有明显地带、石浦东北角自铜瓦门、沙塘湾、五爱、延昌、后岗山、黄埠岭头等村闽语带,居民始祖大都自闽南迁来,其信仰亦如影随形而来。
王爷庙
沙塘湾村有王爷庙,奉池府王爷、朱王爷、李府王爷、询之里考,不知何神。王爷者,郑成功祖孙三代。
徐义强《闽王爷信仰源流考》:“台湾所祀王爷主要分别为池王爷、朱王爷、李王爷,神态各异。池王爷浓眉大眼,深棕肤色,朱王爷脸色红润,李王爷年轻英武。池朱王爷留有长须李王爷则无,故而根据神像判断,池王爷乃郑成功化身,朱王爷是郑经化身,李王爷乃郑克塽化身……郑成功收复开发台湾,很得台湾民心,但他始终坚持抗清立场,在清廷统一台湾后,百姓祭祀郑成功尚未得到官方认可,而明郑遗民起兵反抗清朝事例也较多。清廷知道郑氏在台湾影响巨大,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下令将郑氏祖孙坟墓迁回原籍福建南安。台湾百姓无力阻挠此举,只有以隆重牲礼祭祀,并有多人驾小船随郑氏灵柩入海。其后,为缅怀郑氏,乃造王爷船,设王爷像祭祀后送之入海,逐渐形成习惯。康熙四十年以前,郑氏祖孙三代陵墓俱在台湾,百姓不必专门建庙。郑氏坟迁大陆后,台湾人民纷纷建庙祭祀,王爷信仰在台湾以十分迅速的速度发展起来。对于台湾民间信仰,清政府有相当程度之管制,如不符合政府祀典原则者,不易存在。郑成功坚持反清立场,民间祭祀有所顾忌。清末,欧美和日本列强不断骚扰台湾沿海,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宝祯到台湾处理外患之事。沈宝祯认为,承认台湾人民崇拜郑成功的合法性,有利于鼓励台湾抗击侵略。同治十三年874),沈上书清廷,要求准予建祠,并予追谥。光绪元年(1875),朝廷准奏,敕建郑成功专祠,并列为官方祭典,封为“平郡王”,追谥“忠节”。在此之前,碍于清廷高压,民间祭祀不能公开,有些庙甚至不能生存,而民间对郑成功的祭祀活动又不肯中断,于是有所变通。一是“郑”改为“池”。因闽南泉州府之腔调,郑与池两字音同而韵异,池为郑之假借。如将池王爷三字连念,音韵与郑王爷三字相似,但其他州府人士却无法体会此一奥妙,更可轻易欺骗不懂闽南语的清吏。
沙塘湾王爷庙 在村前,面海。建干嘉庆八年。
铜瓦门王爷庙 在村前,2001年重修。后岗山王爷庙 嘉庆元年闽侨建。1997年重建。
阳明山庄也有王爷庙。
玉女山西龙庵后也有王爷庙。雷公山也有王爷庙,所祀皆五都神。
宋王庙
元军攻克杭州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由国舅杨亮节等卫护,出逃福建,在温州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皇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在福建定行都于福州濂浦平山福地,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京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平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阁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
赵昺,1278年在广东冈州即皇帝位(6岁)改元祥兴。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决战,宋军败。右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崖山遂背年6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灭亡。
宋王城:宋王者,祥兴帝。时东门多浮尸,有小而皙者衣绣龙黄袍者,乡人以为帝昺也,塟之,名宋王城。
闽人对昰、昺二帝有情感,在福州平山有泰山宫祭祀。康乾时闽南迁来之民,见石浦有宋王城,故到处立宋王庙祀之。
石浦之平岩村宋王庙、蓝家村、宋王宫、延昌镇安桥宋皇宫(2007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阳明山庄宋皇殿、石浦西城宋王庙。司前宋王庙等。宋王庙所奉神像与福州泰山宫同,奉赵昺。文陆陈张。但未奉康王。
天后宫
石浦、延昌、东门等地皆建有天后宫,俗称天妃宫,多闽粤侨民所建。
三山天后宫 在延昌老街。道光县志:嘉庆九年,福州寓户黄其鸣捐建,浙江巡抚陈若霖(闽人)捐俸竖额“三山天后宫”。光绪二十三年,内设普安水龙会。又有嘉庆廿五年闽县举人陈敬丹“禁碑”,设三山同乡会馆于内。盝盝庙 即兴化天后宫,咸丰五年福建兴化寓户合建,址延昌合兴街、东关路交点处。内设兴化同乡会馆。遗址尚存。
铜关天后宫,在延昌铜关路廊之上,俗称铜关庙。始建年月不详,光绪十六年,民国廿一年重修。嘉庆间闽南崇武寓户捐建。在泉州会馆海岸建有崇武道头。
石浦天后宫 在石浦南关桥外粽子岩之上。始建年月无考,康熙间,闽人王延凤创捐重建。乾隆四十年、道光十九年重修,颇俱规则。间作闽广会馆。殿右有宫殿式舲舟一艘,大如舢舨,俗称娘娘船。大殿一匾曰“大德曰生,”里人粤裔广商佘勉书(佘勉,道光廿三年举人,陈汉章外祖父)。今废。
妈祖殿 在洋山岗西龙庵后。
东门天后宫 始建年月不详,嘉庆廿四年重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岛妈祖升天台 在门头山上,2003年建。缅甸玉天后像高5.1米,底座高4.8米,总高9.9米,意为九九重阳升天之日。
南汇小塘庙 奉天后。
宫前天后宫 在对面山岛宫前,光绪廿八年造。久废。
胡椒湾天后宫 光绪廿九年建。
金星蒲湾娘娘宫 奉天后。
檀头山勾头娘娘宫 光绪六年造。
檀头山大沙天后宫 光绪六年造。1940年6月8日为日军烧毁,杀7人。
檀头山长坑妈祖庙 民国间漂来神像。村人立庙祀之。
昌国卫玄真宫后殿奉天后。今废。
在延昌三山天后宫山上,乾隆壬寅年建,闽人崇奉。村人不知陈将军何神?
按:陈将军者,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光州人。生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卒唐睿宗 景云二年(711)父陈政,时任岭南行军总管。元光幼好读书,善射骑,13岁领乡荐第一。15岁时,元光随祖母魏氏、伯父陈敏、陈敷率府兵与陈政会合。陈政死后,年21岁陈元光
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潮人陈谦与十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勾结叛乱,攻陷潮阳,陈元光率轻骑平定之。朝廷下诏赠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疏,请建州治于泉、潮之问,以控岭表,设刺史主其事。其后,建漳州于绥安地,赠怀化大将军,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不久,雷苗馀党复在潮州叛乱,陈元光以步兵为援,率轻骑前往,为贼将蓝奉高所伤,死于军中。朝廷闻讯,诏封镇国大将军,谥号“忠毅”,追赠“豹韬卫镇国大将军”。玄宗开元四年(716),追赠颖川侯,加谥号为“昭烈”。宋代追赠“辅国”
将军。明廷颁给“开漳圣王”封号。其封爵谥号与“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或“威惠开漳圣王”封号有别,前者对陈元光功绩价值肯定,后者乃陈元光演变成为神祗后,朝廷加封神号。清人曾文虎诗云:“变夷用夏到闽漳,唐代将军陈圣王。”其后陈元光率所部披荆斩棘,开府营城,化家为郡,任漳州刺史期间,兴农积粟,招抚流亡,兴修水利,通商惠工,设庠序,施教化,启愚昧落后,移陋习,选贤才。提倡民族间通婚,陈元光取当地女子种氏为妻,其部下也与当地土著通婚。收揽民心,缓和民族矛盾。漳州地处泉州与潮州之间,汉代以来,久成荒徼,蛮獠纷乱,民不知礼,号称难治。经陈氏四代苦心经营,漳州“方数千里间,始则无伏戎之警,终则政教大行,将略吏治可谓兼之矣。”
宋代吕寿《威惠庙》诗云:“当年讨贼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
江有庙祀将军。”
保生殿
在延昌铜关路,祀福建同安人吴本。保生殿即泉州会馆。光绪壬寅(1902)秋大疫,神显灵医疾,立庙祀之。解放后为石浦船业社址。近年复祀保生大帝。
一名北镇寺,在吉城。民国县志:“王爷庙,在石浦南门,祀广泽尊王、保安尊王。闽人信奉,一名北镇寺。”今亦名尊王宫。里人知宋王宫而不知北镇寺。昔古历六七月间多时疫,故王爷出巡多六七月间。出巡前,在宋王宫内有批机(木制,人字形,高二尺左右,两人各执一端。)在沙盘上乱写字,据字形以批天机,故称批机。童身,男巫也,请神下坛曰罡童,周围诸人,念咒语,童身在宫内擂(滚)钉板、钉球击背、舞剑戳舌、走炭火等血淋淋残体动作。出巡仪仗,批机在前冲锋,童身在中间舞剑舞球,王爷坐在椅轿上,由人抬着殿后,进两步退一步,在众人口念闽语经咒声中前进。
里人於斯盛《韬庐见闻见·北镇寺》:“北镇寺,在笔架山。是处多闽侨,闽俗信神,北镇寺为闽桥所募建,祀王爷神;长尺许,系木质雕就者,戴凤翅冠、衣绣龙袍,坐虎皮椅。
病者求祷,必携童身,童身者,男巫也。神来,则童身披发赤膊,额抹红巾,胸披赤呵子,仗剑跳舞,口喃喃作闽语,询病状,示药剂。相传王爷神均闽产,故鸟舌若此。又能为垂死者说情,跃登神轿,挺立于后,由四人扛之行,遍诣各庙,入卧神案前,谓代病者援额也。
神轿则往来庙外,以待伐鼓渊渊,闻以锣声,蛮俗妄神之陋习,不谓于是见之。
按:宋王宫祖庙在福建泉州南安诗山镇文章山麓凤山寺,亦称郭山庙。所奉乃孝子郭忠神。相传自南宋以来,捍患御灾,屡著灵异,封号日增。宋高宗勒封为“广泽侯”,赐庙额“威镇庙”。历代褒封至十四字:“咸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郭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五代天福三年(938)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