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千年古镇石浦首部地方志《石浦镇志》,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是石浦镇目前唯一的一部历史文献,以纪念石浦建城630周年和昌国卫迁象630周年。
《石浦镇志》分上中下3册,约280余万字。计30卷、143章、488节,插图70余幅。该书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利存史资政。分别在丹城、石浦新华书店有售。
兹将石浦历史文化简单介绍于后,供读者参考。
石浦,明前称东关,古属台州宁海县,唐立县归隶象山。明洪武二年( 1369),石浦河泊所自县洋会源碶迁来东关,遂名石浦。设石浦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建石浦所城。向为浙中沿
海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佛头峰上娟娟月,曾送开元番客船”“日本之贡道,番船所羁留”,海上交通称便。明永乐间,侍郎俞士吉、指挥武胜出使日本、西洋由石浦发舟。唐贞观三年(629)有“六市船”(每月六次往返)往来宁海健跳港。清光绪间建永川、永利码头和远东第一大灯塔。往来沪椒温、甬椒温之间客货轮船,均兼弯埠石浦,为三门、宁海、象山、南田等县农渔产品集散港口。
石浦在象山半岛南部,东濒大目洋、猫头洋,西控三门湾三门口,北邻新桥镇、西北邻定塘镇,西邻晓塘乡,南隔石浦港与鹤浦镇、高塘岛乡相望。由陆地与194个岛礁组成,面积126平方公里。本土和东门岛、对面山岛、南田岛、高塘岛、坦塘岛五岛环峙,六门罗列,形成铜瓦门、东门、下湾门、林门、三门、普陀门六门,其中普陀门因堵大塘港而塞。出五门即猫头洋,外为东海,可谓“一出东门便十洲”。港宽水深,可泊船万艘,乃东南沿海著名避风良港,历为华东三省一市渔船锚泊、补给之地。为国家一级渔港、全国六大渔港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
石浦历为海防要地。有“六城港、五城镇”之称,如东门昌国卫城,后门山昌国卫城,石浦所城,司前巡检司城,土湾寨城,外加高塘岛临门寨城。宋设临门、东门二寨,元设东门、临门二巡检司。清设昌石水师营、守备营、宁波府海防同知署、石浦巡检司。
古石浦以农盐渔业为主。宋设玉泉场于女溪。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淡水门,在石浦港北,铜头山与牛栏基岛所夹之水道者,产黄鱼之渊薮。每岁孟夏,潮大势急,则推鱼至深。渔船多捕鱼于此出洋捞取,计宁台温大小渔船以万计。小满后凡三度,浃旬之间,获利不知几万金”。石浦历为商埠,唐贞观、永徽间已有越商往返,明末清初,商路渐开,市肆渐盛,始有九市曲、中街、福建街、碗行街、横塘岸、万福街、新道头街、老道头街、前直街等街道形成,商铺、鱼行林立,著称浙沪,商称赚浦,有小香港之称。
石浦人刻苦耐劳,捍海筑塘造田。新中国成立后,凭借制度的优势,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堵港蓄淡,新开河道。这些沧桑工程,不知付出了石浦人多少血汗,充分体现了石浦人刻苦耐劳的精神。
石浦人厚道好客。居民五方杂处,外来人多于土著(清前称为土著),有宁波人、温台人、福建人、广东人,自清康熙展复沿海以来,络续迁移石浦,有商有农有渔,和睦相处,遂为定居,可见石浦人处世厚道。
石浦人轻文尚武,多世袭之家及长生军后裔。历代中举者少,明进士五人,其中榜眼一
人,举人六人,贡生十三人。清代未出过进士,有举人九名,贡生六十七人,监生二十五人。
解放后,考大学、留学的人较多,难以计数。
石浦人敬神尊祖。石浦是移民地区,五方杂处,多闽台(州)迁来,故信仰之神亦五方杂处。境内除无神论者、佛教徒(指尼姑、和尚)、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外,皆多神信仰,无严格宗教观念,延昌一带多闽南神灵。共有庙宇205处、佛寺68处、教堂6处,总计280处。有迎神赛会之俗:正月十四财神会,昌国清明会、石浦、延昌六月六会、七月半纸会,昌国十月醮会等。尊祖精神浓厚,共有祠堂十六处,仅昌国就有“十庙九祠堂”。尚存家谱五十余套。石浦吴氏、许氏、番头葛氏子孙每年要到始祖坟扫墓。
石浦人的慈善风尚。修桥铺路造凉亭,荒年办粥厂,疫季施药舍薄棺。有同乡会馆,善堂,接济病弱寓客。清代的书院、避火墙、蓄水渠,民国的钟楼、灯塔、道头、义冢等。其资多出缙绅士商,工多出贫户,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