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Me博客)《小学数学教师》主办“辩课——让课堂活力常在”活动有感
(2011-11-07 10:01: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探索 |
雨花夏爱玉(转自Me博客雨花夏爱玉)http://xdshmily.meblog.cn/user1/170/index.shtml
金陵十月芳菲尽显
--《小学数学教师》主办“辩课——让课堂活力常在”活动有感
【活动简介】——金陵十月
2011年10月21上午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召开了由《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主办,石鼓路小学承办的“辩课——让课堂活力常在”教学研究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场第一场,石鼓路小学庄敏老师和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培新老师先后展示《认识平行》一课;第二场,现场教师交流讨论。
【场景再现】——芳菲尽显
一、执教老师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第一节课庄敏老师执教的《认识平行》充分展现学生风采的课。庄老师将课的前半段时间都放手让给学生,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听课教师都能热切感受到石鼓路小学学生的风采。
第二节课浙江省特级教师汪培新执教的《认识平行》,充分展现特级引导的魅力。课的前半段汪特从容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画一画、分一分、辨一辨中完成了对平行的认识,课堂气氛很宽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最吸引人的一个环节是他设计了借助一个长方体框架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组平行线段。学生讨论后从一开始回答12组到16组再到18组,现场学生之间积极讨论的气氛感染了全场的老师,也都融入到这一题的思考中来。他借助长方体框架的同时又用两根铁丝与这个长方体不同面且不同方向的棱重合引导学生判断这样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是两条直线平行的重要条件。在最后教学画法的时候,他利用画法中平移三角尺的过程,得出了两条直线平行和重合,重合和相交的转换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讨论老师热切交流各抒己见
如果说在庄老师的课堂中是学生抢话筒,那么在课后研讨就是老师们抢话筒,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当庄敏老师、汪培新特级老师先后谈了本课教学设想后,陈洪杰主编分别追问他们了:“怎样调整节奏拿回话筒?”“前面哪些环节紧一些后面可以从容一点?”两位老师刚回答完毕,就有我抢着提问:关于平行这一概念中“同一平面”教学的时机究竟应当是在课的开始,还是当学生知道平行后再来引起学生关注呢?庄敏老师回答了她得做法是依据学生课堂中呈现思维的状态来决定顺序。
接着仲广群特级老师提出了对教材编写的质疑,介绍了俄罗斯教材是先教学“垂直”再教学“平行”的。随后孙谦老师谈到了学生与老师共存、共进、共享,把老师和学生分别放在天平两端,孰重孰轻?以及课堂教学目标老师知道了有必要让学生也知道等话题。
大厂区扬子第二小学的刘老师觉得这样的概念教学可以引用肢体语言更能使得课堂教学高效,特别是他还“现身说法”,引得全场老师掌声。
小营小学的戴老师谈到了一旦教师做到“放开”课堂,便会感受到学生的发言就像呼吸一样顺畅的观点。同时也向庄敏老师提问这样的课堂老师觉得40分钟不够用怎么办?这样的“先学后教”之前的预习作业是否挤占了学生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庄老师稍做解答,来自仪征市的一位女教师不等抢到话筒直接就抢着说自己在教学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她激动的热情感染了现场的老师。
南通市一位自称来自下属市下属县下属镇的乡村教师就本场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提出了“以谁的学定教”的问题,用数据说话,借助自己摄录了两位老师完成初步认识平行都用了16分钟,庄老师课堂有一位孩子回答问题达到6次之多,让陈主编也提出了对“课堂小明星”现场的思考。
最后金老师的一句“教学是放手的艺术而不是收的艺术”“以前的课堂,给老师讲,老师们会教;现在的课上不给老师讲了,我们还会教吗?”激起老师们对教学的思考。
来自南京晓庄学院的刘娟娟老师也就今天呈现的概念课谈到了概念教学的四个方面:概念的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老师在学生有困难之时要“站出来”,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应当是运用而不是背诵定义。
整个活动用陈洪杰主编的话来说真的是——“绚烂的开始,诗意的结尾”
【会后所思】——善思盛开
这场活动主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身为一线老师并不陌生,这场活动的形式也是一线老师经常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可是这场活动呈现出了不一般的效果,留给小学数学老师们如同隽永诗句那样余韵缭绕的思考。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依靠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想象、对话、练习等手段获得。数学课堂固然需要引导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但是教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取得满意的学习结论,而在于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
评价教学效果不在 于老师教的好,而在于学生学得怎样,“以学论教”,把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首位才是最重要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本节课有效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怎样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即行为的参与程度,思维的参与程度,情感的参与程度;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即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思考的方法也会有差别的,教师应当适度留给学生可以展示真实想法的时空。
二、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放手来教。
数学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思想,接受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后,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当前的教学形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对于新知的处理教师包办的过多,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不到有效地舒展。“以学定教”理念下地数学课堂迫切地呼唤“放开来教”。
现阶段一些教师尝试了,会发现“把话筒拿给学生后,想说拿回来不容易”;一些教师没有尝试,也许是心中疑惑,也许是想观望学习;还有一些教师不愿尝试,一直以来自己都是课堂掌控人,放开给学生还不像“鸭子堂”?本来十几分钟能解决的事情现在花几十分钟也解决不完,这课堂还有什么效率可言?
诚然,任何一种新的举措必然有利有弊,世间本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首先接受这种理念,愿意迈出尝试的第一步,留给种子冲破土壤的时间,才能得以了解这种新举措。
在大胆放手实践中如果教师们能解决好这种教学形式随之而来的下面的问题,那么也许这个问题也就不将成为问题。
那就是“怎样放手”的问题。其一,应当什么时机放?是每个环节都放手还是某个知识点要放手?是在课的一开始放手?还是适当引导后再放手?其二,放到什么样的程度?全课都放手给学生学习还是放手讨论到某一个环节为止?放手学生各抒己见哪怕离题千里还是就这一点问题放手?其三,以什么形式来放手?是语言引导放手学生积极讨论还是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有放手就有收手,那随着而来也会产生什么时机收手?以什么形式收?收到什么程度?
三、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矛盾——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这样放手后的课堂,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可是必然带来另一个问题,课堂时间不够用,显得课堂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控。于是,学生的舒展与教师的掌控成为“以学定教”这种教学形式下突出的矛盾。
课堂教学肯定需要讲究教学效率,可是为了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那只有教师多掌控。这样一来,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又回归到以前的状态。可是如果一味追求展示学生自我,那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按照一个班级40人来算,平均算起来一个人1分钟都不够,还怎么进行其他如练习巩固这样的环节呢?
关于课堂的效率,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金春平老师说的好,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高效,更要关注课堂的“长效”。如果教师真正放手教学,一定会收获到庄敏老师谈到的在课堂中“孩子会迸发新的东西”。那是孩子们知识在生长的声音,如果用生命化课堂理念来说那就是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如果数学课堂片面追求高效,力求教学环节的“快”,那样教师仅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静态知识,那只是让学生谋求个体发展有了一些基础,并不能使学生发展可持续。关注知识习得过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种主动创造性的教学,它能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中获得一种对数学思考的能力,获得一种创造精神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怎么来解决呢?《小学数学教师》陈洪杰主编说的这句话特别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孔子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朱熹注“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什么是中?朱熹从方法论上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里的中是一种追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也就是教师放手的“度”。这个“度”究竟是多少?即便是数学课,也是无法用一个数据表述,并且这个度还应当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度”,同一个老师教学同一个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当有不同的“度”,这个正是需要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
聆听这场活动的数学教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的教学设计,也不仅仅是对于两节精彩的课例研讨,而是“三人行”,百花齐放,芳菲尽显,善思盛开!
这场活动举办后,得到教育的不仅仅有今天参加活动的数学老师还有千千万万教育一线的其他教师,这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小学数学教师,一起且行且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光荣.对数学本质的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