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信谢孝太失礼

(2010-03-14 12:02:25)
标签:

杂谈

短信谢孝太失礼

纪慎言

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话对不对,咱没有体会。因为咱这大半辈子就上高中时学过俄语,而且感觉也挺难,现在除了“撕吧撕吧”(谢谢)和“哈喇勺”(好)以外,其他的都就着粘粥喝了。可有一点我信,就是中国的文字太复杂,常常一个字就有好几个意思。譬如这个“礼”字。《现代汉语词典》上就有三个释义: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如礼节、敬礼;3礼物,如献礼、送礼。

还是说这个“礼”。如今的人们真是越来越讲而且比任何时候都爱讲“礼”了。首先说婚礼。对于当事者本人来说结婚是一生中的大事,重视和讲究本无可厚非。但是如今的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包括再婚)和孩子(包括儿子女儿)的甚至连孙子孙女辈的婚礼也一定要大家来帮助他庆贺一番才行。说起来这些都是所谓的“喜事”(谁喜谁知道),请大家凑凑份子喝喝喜酒,哈哈一乐也就过去了。可“老”了人(当然也叫“喜事”,民间就有‘红白喜事’一说),如今也兴起了广而告之。倒不是让大家去帮助他来哭丧,而是给大家一个表示礼节的机会。而无论是婚礼上的份子或者丧礼上的礼节,这就要求被告之者一定要有“礼”相送才行,当然也决不会让送礼的人为送什么礼而作难,你只要掏出口袋里足够多的人民币就都全了。

还得再说说这个“礼”。中国人还有一个比较讲究的“礼节”叫做“礼尚往来”。这倒不只是说你给我多少东西,我再还给你多少东西,而有时就纯粹是一种礼节。譬如“谢孝”。结婚之前有“请知”一说,那么结婚仪式之后就又有“谢知”一礼;丧礼之前有“报丧”一事,丧礼之后也就有“谢孝”一要。如今这些“礼”倒不是全都销声匿迹了,而许多是简而化之了。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如今有些人学会了澳洲动物鸵鸟的本事——钻头不顾腚了。开头告知的事儿往往都是非常重视和极其认真的,恐怕落下哪个人,发请贴(限红事)、打电话、捎信等等一切手段都可能用上。可也仅限于受礼之前。至于受礼之后,那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清点收获上,而把“谢孝”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之所以想起来写这篇东西,是因为我对此类现象很看不惯。尤其是对死了老人后只想着轰轰烈烈告诉一大片人知道,而丧事过后自己却忽视了谢孝的那些人,我非常鄙视他们。认为他们首先是对已故老人的不孝,其次是对世人的不仁不义。

最近我就遇到了这种事情,一个与我并没有多少交情的人让别人打电话告诉我他父亲死了。我想,这事不管怎么说咱不能不讲礼节,人家想着你也是对你的一分尊重,所以就按世情随了礼。可几天之后,这位在农村办完丧礼回来的伙计,却只给我发了十几个字的短信表示感谢,也就等于谢孝了!啊这是不是太失礼了?

如今的短信真是太万能了,什么都可以拿来使用。要说这谢孝都是要当面磕头的,所谓“孝子头遍地留”,正是说的死了老人的孩子见谁都要磕头的。现在可好,你连打个电话的程序都免了,就只群发个短信,就想一切都有了。这能叫懂礼吗?!

当然死老人的事情都是一次性的,但是,你这个活在世上的人在大家心里却为此“死”了,决不会幸免!这也类似于“礼尚往来”,但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因果报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豆面粘粥
后一篇:2010年03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