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独步红尘妮妮
北方的民间建筑
中国人总喜欢一个固定思维,每当说起南方建筑,就会想起,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每当想起北方建筑就会想起蓝砖红瓦,雕梁画栋。就像想起旧上海就会想起十里洋场,灯花酒绿一样。事实上,旧上海九成以上的人灯花酒绿和他无关,北方民间建筑也不是什么蓝砖红瓦,雕梁画栋。
解放前甚至一直到80年代初期,我们北方老百姓的房子都是窄小的,低矮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四合院,北屋为正房,也叫上房,冬暖夏凉,一般都是长辈居住。厨房设在上房前的配房内。厕所和街门相对。正对着大门口有一个照壁墙,或者有的干脆就是连门过道。条件好的照壁墙上画着画,很多人什么也不画就是一堵墙。
按照传统,正房大多三间、也有四间、五间的,六间的是相当于两户了。三间的房子叫两明一暗,外面的两间相通,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在这个房间,在窗户下面是一个通南到北的大炕,一家老少全睡在上面,在我的记忆中,我老家的炕上睡过七个人。炕前盘着一个大锅头,是和炕连着的,每到冬天,做一天饭,晚上躺在炕上,真的很暖和。所以现在说谁日子过的好时就说:“你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的真滋润”。灶前放个板凳坐个烧火的人也就到了门口了。正对着门口是一个八仙桌,两边各放着一把太师椅。一般情况下八仙桌后面还会放上一个大大的条几,上面供着全神。太师椅的左边再放一个大箱子,就又到了炕了。一般的家庭也就这些家当,什么碗橱一类的东西,一直到了80年代后期,一些家庭才安置上。小地桌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再加上几个矮矮的小板凳,就是大家吃饭的地方。来了客人,一般情况下会把地桌放到炕上,就又成了炕桌了。里间的房子大多是放粮食的地方,全家的麦子,小米等粮食都放在那里。我以前老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粮食放在这里,又占地方,还招老鼠,现在明白了,因为以前老百姓把粮食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当然要好好藏起来,好好守着了。四间的房子旁边另开一间,五间的是两明一暗再加上一明一暗。
房子的建筑材料以前多为土坯房,条件好的会外面包一层砖,我姥爷家是地主,盖了一座卧砖房,其实所谓的卧砖房就是在外面包一层砖,里面还是坯。一般情况下房子都是三路里,就是三根檩条,大约四米宽吧。后来由于63年水淹,66年地震,以前的土坯房都倒塌了,我见过的最老的房子就是那种队里组织盖的很低矮的砖房。到了8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四路里,五路里,六路里,七路里,双层屋等,又流行了前趋抱厦,两头沉等。
房子基本上都是平定房,以前的房子都很矮,我7.8岁时站在被子上就能够到房顶,那时候到了夏天都在房上睡觉,偶尔有孩子从上面掉下去,都是哭一会就好了,没听说谁家孩子因为从房上摔下来摔死了。平顶房是为了晾晒粮食方便,每到麦收或者秋收,房顶上晒满了粮食。
现在我们北方百姓每逢孩子结婚,必定要盖一座新房的,一般都会6、7米宽,地基一个比一个垫的高,房子也是一个比一个盖的高。现在有时会听到谁家的孩子从房上摔下来,摔得太厉害了,去省城住院了。大门口很高,很宽,一般都是连门过道,拖拉机进进出出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做为农用机械的车库。房屋的前面和照壁全部贴上瓷砖,后墙和房顶全部抹上水泥,远远一看像一个个碉堡。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北方的民间建筑都没有蓝砖红瓦,雕梁画栋过。
请给我投票!!!!谢谢了!!!
更多妮妮美文请点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