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处的张芃处长,做了题为“试题命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专题讲座。他主要讲了四个问题:1.测量、考试和评价的概念;2.考试的类型与质量指标;3.测验考试的设计;4.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听了此次讲座,我对小学语文试题命制有了以下三点思考:
  
(1)设计活泼新颖,体现趣味性
   
教师设计试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趣味性。因为有趣味性的考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主要包括卷面活泼,命题语言轻松,富有亲和力、鼓励性等;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题型丰富,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开放,让考试的过程也成为学习的过程。
  
(2)语言亲切生动,融入人文性
   
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做语文试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题目机械、呆板、没有趣味,让学生提不起劲来。新课改实施以后,试题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改病句”练习,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示语:“请你给下列句子动个小小的手术,使它恢复健康。”把一条条病句比喻成病人,把学生比喻成小医生。做题目的过程成了一次献爱心的过程。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自觉完成任务。
   (3)立足教学常态,突出过程性
   
考试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质量,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打造“有效课堂”。这里的“课堂”,特指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堂堂“家常课”;这里的“有效”,特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在一堂堂“家常课”上下真工夫、谋真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命题上仍有许多认识和落实不到位之处。命题研究,乃至考试研究,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