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外滩画报》编辑部
我们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
2014年中国电影的全年电影票房已接近300亿大关(296.39亿),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到54.51%,成为世界范围内少有的能够在本土市场上对抗好莱坞的国家;一系列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崛起,有效实现了对好莱坞大片的逆袭……
但另一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观察者,中国的影评人却生活在略显尴尬的境地。
清晰记得两年前,法国著名影评人、《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应邀出席在上海举办的“做一个独立的影评人”论坛,当他向台下观众询问“中国有没有独立影评人”时,换来的是一片鸦雀无声。
是的,独立影评人。
在中国,我们需要强调“独立”二字。因为经济不独立,就没有独立影评人。
所谓独立影评人,他们或是做着与电影完全不相干的本职工作,或是以自由撰稿为生,写影评于他们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纯属个人行为,与利益链无关。由此而来的个人收益,就是发表影评所得的媒体稿酬。
其实这正是国外影评人的正常生存状态。
在欧美国家,类似“影评人协会”这样的团体多如牛毛。各种影评人协会会依据自己的口味对当年影片进行评选,而这些“影评人奖”,又往往会成为一些重量级电影节的参考标准——比如广为人知的奥斯卡: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每年投票产生的“影评人选择奖”,已成为奥斯卡金像奖的风向标之一。
这些好莱坞影评人,可以随意发表观点,有时候甚至能主导一部电影的命运。被称为“美国第一影评人”的罗杰·伊伯特,就通过“竖大拇指”的方式来表达对一部电影的好感,这根大拇指通常也决定了该片的票房或DVD销量。
他笔下的影评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坚守客观性和专业性,其写作风格也成为整个影评行业的职业标杆。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感叹“罗杰就是电影”。
在美国,影评文化被赋予了专业、公平、公正的职业精神,影评人并非电影公司的宣传工具。影评人的“独立”由此得以体现:他们受雇于媒体,而非片方,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给予影片艺术质量一个准确的反馈,从而达到人格、财务和思想上的独立。
影评人本身过硬的电影理论修养、专业素质以及客观中立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电影素养。比如不到20年历史的“影评人选择奖”,目前已成为沟通电影人、媒体和公众的重要奖项。
而这一切,对中国影评人而言似乎有些遥远。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电影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本身就具有技术上的落后和理论上的先天不足。目前活跃在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影评人,大多是1970年代出生的电影发烧友,它们从书写对电影的观后感开始,逐渐发展为成熟的电影评论群体。他们的电影史知识和电影鉴赏力,来自于作为电影发烧友巨大的观片量,并依靠丰富的观影经验来获取对影像评论的话语权。
因此这个群体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具备行业性,更无从提及影响中国电影。不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中国影评人都没能成为影响导演制作方向的旗帜或者是中国电影节奖项的风向标。
但先天不足或许仅是冰山一角。
独立影评人的缺失,或许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块短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影评人对观影者的影响力越大,就能产生越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片商看重了网络营销的影响力,他们将目光锁定在知名影评人身上。
枪稿、红包稿、人情稿等应运而生。不少影评人由此成为片商宣传电影的网络推手,不遗余力地推荐各类质量不佳的商业大片,影评人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自然无从谈起。
所以就有了那句笑谈:“有个影评人叫‘交口’,他看什么片子都称赞。”
由于收入来源不稳定、写影评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基本开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评人大多沦为电影片商和发行方共同主导的对象,甚至已成为影片宣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不用说,目前中国影评人缺乏国外同行所拥有的媒体平台和相应稿酬,使得一些影评人只能成为影片的附庸。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也缺乏一个真正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影评人专业媒体或组织,可以担当起行业的旗帜或标杆,对影迷或是影评人起到引导作用。
在美国,如《好莱坞报道》《电影评论》《综艺》等权威电影杂志,几乎是业内人士和影迷人手一册的“行业圣经”,其传阅度、权威性和时效性都远非中国的一般电影杂志可比。
影评人需要依靠一定的专业媒体作为阵地,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这也是我们寻回中国独立影评人,寻回中国良性电影产业的第一步——筹备成立一个依托于《外滩画报》的“外滩独立影评人联盟”。
这一联盟将由国内顶尖影片人构成主体。毛尖、孙孟晋、汤惟杰、石川、卫西谛、吴觉人、肥内、btr、magasa、木卫二、妖灵妖、藤井树等目前已经进驻,未来还将有大批影评人与我们签约。
他们可以在《外滩画报》各大平台上畅所欲言,就全球佳片激扬文字,并获得富有竞争力的稿酬;其中的年度精彩影评作品将会结集出版,同时制作成电子书,进入本刊的电子商店与各大阅读类新媒体平台。
我们还将在明年启动第一届“外滩影评人选择奖”,由签约影评人评选年度电影佳作,力争在三年内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与权威性的专业电影奖项。
与此同时,我们将举办每月一期的“外滩影评人讲坛”,与电影O2O平台合作,组织读者点映会,增加签约影评人的线下曝光度,为他们提供与读者之间更加多元立体的展示、互动与交流平台。
最后,我们将在每年年末举办“外滩年度十大影评人”评选,邀请读者、影迷、导演、制片人、媒体等进行投票,并在年度晚宴上公布结果,力争使之成为继“中国设计酒店”、“大师殿堂”、“美丽天使”、“锋行者”之后《外滩画报》的又一个王牌线下活动。
这就是我们对于“外滩独立影评人联盟”的完整构想。这一切行动的背后,是我们对于电影始终保持的尊重和敬畏。
让-米歇尔·付东说:“影评人就是将他对电影的感情,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笃信,影评人没有义务代表任何人——片方、创作者、票房、观众口味。他们只代表自己,代表一群对电影有爱、也有判断力的人的观点。但同时,他们又可以帮助很多人,与电影建立起亲密关系。
愿“交口”不再,盼“独立”重生。
目前已经签约进驻“外滩独立影评人联盟”的影评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毛尖
孙孟晋
李洋
汤惟杰
石川
卫西谛
吴觉人
妖灵妖
肥内
Btr
Magasa
木卫二
朱旭斌
吴李冰
蔡剑平
董铭
董舒
王培雷
王强东
藤井树
桃桃林林小淘淘
王华震
叶航
周建蔚
云中
开寅
欢迎更多独立影评人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