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1月3日到11月6日,有250名参展商到巴黎展示他们精湛的技术和法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个体艺术家、公共艺术机构、企业和建筑师。法国文化部领导亲临现场宣布了2011年的年度艺术大师——这些艺术大师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慷慨的传承方式(他们要用3年时间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一名学生)而备受称赞。从1994年11月至今,已有106位手工艺人被命名为年度艺术大师。
本届博览会上,《费加罗周刊》挑选了几位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家,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卡洛琳和让.吕克.布朗夫妇:银具餐具专家
放下调色刀,转而拿起餐桌上的刀叉,这条转行之路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是对于让.吕克.布朗(Jean-Luc
Blanc)来说,是1992年的房地产危机决定了这次转型。
让.吕克.布朗在里昂的分公司在那一年倒闭了,这位房地产经销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目标是——“我想做自己的主人”。当时的他正在不锈钢生产业、赛车刹车装置制造业、塑料工业之间犹豫。突然一个机会展现在他面前,那就是收购一个位于里昂帕尔迪奥区的一个金银制作工坊,他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机会,随后他的妻子卡洛琳(Caroline)也前来协助他。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而且制作这些工艺品的工作是如此繁重,必须要有个人来帮他一把。
6个月之后,这份业余工作慢慢变成了需要加班才能完成的工作。夫妇两人刚开始虽然手艺有些粗糙,但是他们已经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这些精美的刀叉了。叉子在他们眼中闪着格外明亮的光辉,这种餐具是在威尼斯发明的,随后,通过“联姻”,卡特琳娜.德.美蒂奇把它引入到了法国。“我们的工人们把所有的技艺都教给了我们。”卡洛琳总喜欢这样说,她用了15年的时间,成了这个行业的百事通,从设计产品,到打磨、为产品去油污,再到清洗、打磨内壁凹凸不平的茶壶,她无所不能。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她的全能技术是非常受欢迎的,“如果一个中东的客人订了1500套餐具,要求月底交货的话,那可一定得鼓足干劲抓紧行动。”她这样说道。尽管如此,比起这些大批量订制的产品,她更喜欢做一些独一无二的器皿。
在工作坊的玻璃橱窗里,卡洛琳为我们展示了她最新的秘密武器。在橱窗的一角,两个18世纪的烛台正等人问津,第一个完好无损,有点像蓬巴杜式的高高束起的发型,另一个的造型则有点像卡西莫多。他们需要修复的东西太多了,一对修补得不太好的盐盅,一个被唱诗班的孩子弄坏的圣杯,还有弗雷瑞斯教堂的瓮罐。这些受损的文物先由公司的银匠贝尔玛尔进行鉴定,然后再交给费拉先生——他是打磨方面的专家,最后再由雷伊先生为它们镀金或者镀银。
用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金属闪闪发光呢?一些传统的油膏,从祖母那里拿来的亚麻布,当然还有日复一日辛勤的工作。在这些杂乱的东西中有时真的会发现稀世之宝,比如这个需要重新修复的古蒂及(Goudji)圣杯,还有些东西的价值尚不确定,比如那个银质的美国烛台,需要找到和它配对的另一个才能价值斐然,再比如一个保时捷的光学透镜,周围包的银还需要经过打磨。
皮埃尔.雷纳特:卓越的细木工匠
四条扁平的黑色缎带喷薄而出,有如成束的甘草从地面迸发出来,它们先是离散,而后聚拢,共同围成了一个椅背,而后它们又急转直下,构成了椅子的象牙色坐垫部分。
这个名为“创世纪”的座椅就是皮埃尔.雷纳特(Pierre
Renart)在巴黎的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如此优雅,又透着某种神秘,以至于我们无法在脑海中再现整个制作过程。他是如何让碳纤维、树脂和可丽耐人造大理石舞起这动人的弗拉明戈舞的呢?答案就隐藏在他的位于蒙特勒伊的工作室里。在这里,这位年轻的细木工匠把生活奉献给了他的梦想,在这里,他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固执男孩的成长经历。
从皮埃尔.雷纳特的第一个作品——6岁时用父亲(一位著名的手工艺人,同时也是一名生态蔬菜的种植者)的锤头和钉子制作的一个玩具箱起,到他的最新作品《高挑》——一把从诺曼底大桥的桥墩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木椅,他一直与传统的方式背道而行。他的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今成为了他谋生的手段:在布尔高中结束了3年的学习生活之后,他通过了理科高考,这一点给他的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他开始学习木工技术,拿到了艺术职业文凭。一旦他的手停了下来,他的思维就开始天马行空地开始想象了。
读书的时候,皮埃尔.雷纳特是他们同届学生中的翘楚。毕业之后,他自己开始制作一些创作工具,像是刀片和刮刀。这些工具可以与他想要的线条完美地切合,同时能很好得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在《创世纪——经典》系列中,他小心又精妙地使用了国外的木材,在展览会上展出的“造型艺术椅子”就是其中一例,“它将传统推向了顶峰,”艺术家这样说道。而在《创世纪——现代》系列中,他又将碳元素融入到了材料当中,从造型上看,成功地把美学与人体构成学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有时候,大胆的设计并不受大家的认可。皮埃尔.雷纳特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趣,有一次,他设计了一个用金属和树脂做的躺椅。他当时十分确信,这个造型优美,尺寸比例夸张的金属焊接椅可以大获成功,但是正相反,它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屈辱的回忆。我们可以既充满现代感,又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皮埃尔.雷纳特从没有放弃过追求完美。他理想中的最美的设计是:一款带有双曲线抛物线弧度的家具。具体来说,调整一条直线的位置,让它和另两条不共面的直线相交,共同组成一个平面。我们希望,他的设计可以获得成功。
斯蒂芬.皮雷兹.斯皮罗:大理石的光彩
如果说年轻时做的各种工作决定了以后的工作性质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斯蒂芬.皮雷兹.斯皮罗(Stéphane
Perez-Spiro)就是为成为瓷砖设计师而生的。
以前跟着妈妈当农夫和管道工,后来师从著名的小提琴大师马友友,然后在格鲁斯和希尔维亚.蒙福特身边学习哑剧,而后是多洛太身边的电视人,接着他为脊椎病人拍摄射线,还当过服务员、电影剪辑师。眼前的这个人就是用如此小块小块地堆积着他的未来,所以,当有一天,他捡起小瓷砖,担当起瓷砖设计师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这些小小的马赛克色彩艳丽,并排放在一起,让墙壁和天花板都有了舞动的灵气。
18年前,这个喜欢云游四方的人在里昂克洛瓦鲁斯区的一条小街放下他的旅行箱,安定了下来。在那里,他用皮刀和锤头,把令他感动的瞬间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觉得这是静止的,但是,事实上,这是流动的音乐,是一曲从爵士到华尔兹的动人音符。”然后跟随他的脚步,进入这个工作室,会发现一个巨大的迦太基女人的瓷砖画,画中的高卢—罗曼女人是圣.泰莱斯的忠实崇拜者,画中的这个女人也像她的偶像一样,自公元3世纪以来,一直向周围的世界抛撒玫瑰,仿佛雨一样的玫瑰花瓣从天而降。这是一个复制品,原画比这个更大,现在位于突尼斯的巴度博物馆。而现在陈列在工作室的这幅是它的姊妹篇,是整个工作坊的骄傲,它正等着有人慧眼识珠把它买走,放在自家的客厅、浴室或者花园里。
如今斯蒂芬.皮雷兹.斯皮罗已经不再从事高卢—罗曼、希腊和拜占庭画作的复制工作了(他喜欢根据自己的想法或者客人的意见给图画做增添或者修改),他已经可以自己调配800多种大理石色调了。他同样喜欢把材料混合起来使用,比如金属,珐琅彩,玻璃,陶土,甚至是河边的鹅卵石——海边的鹅卵石含盐太多,不能永久地固定在水泥上。
他从事的修复、翻新和创作工作相辅相成,互相借鉴,吸取灵感。这是一个充满说服力、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因为在这个马赛克的王国里,一切皆有可能:凹凸起伏,裁剪切割,甚至制作透明的画作也是可能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因为尽管在这个行业经验很重要,但是持久地创作更为可贵。
“我喜欢自己发明一些创作手法,然后为我的作品所用。”艺术家如是说,在这次博览会上,他展出了自己创作的浴室全套瓷砖设计。从事这一行,他完全靠的是自学成才,虽然他在这方面信心十足,但是自学完全是迫不得已:与彩绘橱窗不同的是,在瓷砖设计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任何文凭或证书。因此,他的六个徒弟只能在他的工作室中学习创作,尽管师傅不会发给他们任何文凭,但是他们在这里学会的将是技术、精湛的手艺、大胆的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对冒险和传奇经历的热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