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驱车五百里,“截击”麦凯恩

(2008-11-04 15:15:44)
标签:

gps

参议员

车速

usa

麦凯恩

美国

杂谈

分类: 新闻

驱车五百里,“截击”麦凯恩

 

驱车五百里,“截击”麦凯恩

 

10月26 日,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到赞恩斯维尔,记者驱车240 公里,赶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竞选集会。这是一场全白人的聚会,麦凯恩下台来和观众握手时,还把手伸向了记者,全场唯一的亚洲人。俄州历来是两大党全力拼抢的第三大战场州,更重要的是,在此前的连续11届总统大选中,得俄州者最终“得天下”。这一次,希望逆势取胜的麦凯恩,同样把最后的希望寄予俄州。

 

 

文/ 图 洪立(发自波士顿)

 

 


出一道地理知识题:赞恩斯维尔(Zanesville)在哪里?


您不知道?这很正常。大部分美国人都没听说过这个5 万多人口的俄亥俄州东南小城。即使在俄州,听到这个地名一脸茫然的人也占了多数。不过,约翰.麦凯恩绝对不会嫌赞恩维斯尔小,因为正是像它这样的美国腹地中小城镇,维系着这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逆势取胜的最后希望。


俄亥俄州历来是两大党全力拼抢的第三大战场州。它的20 张选举人票只比东邻宾夕法尼亚少一张,但与奥巴马已经领先10 来个百分点的宾州相比,在这里双方的民调得分更为接近。


最重要的是,在此前的连续11 届总统大选中,得俄州者最终“得天下”。自1854 年建党至今,从来没有一个当选的共和党总统在俄州吃了败仗。俄州之战也是2004 年布什击败约翰.克里的决定性一役。


10 月26 日星期日下午,麦凯恩在赞恩斯维尔举行了一场竞选集会,鼓动支持者,争取犹豫不决的选民。

 

 

驱车一路狂奔,单刀赴会“老麦”

 

 


如果说上次在佛罗里达赶上奥巴马的竞选集会,属于“正好撞在枪口上”的“遭遇战”—21 日凌晨记者的航班抵达迈阿密,集会很凑巧地在当天下午举行,而且地点就在市区;那么,这次在俄州赴会麦凯恩可以算是“拦截战”。


按原定行程,记者上午10 点半才到达俄州北部城市克利夫兰,而麦凯恩集会下午两点半就开始入场,举办地距克利夫兰约有240 公里之遥。由于是小地方,到那里的航班和长途车都没有时间合适的。记者只剩两种选择:一是坐出租车,二是自己租车。


在美国,坐出租车成本相当高昂。从克利夫兰到赞恩斯维尔来回两趟,车资可能比中美往返航班还贵。相比之下,自己租车就便宜多了。


在美国机场的出发和到达处,租车公司的免费巴士总是川流不息,它们负责将顾客接送往各公司在机场附近的提车和还车点。这真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人们即使离开家,还是离不开汽车。


主意既定,记者提前两天在网上订车:选中了每天22.49 美元的“网上最低价”,车型为小型车(福特福克斯或同档次),26 日11 时在克利夫兰市区提车,两天后在机场还车;顺带又买了租车网站推销的保险(比租车公司的柜台价便宜一半)。


10 月26 日上午10 点半,“灰狗”长途大巴准时抵达位于克利夫兰市区的终点站。记者在问路时才得知:租车公司Hertz 的市区分店星期天不开门!只得找到附近的机场快车站亭,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快车的踪影。情急之下拦了辆的士,和黑人司机师傅还价到15 美元(正常跳表加小费要30 块左右),径直奔向机场—当天唯一开门的租车点。


大步迈进租车公司大楼,一眼看到Hertz 柜台。还好人不多,很快就轮到记者。报出预订确认号,交了信用卡和驾照(中文版驾照加自译的英文版纸片),要了车载GPS 和“按加油站价付油钱”选项,以省却还车前必须加满油的麻烦。


工作人员说,有三种车型可选。“就要最省油的吧,”记者说。最后拿到的是一辆比预定车型高出几个档次的丰田佳美2008 款,不由得心头一喜。按位置编号,在停车场上记者找到这辆蓝灰色的密苏里州牌照汽车。拉开车门,钥匙已经插在锁孔上。调好座椅和后视镜,系好安全带,在仪表板的GPS 上输入目的地地址,心里暗暗对这只名为“NeverLost”(永不迷路)的卫星导航仪说:今天就全靠你了,千万让我准时赶到集会地点啊。


挂入行车挡,踩下油门,车子上路了。此时是11 点45 分,距集会开始还有2小时45 分钟。事先在Google 地图上查过,到赞恩斯维尔的车程为两个半小时。时间不多了,赶路要紧,午饭就顾不上了。


幸运的是,虽然那几天美国东北部到处阴雨,这一路上却尽是晴天。时值周日,路上车子也不多。习惯了车载GPS 的语音指引之后,记者渐渐加快车速。转了几个弯,终于开上当天最长的一段路—I-77(77 号州际)高速,开始向南一路“狂奔”。


来美国后听亲戚说,在美国开车,车速比限速高5 到10 英里一般不会被抓。州际公路的限速是65 英里(105公里),记者就将车速保持在70 英里左右,最高偶尔到80 英里(约130 公里/ 时)出头。不过一发觉超速太多,记者就马上松开油门,让车速降下来。


在美国公路上开车,感觉和美国民众又贴近了一些。路上的车辆都很规矩,没有乱超车、乱变道或霸占超车道的。美国公路很少收费,记者此行来回共走了近500 公里路,而且大多是高速,只碰到一个收费站,过路费低到让人不敢相信:0.5 美元。


路两旁看不到农田,只有连绵不断的树林。深秋时节的美国北方,红、褐、黄、绿等颜色的树丛在阳光下斑澜鲜艳,煞是好看。但记者无心欣赏两旁美景,也无暇去悲悯一路上看到的五六只不幸伏尸车道上的野生动物(小的像兔子,大的像鹿),全神贯注地向前疾驰,不时瞥一眼时钟和剩余里程。由于怕漏听GPS 的语音提示,记者连收音机都没敢开。


沿I-77高速朝着正南走了百十公里,于是车子向右转弯,走上了I-70 州际高速。下午2 时将至,一块绿色的路标让记者精神一振:距赞恩斯维尔16 英里。这是一路上第一块标有此行目的地的路牌,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赞恩斯维尔,我来了。

 

 

一场全白人的竞选集会

 

 

根据GPS 的提示,记者将车开进集会地点赞恩斯维尔高中,里面的停车场和路边车位已经停满。在警察和特工的引导下,记者将车子停在旁边罗斯福中学的停车场。


下车后跟随其他人走上一个小山坡,只见从体育馆门前排出一条上百米的观众长龙。不过这是只有一两人宽的纵队,与上次奥巴马集会的成片人群逊色不少。当然,小城在人口规模上和迈阿密也没法比。


入口处设有三个安检通道,媒体要从大楼另一侧进入。出示证件后,记者领到一个标有“本地媒体”(相对于“随行媒体”)的胸牌。这回不用过安检机,但仍须经过狗嗅包袋、器材,以及特工用金属探测棒扫身两道关。两点半不到,记者已经进到会场内。

驱车五百里,“截击”麦凯恩

 

一生特立独行的老将麦凯恩,这次会折在一个小他25 岁的后生手下吗

 


与奥巴马的3 万人迈阿密公园大聚会相比,这场集会有几点明显不同:首先是在室内体育馆举行,有利于烘托气氛。后来看报道说,当天来了4000 多人,但在现场的感觉却是人气很旺。其次是强调爱国基调。除墙上张贴麦凯恩的竞选口号“国家第一”、挂着两面巨幅国旗,以及观众不时高喊“USA!USA!”之外,在活动前和间隙,几只巨型音箱反复播放几首爱国歌曲,如《上帝保佑美国》、电影《壮志凌云》中的《Danger Zone》(危险地带)、《洛基III》中的《Eye of theTiger》(老虎的眼睛)等等。好在这些歌没什么说教内容,而且大多都是排行榜的冠军歌曲,听多也不会让人生厌。


最有趣的一个特点:这是一场全白人的集会。观众中既看不到非洲裔,也看不到亚裔和拉美裔;满场都是金发和褐发。正在惊奇之际,身边竟然出现一个黑人!上前握手一问,原来这位年轻人是英国BBC 电台的节目制作人,正在录制一个美国大选专题节目。


下午4 点钟左右,节目开始了。赞恩斯维尔高中铜管乐队先在一侧观众席上奏乐,接着是一个女音乐教师登上搭在球场内的舞台高唱国歌。随后是一位戴黑色牛仔帽的当地共和党要人上台演讲。


这位硬汉模样的男子说,自己和麦凯恩一样,也曾为国奔赴沙场,打过越战; “而奥巴马和拜登都没有服役过一天!”观众一听到麦凯恩的名字就叫好,一说到奥巴马则发出嘘声。有人还站起来高喊:“Nobama !”(不要奥巴马)发言者最后说:“今天来了不少媒体。我希望他们明天登的大标题是:约翰.麦凯恩震撼(rocks)赞恩斯维尔!”全场大声喝彩。


接下来由一群身穿国旗图案体操服的中小学女生上台表演踢踏舞。在《扬基.杜德尔》等乐曲的伴奏下,她们跳得十分精彩。但总的说来,今天的节目安排得不多,舞台大部分时间都空着。组织者继续放音乐、带头喊口号,比如有一个女生大声发问:“你要投谁的票?”“约翰.麦凯恩!”观众齐声高呼。


趁此间隙,记者和附近观众闲聊。一对手持“麦凯恩.佩林”标语牌的中年夫妇说,他们其实还没作出投票决定;丈夫是个共和党人,今天来见见麦凯恩,听他会说些什么,希望能据此很快作出决定。

 

 


麦凯恩向记者伸过手来??

 

 

等到5 点半左右,灯光暗了下来。全场目光投向舞台右侧的通道,不时有人群大喊:“We want John!”(我们要约翰)


又过了一会儿,三位主角进场了:约翰.麦凯恩夫妇,外加专程来助阵的南卡罗莱纳州国会参议员林基.格雷厄姆;只缺了麦凯恩的竞选搭档莎拉.佩林一个。奇怪的是,居然没人为他们作介绍。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三人自己走到台上。


麦凯恩夫人辛迪第一个发言。这位金发美女兼富婆身材非常苗条,虽然已经54 岁,看上去却像只有30 来岁。今天辛迪束着马尾辫,身穿很普通的黑色紧身衣和牛仔裤。性格内向的她说话不张扬,时间也不长。当她提到“我们家和佩林家总共有3 个年轻人在为国家服役”时,观众大声叫好、吹口哨。


接下来致词的格雷厄姆盛赞麦凯恩“已经经受过考验”,与说得多做得少的奥巴马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他“总是将国家放在第一。他愿意为国献身;但更重要的是,他愿意领导国家”。最后,他向观众引见“下一任美国总统”约翰.麦凯恩。


因为体育馆内有些热,麦凯恩今天只穿了一件细格子白衬衫。他上前捋起袖子,向观众保证,他会把5 年半战俘岁月中坚挺下来的忠贞和坚毅带进白宫,“我不怕战斗,我已经作好了准备。”他指责对手只想控制国家的财富,而不是去创造财富;“我将为所有美国人创造财富和机会??我将为中产阶级创造1600万个就业机会”。他承认国家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不畏惧为国而战,我身上还有伤疤来证明这一点”。


麦凯恩许诺要削减税收,使政府“像你们每个人一样,过着有预算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把百十亿美元花在那些不太喜欢我们的国家身上”。


在丈夫发言时,辛迪微笑着环视观众。大概由于记者是全场唯一的亚洲人面孔,加之位于舞台右侧的媒体平台位置较高,她有几次将目光投向记者方向。


尽管目前在对手的步步紧逼下,许多“红州”选情告急,民调得分也落后10 个百分点左右,但麦凯恩丝毫不显得灰心丧气。结束时他鼓动大家:“站起来!大家起立战斗吧!”观众群情激昂。


下午的活动一开始,记者就发现一个大问题:由于活动在室内举行,灯光亮度不够,而记者相机的机顶闪光灯有效距离只有3 米左右,因此台上人物基本上都拍糊了。


麦凯恩演讲接近尾声,记者在媒体平台上极力朝前站,想拍一两张能用的照片。“你是不是想下来?”下面一位女观众问,同时把她放在平台上的衣物拿开。记者顺势点点头,悄悄跳了下去—反正内场也有一些随行摄影师在拍照,然后慢慢穿行到距舞台只有三四米的最近处,不停地按动快门。


麦凯恩夫妇下来和观众握手致意,正好先到记者这一边。等他走近时,记者高举相机,单手连续拍摄。麦凯恩以为记者是想和他握手,也把手伸了过来。发现记者手上拿着相机后,他迅速改和旁边的观众握手。


活动结束了,人们有秩序地排队退场。此时外面天色开始变暗,还下起了小雨。工作人员在媒体通道旁准备了不少吃喝的东西,正好让记者充饥解渴。吃喝完毕,记者又连夜冒雨驱车,赶回到克利夫兰。


正如参议员格雷厄姆在这次集会上指出的一样,对麦凯恩来说,10 月2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41 年前的今天,他在北越上空驾机执行任务时被击落,开始了九死一生的战俘经历。饱受磨难的他不仅熬到回国归队,日后又在政坛上获得成功,成为一名特立独行的国会参议员。


尽管麦凯恩多次被宣判“政治死刑”,最后却总能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今年的共和党初选就是一例。然而,这一次,前方有奥巴马这样一个拥有空前的魅力和财力、选战花销比自己高出好几倍的超强对手拦路;后面又有布什不佳政绩和金融危机的拖累拆台,麦凯恩重演逢凶化吉拿手好戏的机会恐怕正在变得越来越渺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