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勒:一半天才,一半空想家

(2008-07-03 14:38:09)
标签:

建筑

富勒

空想家

网格

辛克莱尔

明斯特

文化

分类: 文化

富勒:一半天才,一半空想家富勒:一半天才,一半空想家

 富勒:一半天才,一半空想家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正在举行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从宇宙开始”的展览,展览用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回顾了富勒的一生。美术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重新评估巴克明斯特·富勒这个“科学怪人”一生的成就,以及他对当今设计界的启示。


文/艾丽斯·罗斯霍嗯(Alice Rawsthorn,《国际先驱导报》设计专栏作者)  翻译/Peko

文/丁晓蕾


  1954年,R.巴克明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这样向美国专利局描述自己最伟大的发明——“网格球顶”:“我发明的内容是一个包围空间的结构。评判建筑结构优劣的一个好办法,是遮盖一平方英尺地面所需要的结构的重量。在常规的墙顶设计中,这数字往往是2500 公斤/平方米。我已经发现如何以大约4公斤/平方米来完成这一设计。我用一块塑料皮就能造成这样一个结构。”

 

  如果你不知道“网格球顶”是什么东西,请回想首都北京刚刚建成的国家大剧院——巨大的半圆形穹顶,却不需要柱、梁、拱顶等支撑物——它使用的就是富勒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一种建筑形态,尽管现在这种结构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大型集会场所等各种建筑上,但对当时的建筑界来说,这是个革命性的大发现。

 

  “网格球顶”也是富勒“设计科学”理念的完美体现:以最少的精力和材料消耗来创造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突破学科间的界限,就“网格球顶”来说,富勒看到了传统几何学中的多面体、球体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并将之具体化。

 

  为了说明“网格球顶”的优点,富勒这样举例:“16架大型直升机能在3个月时间内,把一个1.6公里高、3公里宽的球顶建筑的各个组件吊装到位。代价是2亿美元。这种球顶能防止雨雪落到被遮盖的面积上,并能控制日光、温度和空气质量。”在当时,这样的一块空间可以覆盖纽约的50个街区和整个曼哈顿的摩天楼群。

 

  富勒全名R.巴克明斯特·富勒,美国人,生于1895年,逝于1983年。人们喜欢用“传奇”来形容这位身高不足1.6米的人的一生。除了建筑,他还写诗、绘制地图、研究宇宙,提出了跨国经济整合与世界性合作趋势等极具前瞻性的理论与各种发明,拥有48个荣誉博士学位证书和26项专利与发明。 

 

  “重塑世界是他人生的简单目标。”1946年的《财富》杂志在对富勒的一篇专访中说。终其一生,富勒并没能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却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20年后,也就是1966年,《纽约客》记者在采访富勒后,不得不为定义他的职业而犯难,因为如果根据富勒涉及的领域和取得的成果,他将是“工程师、发明家、数学家、建筑师、地理绘图师、哲学家、诗人、宇宙学家和综合领域设计师”。最后,这位记者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富勒的职业:“有预见性的跨领域设计科学家”和“地球号飞船的航天员”。

 

  在肯定富勒成就的同时,今天的人们也不禁对这位以““爱发表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著称的“空想家”心生疑窦:富勒可以成为21世纪的设计英雄吗?他的理论在今天是否还行得通?他对人们的意义是否大于以前对他的定论?

 

  “从很多角度看,富勒跨领域、带有预见性的设计科学,都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而与今日的设计理念有着更密切的关联。”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正在举行的“巴克明斯特·富勒:从宇宙开始”展览策展人K.迈克·海斯(K. Michael Hays)说,“富勒认为,世界是一个时刻在交换着信息和能量的复杂集合。这就是为什么他与现在的科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仍然息息相关。”

 

  首先,富勒的所作所为符合近来越来越流行的“人道主义设计”的理念。拿他的“网格球顶”来说,这种球顶造价低、建模迅速,直到今天仍被广泛应用,而且不仅用于造价高昂的公共设施。印度的一家公司为非洲的农民制造了几百个圆形帐篷,用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卡特琳娜飓风过后,灾民也都住在根据富勒的设计原理建造的临时帐篷里——是的,它们既坚固又容易搭建。

 

  “他当然影响巨大”,人道建筑协会的创办人卡梅隆·辛克莱尔(Cameron Sinclair)曾协助建造卡特里娜临时帐篷,她说,“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我才认为我们有能力、手段和技术来为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提供一个安全、低价、美观的住处。”

 

  其次,富勒被认为是“可持续设计”的先锋。“今天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所在,对他们来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环保材料的应用、制造方法和分销渠道都是他们无可回避的话题。”海斯说,“但富勒早在1928年就已经提出这些概念了。”

 

  此外,富勒还认为,设计师是改变世界的动力来源,是他们,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一观点也在今天引起广泛共鸣,MoMA美术馆最近的展览“设计与弹性思维”(Design and the Elastic Mind)正在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展览中的多个展品,比如本·弗莱(Ben Fry)和卡西·里耶斯(Casey Reas)的基于电子科技的数码艺术作品,都回应了富勒关于“世界就是各种相互关联的系统的集合体,而设计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观点。

 

  同时,富勒的美学观点对艺术家也一样适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关系美学运动”,掀起了跨领域艺术创作的风潮。关系美学关注艺术品的社会意义,艺术家奥拉福尔·埃利亚森(Olafur Eliasson)和罗瑞斯·格雷奥德(Loris Gréaud)都曾把富勒关于科学和设计的理论当作灵感来源,融入创作中。

 

  21世纪的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进行设计和艺术的创作时,人们都越来越注重协作,更开放且不急于给出答案,更不确定。20世纪的富勒在今天不再显得疯狂和不可理喻,反而变得意味深长。他总是注重概念、理念,而不急着把它们变成实际的产品;他从不惧怕失败,而是把失败看作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辛克莱尔所说:“富勒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利他主义的空想家,我想不出不崇拜他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