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韩国导演李沧东

(2008-02-13 17:28:35)
标签:

娱乐

分类: 新闻

42-18497582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对话韩国导演李沧东

                   “做文化部长,没有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宽”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53 岁的韩国导演李沧东迄今为止一共拍摄了4 部电影。他作家出生,43 岁才开始拍片,当过教师,还曾任过韩国文化部长。现在,他却以电影闻名海外。2007 年,他执导的《密阳》中的女主角全度妍获戛纳影后。近日,李沧东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开讲,他透露自己最喜欢的导演是侯孝贤,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

文/ 北太西

  1994 年,李沧东第一次来北京时,匆匆路过北京电影学院,那时,这所知名电影学校里的人们谈论的是安东尼奥尼、伯格曼、戈达尔,甚至张艺谋和陈凯歌,很少有人听说过“李沧东”这三个字。如今,他说起那一次来北京的理由,有点令人不可置信:那次打算在不远的学院路上开一家饭馆,他喜欢透过饭馆这个芸芸众生不断来去的窗口去观察生活、体验人生。那时,李沧东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韩国老师,一位只在本土知名的作家。

  2007 年冬天,李沧东再次来到北京。作为中韩建交十五周年暨中韩交流年活动的重要嘉宾之一,有韩国驻华文化院院长等显赫人士的陪同;他的影展一再举办;他走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大讲堂侃侃而谈,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电影人都热切地跟他见面,为他献上了鲜花和掌声。这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声名遐迩的电影人。

  在老师、作家、导演之外,李沧东还有一个身份—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那是他在拍完第三部电影《绿洲》之后,受文艺界的盛情邀请而担任的职务。尽管这个职务只在他身上停驻了16 个月,但为他增添了一层传奇的光环。

  但是,李沧东还是习惯地被大家当作一位世界级的“作家导演”。为他带来这种世界性声誉的,至今却只有区区四部电影。从1997 年43 岁的他导演第一部作品《绿鱼》开始,到2006 年52 岁时导演第四部电影《密阳》,他不过经历了短短10 年的导演时光。

  2006 年,李沧东毅然辞去文化部部长的职务,再次回归作家导演身份,拍摄了第四部作品《密阳》。全度妍也凭借《密阳》中的精彩表演勇夺戛纳电影节影后桂冠。韩国本土也一再为《密阳》喝彩。在刚刚落幕的2007 年韩国电影大奖中,它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等重要奖项一举纳入囊中。

                     我不是单纯地谈上帝,我关心的是人和人生

Q:您的电影中都有很浓重的宗教氛围,请您谈谈您电影中的宗教以及您对宗教的观念和态度?

A:不光《密阳》,我的《绿鱼》、《薄荷糖》、《绿洲》中也有关于基督教的表现。其实这反映了韩国现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前三部作品对宗教只是有所涉及,但是到了《密阳》就不一样了。我想要说明的是,在《密阳》中我并不是要单纯地谈宗教信仰,或者上帝,我要讲的是人,是人的生命以及人生。对于宗教,我的态度是,我并不是基督教徒,也不会去教堂礼拜祷告,如果问我有没有宗教,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是,美国有个机构进行过有关宗教的一项调查,其问题并不是直接问你有没有宗教信仰,而是问你觉得人生中经历的痛苦有没有意义。如果回答“有”的话,那就是被认为是有宗教性的人。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我的话,我也会回答“有”。这么说来,我也是个有宗教信仰性的人。因为我觉得人生中经历过的痛苦是有意义的。我想通过我的电影给观众一个答案,就是对人生经历的痛苦的一个答案。

Q:你拍完《密阳》不久,就发生了阿富汗人质事件。30 多位韩国信教青年,被宗教组织召唤到阿富汗去做义工,后来被劫持做了人质,导致了一场严重的人质危机。我想知道,您拍完这部电影后知道这个消息,有什么感想?

A:我说说作为导演的我的立场吧。《密阳》中表现出的基督教传教的方式一点都不夸张,这种方式用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后,不信基督教的人看了电影后觉得这部电影反基督教。信基督教的人看了以后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很不舒服。我一点都没有歪曲事实,为什么让信基督教的人感到不舒服呢?因为韩国信教的人自己不会意识到,他们那种传教的方式用一般人的眼睛来看是多么奇怪。我觉得,这个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信基督教的人的状况,和阿富汗的人质事件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Q:您在拍摄您的第三部电影和第四部电影中间,做了16 个月的文化部长,但您表现在第四部电影中的思考比前三部要深刻和宽广多了。您怎么认为这点?

A:做文化部长让我有更丰富的经历,也让我有机会考虑更多的问题,但并没有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宽。关于刚才谈及的这个宗教的问题,坦白地说,在这样的场合我要坦率地说出我的看法是有难度的。因为做官的时候,今天随便说一句话可能明天就会被刊登在报纸上,而且会被很多人解释为一种政治意图。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我说话的时候就会变得小心翼翼。

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意义

Q:您之前是一个作家,怎么实现从作家到导演的转变的?有没有特别的感受和经历?

A:我第一次参加电影工作是因为被朴光洙导演邀请为其电影《StarryIsland》担任编剧,并且作为副导演。但这时,我一点都没受过有关电影的教育,也没有一点片场经验。副导演应该是在拍摄现场最了解电影的人之一。我不知道朴导演为什么信任我,让我做副导演。当时有两个副导演,一个是真正的,一个是名义上的,那个人就是我。但在拍摄前几天真正的副导演被解雇了。我就成了唯一的副导演。因为我一点都不懂电影,也没有经验,有时候我看剧本写的术语,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碍于副导演的身份,我又不好意思问其他人。只好在片场含糊了事。经过这样的磨练,我逐渐学会了怎么拍电影,到了我拍第一部作品《绿鱼》的时候,应该说,我对电影已经有所了解了。

Q:作为一位男性导演,您如何能够在《密阳》中做到那么细致入微地表现一位女人的心理和情感?

A:我在写作剧本的时候,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人类共有的痛苦。而女人对痛苦的体验与反应往往会比男人表现得更为强烈,所以从一开始就将主人公设定为女人。但我在写作时对女人的心理其实也不是很有把握,也担心如果找不到一些具体的细节来表现女人的心理怎么办?但写着写着,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从而消除了这个担心。

                          我尽量不让我的演员去“表演”

Q:看您的电影,我们发现您塑造演员的能力是非常高超的,无论是韩石圭、薛景求、文素利,还是宋康昊、全度妍,都在您的电影中有着非常精彩的表演,也许甚至可以说,他们在您的电影中的表演是他们至今最好的表演。我想请问,您是怎么做到让您的演员焕发出脱胎换骨的表演魅力的?

A:那些演员在我的电影中的表演真的都是最高峰吗?这点我怀疑。他们的表演精彩并不是我的能力,我只是给他们一个表演动机和表演要求而已。不过,我觉得,如果我的电影中的表演能成为好的表演,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好的表演要有好的剧本做支撑。二是我在拍摄中尽量不让演员去“表演”,不让他们表现出他们的演技。而只问他们,有感觉吗?有,那就够了。

Q:在《密阳》的结尾,女主人公默默地自己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然后一阵风将发丝吹到地面上,有一束阳光打在上面。感觉这样一个结尾的镜头非常有含义,您能谈谈吗?

A:我在一家韩国影院的厕所里听到有人在谈论很不喜欢这个结尾。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隔着车窗仰拍天空,最后一个镜头恰恰相反,是俯拍地面。中间没有隔离物。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我们知道女主人公是一直要寻找生命意义的人,痛苦对于她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她来到丈夫的老家“密阳”,就是要寻找生命的意义。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在天上,在我们的现实里。现实生活虽然丑陋粗糙,毕竟是生活的基础。

  我做电影的时候,不希望我的电影有一个很明确很完满的结局,或者很幸福,或者很悲惨,我都不喜欢。如果一部电影本身就有完美无缺的结局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只能是电影的结局,而不是观众的结局。如果你看了一个结局很幸福的电影,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很幸福吗?这是不确定的。我觉得,电影的结局应该跟观众的心理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它的结局是不完整的,跟着不同观众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发展和结果。我就追求这样的电影。

Q: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也描写了一个丧父失子的女人的心理过程?那么请问您的《密阳》跟它有什么关系,参考了它没有?

A:我的《密阳》跟《蓝》没有关系。我没有参考任何其他电影。我在写剧本、拍电影的时候尽量不去看别的电影,就怕受到干扰。因为如果我看到的是一部好电影还好,我会受到激励,觉得自己也能做得那么好。但是要是我看到的是一部烂电影,就会受到打击,变得很沮丧,会想如果我也跟他一样拍得那么糟糕怎么办,从而失去拍电影的力量。而现实中好电影很少烂电影又太多,所以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我尽量不看电影。

                          我非常喜欢侯孝贤与鲁迅

Q:我在一篇关于您的访谈的文章看到您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了侯孝贤的电影后我很奇怪他怎么知晓了我的秘密,于是从此就决定了去拍电影。那么请问,您所说的这个“秘密”是什么,能跟我们分享您这个秘密吗?

A:其实我所说的这个秘密并没有具体所指,只是因为侯孝贤在某些方面跟我有着共鸣才这么说的。我非常喜欢侯孝贤,几乎看过他的所有的电影,非常喜欢。尤其是他早期的电影《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风柜来的人》,都很好。其中最喜欢他的《风柜来的人》,虽然它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东西,但电影中的那种空间感和人物情感,非常迷人。我在看的时候很受打动,那种年轻人的生活、心理与感受,我觉得非常熟悉,非常亲切。我看的时候甚至以为这就是我自己拍的电影。

Q:侯孝贤的电影里老出现唱卡拉OK 的场景,是因为他非常喜欢唱卡拉。那么,我们在您的电影里也常看到卡拉OK 的场面,请问您也喜欢唱卡拉OK 吗?

A:我喜欢去卡拉OK 厅,因为去那里能排遣紧张情绪,人在那里边很有趣很好玩。我与演员、工作人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往往会说去卡拉OK 吧,所以大家就以为我喜欢唱卡拉OK。但我其实一般不唱。因为我不会唱歌。侯孝贤导演很会唱歌,我不如他。

Q:您是否受到其他导演的影响?能谈谈您喜欢的导演吗

A:从宏观上说,我受到很多导演的影响。如果非得要说几个我喜欢的导演不可,我首先提及过的侯孝贤,他在心理上跟我有许多相通之处。此外,还有法国的布列松,他的风格跟我相似,还有伯格曼,从他的电影里能看出其他电影没有的东西,就是我们一直通过文学艺术在追寻的东西。还有美国导演约翰"卡索维茨,他虽然是一个B 级片导演,我却认为他是美国导演中的天才。

Q:据说您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能请您谈谈他吗?

A:对的,我特别喜欢鲁迅。他对人类有很深刻的了解。他不仅了解人的弱点和缺点,而且也非常深爱和深信人类。年轻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他,他对我的影响也不少。

Q:近几年韩国电影发展势头比较好,请问有什么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吗?

A:尽量不要去学习 .国电影,请相信这绝不是谦虚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