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文化 |
文/伍巧玲(实习) 刘莉芳
B=《外滩画报》
R=瑞克?科南特(Rick Conant)
B:《42街》一共有3个版本,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
R:最早的版本是美国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电影版《42街》,当时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忘却经济危机的痛苦,在歌舞升平中寻求寄托;1980年的原版《42街》则通过歌舞并重的模式,使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走出被英国音乐剧抢占舞台的局面,带动了百老汇音乐剧整体的复兴。我们这次带来的是2001年的复排版,主要展现的是当代美国社会娱乐精神的繁荣,观众可以看到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蓬勃旺盛的激情。
B:《42街》的主要舞蹈形式是踢踏舞,踢踏舞在电影银幕上已被多次表现过,这次有什么特别的看点?
R:踢踏舞是一种可以“听”的舞蹈,一位伟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乐家。踢踏舞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完全用双脚来还原这种节奏。一个好的踢踏舞者,不管是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做到清清楚楚,韵律分明的节奏很有感染力,会让人开心、乐观、向上。
B:《42街》以舞蹈闻名,似乎舞蹈的盛名盖过了故事,这是否说明故事情节过于薄弱?
R:舞蹈的确是该剧中最闪亮的部分,演员40%的时间都在跳舞,脚蹬高跟鞋的踢踏舞演员们是剧中最大的明星,他们整齐划一地点头、踏脚、踢腿,每一个步伐、每一个节拍都非常精确漂亮,这是很吸引人的,但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场纯粹的舞蹈表演,未免低估了它的其他许多价值。
《42街》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年轻女演员佩姬?索亚从乡村来到纽约寻找梦想,并且阴差阳错地从一名普通成员成为百老汇明星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很讨人喜欢,舞蹈和情节加在一起,才是这部剧最大的魅力。
B:《42街》剧本的编写及演出都遵循了百老汇著名编舞巴士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的风格,是这样吗?复排版《42街》是否延续了这种风格?
R:巴士比是1933年电影《42街》的编舞。那时候整个美国都沉浸在破产的穷困和抑郁中,巴士比为了带给观众以美的幻想和期望,在舞台布置上极尽奢华,表演上则尽量营造喜剧效果。
复排版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人物服饰风格和街头布景都表现出地道的美国1930年代风情,也着力渲染出百老汇舞台表演的华美璀璨。舞台上很多效果比如万花筒、镜中舞等,都延续了巴士比风格,目的就在于要营造眼花缭乱的舞台感。
B:复排版《42街》在继承的同时,有哪些突破?尤其在舞蹈方面。
R:最大创新就是加入了4首新歌——《保持年轻与美丽》、《我的眼中只有你》、《富有且有你》和最后的一段楼梯舞曲。根据这些新歌,我们编排了新的舞蹈,比如那段楼梯舞,是临近结尾的一个高潮,所有舞台灯光都打亮,演员们身着华丽闪亮的服装,在楼梯上大跳踢踏舞,边唱边跳,很震撼人心,技术上也非常难。另外,我们也删减掉了一些很繁复的舞步,这样看起来更简单大方。